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新書上市】《高中歷史課綱烽火錄:從98課綱到101課綱的變革與爭論》



書名:《高中歷史課綱烽火錄:從98課綱到101課綱的變革與爭論》
編者:張方遠
出版社:海峽學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定價:500
總經銷:問津堂書局(購書享優惠)
    地址:台北市師大路165
    電話:(02)2367-7878



《高中歷史課綱烽火錄》編輯弁言◎張方遠 

灣學校教科書的變革主要歷經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日據末期的皇民教科書,為配合日本全面侵華與戰爭動員,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推動皇民化運動,從教育、文化、宗教到生活習慣等各方面進行改造,目的是將殖民地下的台灣人民改造成盲目崇拜日本天皇、為天皇犧牲的臣民奴才。這個階段直到1945年台灣光復,皇民化教育恢復為民族教育。第二個階段是1949年國民黨在戰之中失利,敗逃到台灣之後進行的反共.民族主義教育,致使反共意識型態長期左右台灣民眾的思維。第三個階段是李登輝掌權,尤其他在1996年成功推動總統由台灣全民直選後,再經陳水扁執政八年,於既有國民黨反共教育的基礎上加入台獨分離主義的反中國、去中國化教育,反共.分離主義成為教科書撰寫準則,迄今尚無法完全清除。 

李登1996年順利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後,任命主張「同心圓史觀」(台灣中國世界的敘事順序)的杜正勝為教育部顧問,又於1997年任命杜正勝為國中《認識台灣》教科書編輯委員會主委,推動新史觀──強調「台灣魂」的分離主義教科書。 

陳水扁執政的2004年,當時教育部長為黃榮村,依照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修改高中歷史課綱,預計於民國95學年度施行,稱為「95暫綱」(前一次課綱修訂是1999年,按教育部慣例,課綱每十年才修訂一次,因此2004年的修訂只能是「暫綱」)。95暫綱受到社會極大反彈,黃榮村辭職,陳水扁遂改以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強硬貫徹95暫綱的施行。 

2006年高中課綱再次修訂,預計民國98學年度施行,稱為「98課綱」。在扁政府推動下,「98課綱」完全服膺執政當局「去中國化」與「一邊一國」台獨史觀。 

2008520國民黨馬英九就任總統後,當時教育部長鄭瑞城公布沿用扁政府時期修訂的「98課綱」,引發學界與社會輿論的不滿與批評。後來教育部暫緩實施國文與歷史兩科課綱,暫時沿用「95暫綱」;其他科使用98課綱,但往後延一年才正式上路(因此「98課綱」直到民國99學年度才施行)。為研擬國文與歷史新課綱,教育部組成課綱小組,但成員多數仍為扁時代原班人馬,高中歷史課綱修訂小組只加入王曉波教授為新成員。在王曉波等數位教授的努力之下,成功阻擋課綱小組照搬98課綱舊容。 

2010當時教育部長清基改組課綱小組,歷史課綱修訂直到2011年上半年才完成並公告,預計民國101學年度(20128月起)施行,稱為「101課綱」。「101課綱」雖然仍維持「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敘事順序,但主要有以下五個修訂部分:(一)明三國時代以來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二)加入日據時代台灣同胞參與祖國大陸抗日的容;(三)課綱中註明中國史在1949年之後之所以只寫中共的歷史,是因為中華民國的部分已經寫於台灣史之中;(四)刪除「台灣地位未定論」容,確定台灣屬於中華民國;(五)中國史課時增加為一個半學期。「101課綱」出爐後,各家書商不願大幅度修改課本容,將舊課本簡單修改送審,居然還有版本稱日本侵華戰爭為「聖戰」,稱台灣慰安婦是「自願」的。課本審定又引起社會輿論重視,在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相關團體、《海峽評論》雜誌與兩岸統合學會等奔走呼籲,新任教育部長蔣偉寧也開始重視新課本的審定狀況,據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75日公告的高中教科書一覽表,高中歷史第一冊(台灣史)最終是六個版本通過審定──三民、康熹、龍騰、翰林、南一、泰宇(原有七個版本送審),僅有全華版未通過審定。根據「101課綱」編寫、通過審定的新高中歷史課本,各校已於20128月開始使用。 

98課綱到101課綱的修訂,在學界與社會引起普遍的注意與論爭,本書輯錄相關討論文章、聲明與課綱等資料,留一個歷史紀錄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走不出老路的民進黨兩岸政策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批評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訪日期間主張以「民主同盟」來「包圍中國」的概念,指出民進黨將重回兩岸對抗的路線,是「既盲目又白目」。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成立即將滿4個月之際,蘇貞昌訪日期間的主張,以及郭正亮對蘇的批評,正好提供檢視民進黨內部兩岸政策路線的基礎。

2000年民進黨取得政權之後,從「一邊一國論」到「烽火外交」政策,對抗與衝突始終是黨內兩岸政策主流。這條路線說明了受反共教育洗禮的美麗島世代,仍然承襲戰後國民黨政府的「選邊站」政策,以「反共」為號召,與美日攜手形成圍堵紅色中國的堅強防線。從此次蘇貞昌選擇在釣島危機與日本安倍右翼政權上台之際訪日,及其「民主同盟」主張來看,民進黨仍選擇扈從美日的老路來對抗中國大陸。

民進黨學運世代試圖提出別於傳統的兩岸新路線,在學界催生「中國因素」,雖不反對與大陸交往,但也要向台灣人民「警告」中國的可怕。野百合世代與野草莓世代形成策略聯盟,一方面拒絕中國因素進口島內,另一方面又企圖把象徵自由、民主與人權「台灣因素」出口大陸。民進黨不同世代的兩岸政策看似衝突,其實是殊途同歸──拚命把大陸推遠,來換取美日的認可。無論如何包裝,不過都是斥絕中國的老路。

(本文原載《旺報》,2013年2月22日)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新瓶裝舊酒?──包裹著糖衣的「中國因素」毒藥


除了《後宮甄嬛傳》在台灣走紅,劇情與對白成為台灣民眾茶餘飯後的話題之外,「中國因素」無疑是2013年新年伊始最被熱議的關鍵詞之一。

「中國因素」是什麼?有學者給了一個直白的定義:「中國政府侵蝕台灣民主的作用力」。也有學者說「中國因素」與「台灣因素」是互相消長的拉扯力量:「當『中國因素』正以黑手介入台灣媒體時,自由民主人權的『台灣因素』,正透過這一波的反媒體壟斷運動,影響中國人民。」

一個沒有中國因素的台灣?

為「中國因素」下定義的學者,甚至將2012年封為「中國因素元年」,戴著憂心忡忡的面具「警惕」台灣人:「小心,中國因素正大舉入侵民主台灣!」順著這些學者的邏輯來說,他們認定存在著一個先驗的、完全不存在「中國因素」的台灣。就算這些學者這幾年不斷推動海洋台灣、台灣島史的研究,對他們而言,這個大量吸取各地外來文化的台灣,從來就不存在著中國因素;邪惡的中國因素,是在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之後,隨著島內的黑心親中政客與商人偷渡台灣,威脅著美麗可愛的民主台灣。

反中國因素的運動,搭上「反壟斷」、「反旺中」運動的順風車,更搭上西方世界「中國威脅論」的熱潮,看中台灣社會對中國的陌生與恐懼,刻意無視於真正主導台灣的霸權力量,喜孜孜地樂於扮演反中急先鋒的角色。

反壟斷?還是反中國?

這一波包含「反壟斷」運動在內的「反中國因素」運動,揚起學術、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大纛,卻掩飾不住它們的「反中」本質。例如蔡英文說她不一定會反對《自由時報》林榮三收購其他媒體,又如「反旺中」運動迅速與層次、脈絡都大相逕庭的聲援《南周》運動合流,在在說明了倡議者與參與者真正在意的是「中國」,無關壟斷,更無關言論自由。

說穿了,目前正在鼓吹反「中國因素」的力量,是親美反共台獨勢力的新路數、新變種。這股新力量與老台獨有相同之處,都是以反共為最高宗旨,骨子裡仍是扈從於西方霸權及其價值的分離主義。這股力量與老台獨也有相異之處,它們不再強調台灣人的「血緣」與「民族」,主張與中國接觸,與中國大陸內部的反華、反體制等「公知」或維權民運人士內外呼應;主張將「台灣因素」外銷到大陸,一方面顛覆中國現有制度,另一方面讓中國大陸更往西方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式民主體制靠攏,走上台灣解嚴之後的道路。如此道路,其實就是當年美國對華「和平演變」政策的翻版與延續,透過兩岸政治體制的趨同,既可保護台灣這塊自由民主人間淨土,又可讓兩岸關係實質轉變為兩國關係。

學界主導的反中運動

這波新型的台獨運動──反「中國因素」運動,剖析其組成結構,可以簡單理解為:學運世代主導、後學運世代敲邊鼓、野草莓世代進行動員;主要發動基地是學運世代所掌控的社會科學界。這波運動的倡議者與參與者,許多來自包含中研院在內的台灣社會學界師生。台灣社會學界在跨入新世紀之後,就開始籌劃有別於傳統大陸研究的「中國研究」;2008年之後以更具學術色彩的「中國效應」為名,密切「關注」兩岸交流對台灣所造成的影響,透過學術資源的交流、學術社群與人脈的串連,一舉催生「中國因素」威脅論。2008年兩岸大規模交流開展之後,隨著台灣社會對大陸的恐懼與焦慮,在天時地利與東風均到齊的情況下,反「中國因素」運動便躍上歷史的舞台,大大左右著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與前途的看法。

由於兩岸交流的正常化,台獨力量逐漸失去著力點,因此重新紮了一個虛偽的「中國因素」稻草人,企圖讓反共親美的分離主義借殼上市。對照老牌台獨的論述與宣傳,「中國因素」威脅論看來更平易近人,也更浪漫唯美。但這卻是一顆包裹著「和平」、「友善」、「民主」、「自由」與「人權」糖衣的新毒藥,麻痹著台灣社會好不容易活化的兩岸關係新思維,硬是要將台灣再度拉回冷戰對立的老路。毒藥終究是毒藥,兩岸久違的和平曙光,可能又會被「中國因素」所埋藏的戰爭煙硝味所籠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