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新書推薦】《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下冊)

上冊封面

下冊封面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下冊)

 

* 編者:陳光興、蘇淑芬編
* 頁數:上冊336頁,下冊384頁
* 尺寸:14.8×21cm
* ISBN:上冊978-986-86735-2-6,下冊978-986-86735-3-3
* 定價:上冊320元,下冊370元
*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 出版社: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找尋消失的左眼      
發現內在於台灣的第三世界想像

盜火者陳映真 作為思想的文學

「理論是他小說的延伸,
小說是他理論的變形;
他是入世的,
為人生而藝術的。」──姚一葦


【編者簡介】

陳光興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召集人,並為國際期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主編。著有Asia as Method: Toward Deimperialization(2010)、《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行人出版社,2006)。

蘇淑芬
東海大學社會系畢業,清華大學社會與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現任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計畫助理。


【本書介紹】
 

在這個紛亂的大時代中,陳映真作為普遍性思想資源的力量更為顯著,無論他的人道主義與國際主義,以及第三世界的認同與關懷,都是面對所謂資本主義全球化壓 力下,極為迫切需要的精神資源。本書邀集來自東亞地區的思想者,重新開啟對於陳映真思想與文學的討論,從既有的認識框架中解放出來,揭示其開放性、異質 性,及其內在高度的生命力。
 

2009年11月20至21日在國立交通大學舉辦的「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邀集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與台灣等地思想界具代表 性的評論家、作家與學者,分別以「文學史」、「思想」、「作家論壇」、「實踐」、「第三世界」五個場次,對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實踐所具有的反思性內涵、與 中國現代文學史之關係、對創作與思想界的影響、對亞洲與第三世界知識與精神狀況的體認,展開批判性的討論與對話,並以「綜合討論」結尾。會後歷時二年定稿 編輯,除收錄有24篇論文和6篇會議討論紀錄,並以台灣左翼老前輩陳明忠先生在會議開幕時的珍貴發言作為楔子,為此會議之完整論文集結。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一書將在「陳映真研究」中扮演承先啟後的推進作用並為未來「陳映真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希冀透過更有深度的陳映真研究,讓這位台 灣戰後最重要的、無法跳過的思想者,能夠繼續成為兩岸、華文世界、亞洲、第三世界,乃至於全球性共有的思想資源。


【目次】

上冊目錄

編案/陳光興

【楔子】陳映真的核心政治思想/陳明忠

輯一│文學史
試論陳映真的創作與「五四」新文學傳統/陳思和
陳映真和「魯迅左翼」傳統/錢理群
抒情和現實之間:陳映真文學試論/松永正義
歷史的廢墟、烏托邦與虛無感/呂正惠
討論與對話/劉紀蕙主持/黃佳璿、蘇淑芬錄音整理

輯二│思想
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趙剛
《悠悠「家園」》與〈忠孝「公園」〉/崔末順
「白色恐怖」的歷史心靈活動/王墨林
討論與對話/柳書琴主持/胡瓈文、林家瑄錄音整理

輯三│作家圓桌論壇
陳映真小說中的死亡書寫/英培安
逃離陳映真?/朱天心
陳映真的山路:會議發言草稿/藍博洲
陳映真對我們意味什麼?/侯孝賢
陳映真的視野/韓少功
討論與對話/初安民主持/簡于鈞、蘇淑芬錄音整理


下冊目錄

輯四│實踐
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鄭鴻生
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賀照田
陳映真在《人間》/王安憶
試談「九○年代的陳映真」/曾健民
討論與對話/夏林清主持/張瑜珊、林家瑄錄音整理

輯五│第三世界
陳映真和馬華(民族)文學/莊華興
陳映真思想中民族主義與第三世界的重疊/白永瑞
陳映真和「第三世界」的政治/文化評論/王曉明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陳光興
討論與對話/瞿宛文主持/詹亞訓、林家瑄錄音整理

輯六│綜合討論
盜火者陳映真/施淑
從拉斯基到陳映真/孫歌
2007/10/18/林思晴
喪父/陳幼唐
討論與對話/賴鼎銘主持/吳欣潔、林家瑄、蘇淑芬錄音整理

【後記】「陳映真:思想與文學會議」的故事/陳光興

【附錄】陳映真重要著作目錄
【附錄】作者簡介



【購書資訊】

唐山出版社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33 巷9 號B1
電話:(02)2363-3072
傳真:(02)2363-9735
郵政劃撥:0587838-5,戶名:唐山出版社
Email:tonsan@ms37.hinet.net
網址:http://blog.yam.com/tsbooks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視頻】「紅色青春.白色恐怖」紀錄片


這是一部名為《紅色青春.白色恐怖》、長約30分鐘的紀錄片,由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出版發行。影片記錄了19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對追求中國統一與社會主義知識青年的迫害,也追尋了這一段至今仍被湮沒的台灣歷史的真相。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台灣的唯「美」主義

西方藝術與文學「唯美主義」的興起,是在19世紀末期的歐洲,提倡「為藝術而藝術」,追求形式完美與形式技巧。當代的台灣社會,同樣有一股唯「美」主義的主流,但不是表現在藝術或文學的形式,而是反映在人們的思想與意識之中。

台灣的唯「美」主義,不是追求生活的浪漫,而是追求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社會價值觀。因此,當代台灣的唯「美」主義,就是追隨「美國」的腳步,「唯美是從」、「唯美至上」,表現在思想、行為、價值各方面,從媒體報導到個人臉書(Facebook)發文,無所不在。

從「維基解密」談起

不要忘記今年9月台灣政壇吵得沸沸揚揚的「維基解密風暴」。「維基解密」爆料,蘇貞昌向當時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說,蔡英文不是有力的領導人;謝長廷也曾向司徒文說,蔡英文缺乏連結民進黨支持者的能力。「維基解密」也爆料,另外一邊的陣營,朱立倫向時任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說,馬英九「非常不喜歡宋楚瑜」、「不會聽連戰的話」。

「維基解密」的爆料,在兩個月前造成兩黨茶壺內的風暴。台灣媒體也競相追逐兩黨內部的矛盾,卻從來沒指出問題的所在:為何政治人物面對美國官員從不設防?俗話說「家醜不外揚」,如果「維基解密」爆料屬實,顯然政治人物在美國官員面前總是「以誠相待」,而且每個要競逐總統大位的候選人,選前總要來一趟美國「輸誠」之旅,可真應驗阿扁的名言:「我是美國軍政府在台灣代理人」。如果「維基解密」爆料是假,那也代表美國人吃定台灣,只要能夠在台灣政局摻一腳,不管編造什麼故事都可以,反正唯「美」主義的台灣人都會相信。

每個要競逐總統大位的候選人,選前總要來一趟美國「輸誠」之旅(網路圖片)
賈伯斯之死,地球停止轉動?

蘋果公司在10月7日宣布前執行長賈伯斯的死訊,引發全世界的震撼。但是台灣的媒體似乎有些反應過度,報紙製作賈伯斯專題,美化賈伯斯其人以及其蘋果王國,甚至發出豪語「台灣何時才有賈伯斯?」電視媒體除了有專題節目之外,還製作廣告短片來哀悼「巨人」賈伯斯之死。不知是不是受媒體氣氛的感染,連續幾天「臉書」塗鴉牆上,滿滿的文字哀悼、紀念賈伯斯。不論是不是蘋果的用戶,也不論此前是否聽過賈伯斯三個字,反正人人都說美國一代巨人的殞落,心情就跟著為之糾結、惋惜、哀痛,彷彿賈伯斯是自己的至親般不捨。

台灣媒體與民眾這般難捨「巨人」的辭世,歷史上大概不多見。第一次應該是1931年台灣抗日運動領導人蔣渭水的過世,台灣民眾自發為他舉行「大眾葬」,送葬隊伍多達五千餘人,綿延數公里。另一次或許是1975年蔣介石逝世,在各機關團體的動員下,據統計蔣氏停靈國父紀念館五天之間,多達250萬人前往「瞻仰遺容」。2011年賈伯斯之死,台灣社會哀痛的氣氛不輸於此,彷彿賈伯斯一死,地球就隨之停止轉動。

賈伯斯及其蘋果王國的成功,其實要放在美國產業的發展脈絡下才有意義,或許如同《立報》10月12日社論〈台灣的蘋果狂想曲〉所解讀的,炒作賈伯斯的死,「其實是台灣產業焦慮的投射」。又或如這篇社論的判斷,台灣人的哀傷,「從創意典範到經營管理大師都冠在賈伯斯身上,似乎這位執行長是正港台灣人。」還是根本因為他是「美國典範」呢?

打破唯「美」主義的思想壟斷

其實台灣社會的唯「美」主義,並不是只有以上所舉的兩個例子,其他諸如將CNN的報導當成國際新聞、把美國選美冠軍稱為全球最美麗的女人,比比皆是。1950至1970年代,台灣在政治軍事上依附美國,1963年台灣完成依附性工業化,台灣的社會性質成為美國基地化、附庸化。〔註一〕因此,台灣社會的唯「美」主義是有其政治經濟學的線索與結構可循。

台灣從政治、軍事、經濟,再到民眾的思想、意識形態,都是高度的唯「美」主義,而伴隨唯「美」主義同時誕生的就是「反中」與「反共」,因此陳映真說「冷戰尚未過去」。也如同陳映真所批判的,「今日在台灣的進步圈中,卻明顯地缺乏反對和批判美國與日本帝國主義的思想認識。他們對於反帝、民族解放的課題表現得漠不關心,他們說民族主義狹隘、保守,他們吝於討論反對台灣獨立,他們憚於主張民族的民主與自主統一。」〔註二〕

只要唯「美」主義繼續壟斷台灣民眾的思想,「左眼」無法張開,冷戰的陰影將會持續覆蓋在台海上空,我們的社會更是因而缺乏了前進的動力。


〔註一〕鄒議(陳映真),〈讓歷史整備我們的隊伍〉,《左翼》,第5號,2000年3月,頁3。

〔註二〕石家駒(陳映真),〈台獨派.皇民遺老和日本右派的構圖〉,《左翼》,第14號,2000年12月,頁20-21。

《兩岸犇報》社評:茉莉花開在美國的家門口──主流媒體在「占領華爾街」運動中消音

華爾街,從來就不是GPS衛星導航器上的一個普通的地理名詞,它是美國資本市場和經濟實力的象徵,向來都被視為是世界資本主義的心臟。華爾街股匯看板上的 每一次起搏,在在都牽動著地球上每一處經濟節點的脈搏,它不斷地在為某些人創造著財富,但也不斷地在剝奪著其他更多數人的財富。貪婪與瘋狂,似乎是上天專門為華爾街設下的魔咒,彌漫在它的每一處空間。

現在,華爾街有一處名叫祖科蒂 (Zuccatti) 的公園,正被數以萬計的各色「螞蟻」所盤據,他們來自於全美各地,行業背景都大不相同,半數以上是30歲以下的失業青年。之所以稱之為「螞蟻」,是因為, 他們個別分散開來都很脆弱,紐約入秋後的第一場寒流就足以凍僵他們的軀殼,但是它們聚合起來力量又很大,飢餓讓他們足以吃下紐約證券交易所前象徵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銅牛」。

主流媒體向來都對這種發生在美國境內的小打小鬧嗤之以鼻,要不就是視而不見,要不就調侃他們是「只考慮眼前利益的膚淺之輩」,是一群「無所事事、癡心妄想的傻子」。紐約時報在一篇報導裡更戲稱這群抗議人士是在「參加嘉年華會,置身於街頭劇場」。在它們眼裡,沒有蟻后的蟻群,數量再多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沒有組織、沒有統一的政治訴求,就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但真實的世界是,這場名為「占領華爾街」的運動,不僅出人意表的活下來了,而且蔓延到美國境內的150多個城鎮,並且跨過兩大洋,在全球25個大城市中餘波盪漾。一時間,「我們代表99%」、「華爾 街要為一切危機負責」、「將金錢踢出選舉」、「要工作,不要戰爭」、「終結資本主義」等挑戰美國現行政經體制和世界秩序的口號,鬧得震天嘎響。

一直以來,美國媒體都鍾情於報導發生在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的街頭抗爭,一貫惟恐天下不亂的亢奮。鏡頭向來都對準著當地政府和警方的舉措,一往情深的蒐羅著所謂鉗制民主、震壓人權等違反「普世價值」的證據。還記得發生在年初,那場讓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Jon Huntsman)幾乎淪為笑柄的「中國茉莉花」革命嗎?美國媒體熱衷於插手別國事務,不惜添油加醋、造謠抹黑、移花接木的表現,早已是國際社會的「常識」,只是,這一切好像這並不適用於美國。

實際上,美國的媒體向來都是所謂美式民主和生活方式的捍衛者。他們把美國的政經體制描繪成一種現代文明的象徵,是一種普世價值,具有不可逾越的先進性,但卻對支配著美國政經體制的軍工複合體,和充斥著權錢交易的華爾街金元帝國充耳不聞,他們從未對華爾街的金錢遊戲做出反省,反而竭盡所能的為它辯護,一旦發生像雷曼兄弟事件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只要把它栽贓給假想敵,指控中國政府操控人民幣匯率進行不公平貿易,就可以轉移國民情緒。

此次「占領華爾街」運動,當然不是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絕大多數人,要的不過是一個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而已。但是,它卻足以招喚起許多人對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想像,也直接了當的將美國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病和社會階級矛盾暴露在世人面前。在事件中,美國主流媒體之所以一如既往的,表現出泰山壓於頂而面不改色的「政治正確」,恰恰是揭露了其為資本服務的本質和功能,戳破了它向來標榜所謂「新聞自由」、「客觀公正」的假面具。說穿了,資本才是媒體真正的老闆,而不是監督的對象。華爾街是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和金融體制的象徵,「佔領華爾街」就是要造它的反,美國的媒體怎會傻到去為它助威吶喊?

《兩岸犇報》,第32期,2011年11月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為兩岸和平協議努力

(圖片來源:總統府網站)

10月18日早上看到《聯合報》頭版頭條「馬:洽簽兩岸和平協議」,馬總統同時在「黃金十年」最終篇記者會上表示「未來不排除與中國大陸政治對話」,心情頓時相當激動。

馬總統在四年前就職演說就提出要與大陸協商和平協議,但任內不敢碰這個議題,甚至在2010年5月就職二週年上指出「無法預測何時與中國大陸討論和平協議」,被媒體解讀為放棄簽訂和平協議,讓很多人相當失望。

在總統大選即將來臨的緊要關頭,馬總統拋出這個議題,令人意外的是,多數民眾不認為此舉是「賣台」。據報導,在幕僚激辯下,總統親自定調將和平協議納入「黃金十年兩岸篇」,馬總統說「早晚都要面對」。由此可知,總統心中確實對和平協議念茲在茲,只待適當時機來推動。

許多報導認為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技術問題難以克服,而且有主權歸屬的問題,不宜太過樂觀。但是,「慢慢來,比較快」,總統再度提出和平協議議題,至少已經是跨出一大步了。在冷戰兩岸對峙時期,也沒有人想過之後會有兩岸對話的可能。李登輝時期的海基、海協兩會對話,起初也有技術問題,但依照兩岸中國人的智慧與圓融,技術絕不會成為對話的阻礙,在和平協議推動過程中,亦復如是。

其次,《中華民國憲法》至今仍是「一中憲法」,只要堅守憲法原則與憲法框架,「主權」也不會成為和平協議的絆腳石。只有蔡英文版本的「中華民國是台灣」,才會把「主權」抬出來拒絕「中國」。面對民進黨蔡英文主權論述的進攻,馬總統唯有提出更前進、更進步的構想與政策,才能突破重圍,順利連任,再為祖國爭取下一個和平建設的四年。

站在大陸的角度,馬總統這次「原則性」的表述,大陸學者專家是不會反對的,甚至是持「歡迎」的態度。2008年底,胡錦濤主席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30週年座談會上表示:「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2009年胡主席「除夕談話」再次強調:「結束敵對狀態, 達成和平協議」。這是大陸近年來在處理主權問題新智慧的新表述,對台灣釋出了無比的善意。

無奈台灣社會只要大陸「讓利」,不願對大陸「讓利」。而今,馬總統再次將2005年連胡會訂下的「和平協議」方向納入連任政見,不只是對內突圍,更是對大陸釋放善意,讓兩岸關係更加健康。「和平協議」一旦簽訂,兩岸算是白紙黑字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是某個意義上的復歸統一,也是邁向完全統一的里程碑。

吾人欣見並讚賞馬總統此次的論述與勇氣,只要他的幕僚不要再出亂子,並有效減低美日對兩岸的插手程度,馬總統確實會為兩岸中國人的未來奠定團結、幸福的穩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