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台灣在上海世博會

那長春藤攀上,生繡的消防栓。像蝴蝶離不開,有花香的地方。寧靜的小巷,一杯永和豆漿。我在細細品 嘗,恬淡的家鄉。霓虹燈點亮,關於夜市的想像。孩子們捉迷藏,在找愛吃的糖。昏黃的夕陽,龍山寺的老牆。我虔誠點著香,手拿一柱希望。……嘉南平原等待收 割,一整遍幸福的顏色。屏東黑鮪魚直接等於快樂,一路蜿蜒的是淡水河。那陡峭的是太魯閣,一派樂天的性格。美濃紙傘怎麼折,三義木雕怎麼刻。這塊土地上有 很多很多的選擇。仔細看著八家將的妝獨特。我說親愛親愛的,我們故事說到這。……用狂草寫雲門,用蜂炮築一座城。媽祖永恆,世世代代的虔誠。天燈冉冉上 升,可以許下願望就別等。

這首由蔡依林主唱、方文山作詞、林邁可作曲的《台灣心跳聲》,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台灣館主題曲。這首歌在台灣年輕世代中獲得很大的 迴響,因為它貼近了我們的生活。這首歌同樣在大陸的年輕世代中贏得了青睞,因為它滿足了大陸朋友對我們的想像。《台灣心跳聲》在兩岸傳唱,「感動」成為兩 岸朋友聽完之後的第一印象,歌曲中所融合的「台灣元素」起了畫龍點睛之效。今年的上海世博會,不只是全球開始了「上海熱」(或「中國熱」),而「台灣熱」 也透過上海世博的舞台悄悄點燃。

從「海寶」說起

上海世博會開幕之前,「抄襲」的陰影又籠罩在上海的天空。有媒體指 出,世博會的主題曲《2010等你來》,曲風是抄自日本女歌手的作品。世博會焦點之一的「中國館」,其造型「東方之冠」,是抄襲自日本設計師安藤忠雄的作 品「光明寺」。還有一項指控,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是抄襲美國卡通人物「岡比」(Gumby)。藝術作品的設計,見仁見智,「抄襲門」的陰影,也隨著 世博的正式迎接全球貴客而逐漸消散。

這隻在上海(甚至是全大陸)四處可見、笑臉迎人的吉祥物「海寶」,卻是不折不扣的台灣寶寶。2007年1月,上海世博主辦單位開始向全球 徵集吉祥物的設計,經過幾個月嚴格的評比,由台灣設計師巫永堅團隊原創、經邵隆圖團隊修改的「人」形海寶方案,最後擊敗了其他21個國家二萬餘件作品,脫 穎而出。經過再次修改之後,這隻台灣出生的寶寶,終於以今天的可愛面貌問世,寓有「四海之寶」之意。海寶身體的每個部位、動作與顏色,也都有各自的理念。

台灣美食在上海世博

2005年的日本愛知博覽會,台灣只以美食攤位的形式參展。經 過了五年,台灣美食也從日本再飄香到上海。台灣統一企業的星巴克進駐了世博園區,為因應兩岸均重視的端午節,特別推出了台灣自行研發的「星冰粽」,展現中 華美食的台灣特色。在核心的世博軸區餐飲店,廣受外國觀光客喜愛,其中有近八成店家來自台灣,舉凡是珍珠奶茶,或是牛肉麵,台灣的小吃在上海抓住了大陸朋 友與外國人的胃。

台灣技術在上海世博

台灣館的「山水心燈」造型,獲得了世博參觀遊客的好評。台灣館 的外觀以及內部的玻璃通道,就是由台玻公司出品。特別的是,台玻公司此次供應世博會的產品是在大陸昆山生產,並且加上了台灣環保、隔熱的新技術。據媒體估 計,台玻的玻璃產品在世博大約佔了3,000平方公尺,除了台灣館外,世博主題館、通用汽車館、世博軸上的休閒場所,都使用了台玻的玻璃與技術。

參觀世博園區,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也得解決。台灣在「馬桶」扮演了重要角色。世博園區中,包括由16家大陸民企組成的「中國民營企業聯合 館」在內的六個場館,就使用了台灣和成公司提供的馬桶或小便斗等衛浴設備,而且這些設備也具有台灣新研發的環保等技術。此外,義大利館採用的透明水泥也標 明是Made in Taiwan。

以生產LED燈聞名的台灣企業真明麗,其自創品牌「Neo-Neon銀雨」供應了世博文化中心的內部照明與大功率的全採投光燈。上海世博 紀念品其中之一的環保馬克杯,就是由台商偉盟工業利用新研發的PLA材料生產,配合了「綠色世博」的訴求,因此人氣指數相當高。

台灣藝術在上海世博

台灣藝術家黃致陽的藝術擺飾,在世博園區中最長的世博軸可以親 眼目睹;而人潮最多的中國館,其中也擺設了台灣琉璃工房的作品。

除了藝術品之外,台灣的娛樂藝術也呈現在上海世博。世博會的主題歌曲“Better City,Better Life”由台灣歌手伍思凱創作。世博會大型主題秀之一「城市之窗」,5月2日晚間進行首演,台灣歌手張韶涵掛上天使的翅膀,並吊著鋼絲自20公尺的高度 緩緩而下,演唱膾炙人口的歌曲《隱形的翅膀》,希望傳達「使城市更美好」的意涵,也符合世博會的主題。

《隱形的翅膀》是由台灣音樂人王雅君所創作,她這次也為「城市之窗」的表演量身打造了片尾主題曲:「城市之窗」。這場「城市之窗」主題 秀,由台北藝術推廣協會總監陳琪和台灣影舞集創始人陳瑤共同編劇,這個台灣團隊是唯一入選的製作團隊,整體的策劃與設計也由此台灣團隊來負責。這是上海世 博唯一為單一大型演出打造專屬場館的先例,被定位為來到上海世博必看的第一秀,預估可吸引超過200萬人次的觀眾。而劇場內重達一百噸的舞台執行機械,由 劇場技巧豐富的台灣公司技術支援,技術總監亦為台灣人。

上海、台北兩地藝文界的合作,在世博會的表演上發光發亮。

台灣企業在上海世博

台灣的餐飲業,在世博會無疑是個亮點。台灣南僑集團旗下的寶萊 納、仙炙軒等八家餐廳,大手筆砸下十億新台幣,將餐廳設於永久館場址旁,目標是吸引未來合作的外國客戶。還有其他的台商企業,諸如永和豆漿、仙蹤林、兩岸 咖啡、克莉絲汀……等,也都砸下重金投資世博會,希望透過世博會的平台打響知名度,擴展企業版圖。

除了餐飲業之外,世博會內部大大小小的物流配送,也是由台灣的新竹貨運擔綱負責。台灣的物流企業,因為擁有先進的「零擔配送」系統技術, 獲得世博的主動邀請,成為配合廠商。在世博園區內,無論是喝的、吃的、買的,幾乎都是新竹貨運及時配送進來的。新竹貨運過去對於大陸市場相當保守,透過這 次積極的參與世博會,相信也能打開台灣物流業在大陸的大門。

上海世博的56家主要贊助廠商中,台灣其他的企業也名列其中。台灣企業生意腦筋靈敏,怎會放棄上海世博這隻金雞母呢?

結語:上海世博會,兩岸大豐收

2008年12月31日「胡六點」出台以來,其中指 出的「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通過兩岸務實協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可說是兩岸合作進展的原則。1970年「大阪萬博會」的四十年後,台灣重返了世博的舞台。

為了對台灣人民釋出善意,台灣館被安排在中國館的北側,而香港館、澳門館則在中國館的東西兩側,巧妙避免了「矮化」的爭議。也為了對大陸 人民交代,在台北館的北面以世博大道將之與其他亞洲國家館分開。如同《亞洲週刊》的評論,兩岸在世博會的合作「既滿足北京的『自尊』,也滿足了台灣的『尊 嚴』,雙方皆大歡喜。」

四月初上海市長韓正成為第一位訪台的大陸直轄市長,接著上海又要開放人民幣與新台幣兌換、上海虹橋機場與台北松山機場的直接對飛,再加上 台灣三館在世博,兩岸兩城的合作進展令人驚豔。

台灣館的主題「山水心燈」,強調心靈的大陸自然美麗;台北館的主題「微笑台北」,展現了「無線寬頻」與「資源回收」兩大強項,是55個城 市案例中,唯一獲得兩項殊榮的城市;震旦館的主題「中華玉文化,城市新風格」,將長達8,000年歷史的中華玉文化呈現給全球參觀者。台灣三館不只贏得台 灣人的感動與掌聲,大陸人也爭相參觀台灣三館,感受台灣的活力與中華文化的台灣特色。

台北搶先把6月16日選定為世博的「台北日」,因為這一天是兩岸共同的重要節慶──端午節。透過端午節當天的台北日,突顯兩岸中華文化的 共同淵源,也傳達了台北擁有強烈中華文化傳統的特色。

《台灣心跳聲》還有這樣的歌詞:「少一點傷痕,多一點的掌聲。少一點戰爭,多一點的單純。少一點仇恨,多一點的我們。少一點寒冷,多一點 的溫存。」民進黨籍雲林縣長蘇治芬,低調的參觀了上海世博,有感而發:「不看對岸,就不知道台灣的競爭力在哪?」台灣參與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上海世博,而大 陸也透過上海世博更加認識台灣。兩岸在上海世博的合作參與,是兩岸的大豐收。期許兩岸關係的未來不只有合作,也能有更大的包容。◆

《海峽評論》234期,2010年6月號)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精談ECFA論壇(5/21@東吳大學)

ECFA發燒得沸沸揚揚
到底ECFA在賣什麼湯?
視角多樣ECFA
大家都來一起夯

與談人:
夏潮聯合會會長陳福裕
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羅致政

主持人: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左正東

時間:
2010年5月21日(五)19:00-21:30

地點:
東吳大學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主辦:
東吳大學第35屆學生會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聞一多:我是中國人


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
我是黃帝的神明血胤,
我是地球上最高處來的,
帕米爾便是我的原籍。
我的種族是一條大河,
我們流下了山坡,
我們流過了亞洲大陸,
我們流出了優美的風俗。
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
五嶽一般的莊嚴正肅,
廣漠的太平洋的度量,
春雲的柔和,秋風的豪放!
我們的歷史可以歌唱,
他是堯時老人敲著木壤,
敲出來的太平的音樂,——
我們的歷史是一首民歌。
我們的歷史是一隻金,
盛著帝王祀王芳醴——
我們敬天我們順天,
我們是樂天安命的神仙。
我們的歷史是一掬清淚,
孔子哀悼死麒麟的淚;
我們的歷史是一陣狂笑,
莊周,淳于,東方朔的笑。
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
我的心裡有堯舜的心,
我的血是荊軻聶政的血,
我是神農黃帝的遺孽。
我的智慧來得真離奇,
他是河馬獻來的饋禮;
我這歌聲中的節奏,
原是九苞鳳凰的傳授。
我心頭充滿戈壁的沉默,
臉上有黃河波濤的顏色,
泰山的石滴成我的忍耐,
崢嶸的劍閣撐出我的胸懷。
我沒有睡著!我沒有睡著!
我心中的靈火還在燃燒;
我的火焰他越燒越燃,
我為我的祖國燒得發顫。
我的記憶還是一根麻繩,
繩上束滿了無數的結梗;

一個結子是一樁史事——
我便是五千年的歷史。
我是過去五千年的歷史,
我是將來五千年的歷史。
我要修葺這歷史的舞台,
預備排演歷史的將來。
我們將來的歷史是一首歌,
還歌著海晏河清的音樂;
我們將來的歷史是一杯酒,
又在金裡給皇天獻壽。
我們將來的歷史是一滴淚,
我的淚洗盡人類的悲哀;
我們將來的歷史是一聲笑,
我的笑驅盡宇宙的煩惱。
我們是一條河,一條天河,
一派渾渾噩噩的光波——
我們是四萬萬不滅的明星,
我們的位置永遠注定。
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
我是東方文化的鼻祖,
我的生命是世界的生命,
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

(原載 1925 年 7 月 15 日《大江季刊》第 1 卷第 1 期)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詩人莫那能:「我們都是一家人」

「馬列亞佛斯.莫那能」是我的名字,我是正港的台灣人!

我沒有大中華民族主義的意識,其實我受過教育以後,也沒有中國的愛國主義。可是我、跟我的團體部落工作隊,全力的支持 跟執行中國的和平統一。

因為我們清楚看到,台灣的安定與幸福,是要建立在中國的強 大,跟中國對於亞洲的力量。從過去台灣歷史過程裡面,我非常清楚,其實中國的安定,就是台灣安定的趨勢。我在現實狀況中,包括我的隊伍,非常清楚。在既有的現實,已經不得不去面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整個中國的統一, 甚至和平的發展裡面。

我雖然看不見,可是我非常清楚歷史裡面,列強與帝國主義 對 於台灣侵略的痛苦跟苦難,不過中國的苦難也波及到台灣人 民的苦難。我願意包容在台灣的漢人,包括包容在歷史裡對 原住民的壓迫,也包括在過程裡面,國民黨時期的右翼。為 了未來的理想與幸福,這些東西我們可以擱置,我覺得就像 面對我過去的苦難一樣,那都過去了。可是我們要清楚,我們的理想跟方向的時候。我願意這樣說,我的生命包括跟我 同樣認知的部落工作隊,一定是很努力全心全意的為共同的理想 跟發展。

原住民過去被稱為「番仔」。我們都是一樣的人,都是中國 人!

我要最後唱一首歌來慶祝這次會議的圓滿:「我們都是一家 人」!

(詩人莫那能,講於勞動黨第八屆黨代表大會,2010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

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雙戰的突破與歷史的接榫:紀念海外保釣運動四十周年


1960年代的台灣,受到「冷戰」與「內戰」雙戰的禁錮仍深,再加上雷震事件,台灣社會討論政治、參與國是的熱情降到冰點。大學校園裡同樣受到此風氣的影響,日據時代以來學生的反抗傳統也斷了延續,學生沉浸在小說文藝的氣息裡,「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風潮也就此蔓延,學生們對於歷史與政治的討論,非但沒有熱情,也沒有動力。

但是學生愛國與民族的熱血,只是暫時壓抑著,一觸即發。

1968年聯合國遠東經濟委員會(ECAFE)發表《埃默里報告》(Emery Report),指出釣魚台列嶼周邊海底約有20萬平方公里的油田,可能是世界最豐富的產油區之一。這份報告引起了日本對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的野心,與美國合演一齣奪取釣魚台的戲碼。1969年美日發表聯合公報,美國將於1972年5月把琉球(連同釣魚台)「交還」日本,1970年美國駐日大使館發言人再次證實美國將要把釣魚台交給日本。

這樣的局勢發展使沉靜已久的學生社群掀起了波濤巨浪。1970年11月《中華雜誌》上刊出了王曉波與王順的文章〈保衛釣魚台!〉,文章開頭引用了五四運動的宣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文章一出,大大地激起了學生的愛國保土熱情。這篇文章漂洋過海到了美國,以台灣為主體的中國留學生決定採取行動來捍衛釣魚台領土,透過《科學月刊》的聯絡網,美國各地留學生在自己的學校紛紛成立「保衛釣魚台委員會」,一場發展數年、影響深遠的海外保釣運動就此點燃。

海外的中國學生迅速發起幾場大型的示威遊行,尤其是1971年在華府的「四.一○大遊行」達到了最高潮。學生們自發地組成討論會、發行刊物,隨著政府始終無法拿出強硬的態度,學生們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兩岸的分裂,也透過對於中國歷史與現況的重新了解,在台灣被列為禁忌的「紅色祖國」赫然重現在學生眼前。被斷絕數十年的歷史,經由學生求知若渴的學習討論,終於重新接軌。


隨著美日私相授受的無法阻擋,保釣運動也開始出現轉化。後來的幾場國是討論會,保釣運動逐漸發展成為統一運動,而有「保釣五人團」回到中國大陸獲周恩來接見,周恩來讚譽保釣運動是「海外的五四運動」。保釣運動的參與者,也將保釣運動的精神發揚到其他領域,有的留在美國寫新聞、做學問,有的回到中國大陸協助發展科研、教育、慈善,有的到香港拍電影,有的則回來台灣。

回顧這一場運動,它不單純只是愛國運動,更是「求內部團結,但不對外擴張」的民族主義運動。學生認識了新中國的革命與歷史,甚至衝破體制回到中國大陸,突破了冷戰與內戰的雙戰限制,同樣也把斷裂的歷史接補起來。

這場運動也不只是政治運動,更是精神與文化的運動。海內外的保釣學生不約而同開始關注基層、關心鄉土、關懷人民。保釣運動發生時陳映真尚身繫囹圄,他出獄後仍然感受到保釣運動的精神與氛圍,他認為保釣運動是台灣左翼的傳承,在他參與主編的釣運史料集《春雷之後》,把70年代末包含鄉土文學論戰在內的資料也一併收入,我們不難看出陳映真對釣運的評價。

去年在新竹清華大學舉辦的「保釣史料解讀論壇」,是海內外釣運參與者不分左右第一次的大集合,釣運的左右和解,象徵著兩岸的和解。今年老保釣們要盛大而熱鬧的慶祝釣運四十周年,值此我們重新回顧了這場運動的意義與價值。但是不能忘記釣運的初衷,我們不得不省思:當我家前院被惡鄰以武力霸佔時,豈有不爭之理?

我們要什麼樣的高中歷史課綱?

網路上反對課綱修訂者,人身攻擊佔了很大的部分,竟有「匪諜生的兒子,還是有匪諜的基因!」這種「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特務的「血滴子」,難道這就是李、扁二十年教育政策的「開花結果」?此外,論者多將其主張以反對「中國化」包裝之,細究其言論,實則是憂心李、扁二十年來機關算盡,為復辟皇民化運動所打下的根基受到掏空。其實甲案與丙案一致,同樣主張台灣史佔一冊,且在第一學期教授,並沒有壓縮台灣史的教學時數,以中國史的比例加重來批判「去台灣化」的理由無法成立。若把高三的歷史課時數也算進來,中國史與世界史各佔2.5個學期,並沒有獨厚中國史。

有的獨派學者、記者或支持者,仍然緊咬「夷州」不是台灣,因而反對寫入教科書中。《海峽評論》第232期(2010年4月)的社論,已經引用郭廷以、凌純聲、曹永和等三位院士的研究,做出學術層次的有力回應,此處不贅。

還有一種特別的說法,指出正反雙方的辯論都沒有顧慮到學生實際的需要,以及他們對歷史科學習的樂趣。這樣的說法看來中立有理,但我們不能忘記,「課綱」只是原則,真正撰寫教科書內容的是書商請來的學者群,學生的需要與學習的樂趣,是這些撰寫教科書內容的學者該煩惱的事。關鍵在什麼是適合的課綱原則呢?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沒有法治精神何來民主實踐?教科書的課綱首要原則就是「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其次,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與《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的規定,中華民國包含「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謀求分裂兩岸或追求台獨的教科書課綱,均違反憲法。

日據下台灣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自武裝反抗而思想反抗,自本島反抗而參加祖國大陸的對日反抗,浪潮不斷,此即「台灣人的主體性」,而形塑「台灣人的主體性」的思想根基,即林獻堂所言:「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

什麼又是「皇民史觀」呢?1993年12月10日,「台灣教授協會」率「本土社團」聯名發表《兩國兩制,和平共存──台灣人民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基本主張》的聲明就是最佳例證:「日本政府有效統治台灣達半個世紀之久,對台灣的影響至為深遠,它提供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全島性的、有效率的行政系統,對古老的迷信代之以比較現代的教育,切斷與中國的大部份紐帶,生活水準遠高於騷亂的中國,這些因素皆有助於形成台灣人的『國家單位真實感』。此外,舉凡鼓吹國家神道、推行國語運動、更改姓氏運動、志願從軍運動,莫不影響了台灣文化。總之,日本政府企圖把台灣人變成日本人的努力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成功地使台灣人變得『不像中國人』。」以及1995年呂秀蓮率團到日本馬關,高調慶祝「台灣脫離中國100年」。

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的種種工業化是為了榨取本島資源,壯大母國,加速對中國與東南亞的侵略。美化殖民統治、合理化殖民當局的建設,是「日本殖民者的主體性」,不是「台灣人的主體性」。以「殖民者的主體性」為主體性的「台獨父子」李、扁是沒有「主體性」的,沒有主體性的人,談不上台獨,他們主導的歷史課綱只能出於皇民史觀,難怪有被他們「皇民化」了的網友要「建議多看看日本人寫的書比較好。」

課綱是教科書撰寫的原則,不違反憲法、不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是站在台灣人立場上最基本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