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我們要什麼樣的高中歷史課綱?

網路上反對課綱修訂者,人身攻擊佔了很大的部分,竟有「匪諜生的兒子,還是有匪諜的基因!」這種「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特務的「血滴子」,難道這就是李、扁二十年教育政策的「開花結果」?此外,論者多將其主張以反對「中國化」包裝之,細究其言論,實則是憂心李、扁二十年來機關算盡,為復辟皇民化運動所打下的根基受到掏空。其實甲案與丙案一致,同樣主張台灣史佔一冊,且在第一學期教授,並沒有壓縮台灣史的教學時數,以中國史的比例加重來批判「去台灣化」的理由無法成立。若把高三的歷史課時數也算進來,中國史與世界史各佔2.5個學期,並沒有獨厚中國史。

有的獨派學者、記者或支持者,仍然緊咬「夷州」不是台灣,因而反對寫入教科書中。《海峽評論》第232期(2010年4月)的社論,已經引用郭廷以、凌純聲、曹永和等三位院士的研究,做出學術層次的有力回應,此處不贅。

還有一種特別的說法,指出正反雙方的辯論都沒有顧慮到學生實際的需要,以及他們對歷史科學習的樂趣。這樣的說法看來中立有理,但我們不能忘記,「課綱」只是原則,真正撰寫教科書內容的是書商請來的學者群,學生的需要與學習的樂趣,是這些撰寫教科書內容的學者該煩惱的事。關鍵在什麼是適合的課綱原則呢?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沒有法治精神何來民主實踐?教科書的課綱首要原則就是「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其次,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與《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的規定,中華民國包含「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謀求分裂兩岸或追求台獨的教科書課綱,均違反憲法。

日據下台灣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自武裝反抗而思想反抗,自本島反抗而參加祖國大陸的對日反抗,浪潮不斷,此即「台灣人的主體性」,而形塑「台灣人的主體性」的思想根基,即林獻堂所言:「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

什麼又是「皇民史觀」呢?1993年12月10日,「台灣教授協會」率「本土社團」聯名發表《兩國兩制,和平共存──台灣人民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基本主張》的聲明就是最佳例證:「日本政府有效統治台灣達半個世紀之久,對台灣的影響至為深遠,它提供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全島性的、有效率的行政系統,對古老的迷信代之以比較現代的教育,切斷與中國的大部份紐帶,生活水準遠高於騷亂的中國,這些因素皆有助於形成台灣人的『國家單位真實感』。此外,舉凡鼓吹國家神道、推行國語運動、更改姓氏運動、志願從軍運動,莫不影響了台灣文化。總之,日本政府企圖把台灣人變成日本人的努力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成功地使台灣人變得『不像中國人』。」以及1995年呂秀蓮率團到日本馬關,高調慶祝「台灣脫離中國100年」。

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的種種工業化是為了榨取本島資源,壯大母國,加速對中國與東南亞的侵略。美化殖民統治、合理化殖民當局的建設,是「日本殖民者的主體性」,不是「台灣人的主體性」。以「殖民者的主體性」為主體性的「台獨父子」李、扁是沒有「主體性」的,沒有主體性的人,談不上台獨,他們主導的歷史課綱只能出於皇民史觀,難怪有被他們「皇民化」了的網友要「建議多看看日本人寫的書比較好。」

課綱是教科書撰寫的原則,不違反憲法、不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是站在台灣人立場上最基本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