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干尼米茲何事?

(網路圖片)

美國政府高調宣布「重返亞洲」之後,東亞顯得很不平靜。伴隨美國宣稱對亞洲軍事力量「再平衡」而來的,就是一連串與反共盟國的聯合軍事演習。當日本右翼分子挑起釣魚台國有化爭端後,中國大陸以實際行動突破日本對釣島海域的實質管轄,而美國嘴上說不持特定立場,卻與日本舉行聯合奪島演習。大陸與菲律賓在黃岩島對峙之後,美國與菲國即肩並肩聯合軍演。

聯合軍演替號稱不持特定立場的美國選邊表態,其中美國引以為傲的尼米茲號航母群更是風向球。近日,尼米茲號航母群與日韓在中國東海低調進行軍演,說是要維護和平穩定,但地點與時間未免太過敏感,劍指何方不難想像。與此同時,台灣漁民遭菲律賓公務船槍殺,而大陸海軍開始定期巡視自1999年即被菲國占領的南沙群島仁愛礁,這艘龐然巨物又從東海迅速轉移到南海,5月下旬便在南海海域看到尼米茲號的身影,舉行「守礁掩護」等項目演習。不知是否要維護這區域的「和平穩定」。

東海、南海無戰事,航運暢通無阻,既和平又穩定,礙美國何事?尼米茲航母群從東海耀武揚威到南海,說穿了不就為侵占我釣魚台、南海島嶼的日本、菲律賓等「鷹犬」撐腰,阻斷兩岸和解,干擾中國大陸的「和平」發展。

美國要在西太平洋「再平衡」,「再平衡」意味以前「平衡」過,但現在「不平衡」了,現在為什麼「不平衡」,因為中國大陸經過多年的和平發展已非昔日吳下阿蒙,所以美國才有「再平衡」的必要,然而「再平衡」不過空話一句,因而要把肌肉秀給大家看看,這時尼米茲航母群就上場啦。

尼米茲號散發出的不只是煙硝味,還挾著冷戰的幽靈。服役於1975年的尼米茲號,以及陸續打造完成的艦隊,都是為了提高美國在冷戰中的霸主地位。美國的艦隊始終是對其他國家上下其手的先鋒,1853年美國海軍司令培里,率領軍艦駛入日本江戶灣,以武力迫脅幕府開國,史稱「黑船事件」。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公然介入中國內戰,分裂兩岸至今。

美國在東亞海域的「再平衡」,不可能與和平劃上等號,而是見縫插針的挑撥離間。尼米茲號現身中國周遭海域,說明了美國從未離開過亞洲,冷戰也未曾結束過。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向白宮請願,名不正言不順

菲律賓公務船槍殺我漁民事件發生之後,台灣民眾的憤怒節節升高。十五日美國網友在白宮請願網站「We the People」,開設一則名為《台灣人被菲律賓謀殺,請提供台灣必要的援助並重建台美友誼》的請願,內容稱美國應提供台灣援助,因為「失去台灣將牽動美國在亞太的布局,特別是對於日本和中國的影響力」。迄今已有超過十萬五千人上網連署,還有熱情台灣網友製作精闢的連署圖解教學,表示「假如連署人數很少,可能反而對台灣造成傷害」,「與其讓美國站到菲律賓那邊,不如先想辦法讓風向轉到我們這裡」。

這則向美國白宮與歐巴馬「求救」的連署,引起台灣網友的熱烈回響。但是有必要先了解該網站的性質。二○一二年美國大選期間,歐巴馬為了尋求連任,因而架設了直接訴諸民眾的請願網站。網站名稱「We the People」取自美國憲法序言前三字,意謂「我們(美利堅)合眾國人民」。目前有一一二個請願獲得官方正式回覆,其中少數得到認可的請願,其實本來就是白宮打算推動的政策。這個網站並無實質效用,甚至有網友要求美國「仲裁」豆花到底是甜的還是鹹的,還有網友要求美國與澳洲合併為「Ameristralia」。簡言之,這是一個面向美國公民內部的網站,初期是選戰工具,後來轉變成為白宮向民眾說明政策的管道,透過對於請願內容的同意與否,為自己推行的政策背書,而非美國提供給其他國家或地區使用的「一九九九」。

台灣網友熱衷於向白宮連署,還有立委號召民眾參加,「讓全世界知道我們的憤怒」。但台灣人不是美國的「We the People」,美國也不等於全世界。事件發展至今,許多人在意「一中」原則的發酵,更多人在意美國能否出面制裁菲方。但必須認清的是,被台灣人認定為跋扈不羈的菲國,正是美國軍事盟友及戰略部署體系成員。豈有被害人遭黑道小弟欺凌,而向黑道老大「哭訴」之理?向白宮請願,名不正言不順。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選擇性震怒就是正義嗎?


「廣大興28號」漁船9日遭到菲律賓公務船槍擊之後,馬英九總統表示「震驚」,也說要「查出結果,辦出結果,否則不會甘休」。隨著菲方輕佻以對,社會上下總動員,用各自的方式對菲方表態,例如彰化某市場發起「拒賣給菲律賓人食物」活動,也傳出已有菲律賓人在台受到攻擊的消息,還有獨派人士率眾前往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抗議,高喊「菲律賓算什麼咖!」

相較於這次台灣對菲律賓的強硬態度,同樣與台灣在海上有糾紛,而且還有歷史糾葛的日本,卻不曾受到類似的待遇。台灣船隻在釣魚台海域作業,經常受到日方公務船的衝撞、以水柱攻擊,也有船長被日方逮捕。12日我漁船「海虹119號」在台灣與琉球中間海域作業,未越界卻仍遭日方登檢驅逐。

上月安倍內閣先後參拜靖國神社,又有168名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是人數最多的一次。針對這次的「參拜」,大陸外交部發表嚴正聲明,韓國外交部長更是憤而取消訪日行程。近日又有與石原慎太郎同為「日本維新會」黨魁、大阪市市長橋下徹發表「二戰時慰安婦制度是有必要」的讕言。

台灣人信仰普世價值,自傲於文明、人權與民主,堅守台灣人主體意識,但對於日本對歷史與和平的挑釁,不吭一聲、冷默以對。和平應該來自於對歷史的批判、反思與自省。這種選擇性震怒,象徵著我們對現代化與文明的想像,我們可以和顏悅色面對日本的欺凌,對菲律賓則是怒目相視,甚至遷怒在台討生活的菲律賓移工。基於歧視與表裡不一的「正義」,能算是真正的正義嗎?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台灣核能政策的「美國因素」:美國的利益不該成為台灣的夢魘

台灣309廢核大遊行,隊伍行經台北市南海路與重慶南路口。(攝影:蔡坤成)


39日全台灣超過10萬民眾參加廢核大遊行,訴求「核電歸零」。這是歷年來參與人數最多的反核遊行,也是繼2006年「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紅衫軍)之後,台灣最具規模的民眾運動。

台灣反核運動有30年歷史

台灣第一座核能發電廠(核一)於1978年投入商業運轉,其後的五年間,核二廠與核三廠陸續完成興建並投入商轉,核四計劃也在1980年被提出。隨著核電廠的密集興建,再加上上個世紀70年代末其他國家陸續發生的核災事件(1979年美國三哩島事件、1981年日本敦賀核電廠放射汙染水外洩、1986年蘇聯車諾比事件),核能安全的問題開始受到台灣民眾注意。台灣的反核運動興起於上個世紀80年代,迄今已有30年的歷史。

1980年代同時是台灣黨外運動的興盛期,反核運動遂與反國民黨威權統治運動成為策略伙伴。及至1986年民進黨成立,反核運動與民進黨之間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台灣反核運動的進程,相當程度牽涉到執政黨對核能議題的態度,表現在藍綠雙方的鬥爭。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在大選中獲勝,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宣示要走「新中間路線」、打造不分黨派的「全民政府」,於是邀請國民黨籍前國防部長唐飛出任行政院長,但府院雙方對於核四是否續建不同調,主張續建的唐飛在上任四個半月後就被迫黯然請辭。

20001027日台灣總統府上演藍綠大和解──陳水扁與敗選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會面。連戰在會上提出以訂定「續建核四、不建核五,先將核一、核二、核三除役」的法案,來化解兩黨對核四的歧見,但不為陳水扁接受。就在「扁連會」結束半小時後,時任行政院長的張俊雄逕直宣布停建核四。這個決定彷彿打了連戰巴掌,連戰痛批陳水扁誠信破產、尊嚴掃地。受了奇恥大辱的在野陣營,利用在立法院多數優勢,翌年131日通過決議案,要求行政院讓核四復工。扁政府為了保護脆弱的政權,只能在214日宣布復建。經過這場鬧劇,核四興建與否的問題重新回到原點。

民進黨「反核」也不徹底

藍綠兩陣營看似在核電議題上針鋒相對,但深究之下,可以發現雙方的爭執點只在於核四應否續建,而在更高層次的核能問題歧異不大。透過選舉政治逐漸掌權的民進黨,融入資產階級代議式民主的遊戲規則之後,儘管民進黨仍以標榜「反核(四)」來與國民黨區隔,但長年致力於反核運動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在去年便坦言:「(民進黨)揚棄街頭路線,專心於議會路線,爭取中產階級的支持,致使反核運動受到不小打擊」。

民進黨政府在2002年成立「行政院非核家園推動委員會」,但其目標只是「逐步減少核能電源,增加其他替代能源比例」,並沒有實際的廢核時限,也沒有規劃其他能源方案。2008年民進黨下野之後,為了競逐大位,再度祭出「反核」大旗,時為總統候選人的蔡英文,2011年提出「2025非核家園計劃」。蔡英文的新計劃實際上還是在走老路,目標只鎖定在核四──「續建但不商轉」,且為核一至核三留下至少10年的運轉期。「非核家園」只是包裝,實際則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選舉口號。今年309廢核大遊行前夕,民進黨曾一度將之定位為對馬英九的「不信任投票」,其後雖推出「反核無懼」的文宣,但只談停建核四,不敢提出更深入的廢核主張。顯見,「反核」只是民進黨用以政治動員與操作的算計。

主張續建核四的國民黨,在核能議題上長期以來被綠營壓著打。國民黨為求解套,閣揆江宜樺今年225日拋出「核四公投」,此舉看似國民黨一記漂亮的回馬槍,但實際上根本無助於解決紛擾已久的核電爭議。台灣公投門檻極高,通過的機率不大,「核四公投」其實還是在為國民黨護航。而且馬英九同樣主張「非核家園」,將之定位為「穩健減核」,與民進黨的主張差異不大。執政的國民黨無能直面核能議題,只能用搖擺的態度與公投的招式,轉移龐大的政治壓力,最終被犧牲的仍是核能安全與能源政策。

兩黨的政治纏鬥,將廢核運動導向核四攻防,傷害了台灣的廢核運動。藍綠為核四是否興建的問題爭執不休,但這無法掩飾兩黨其實不反核能的真面目。卸任之後成為綠營教父的李登輝,322日在一場演講中表示「核能是乾淨」,這句話道出台灣許多政治人物真正的立場──只反核四,不反核能。台灣政治人物在廢核議題上的畏手畏腳,顯然背後有難以抗拒的影武者。

美國利益影響台核電政策

327日台灣《中國時報》報導,馬政府不敢宣布廢核,主要是擔心廢核會衝擊台美關係,關鍵在於台灣政府每年向美國進口鈾燃料棒等相關費用高達數百億元,國安高層人士形容「這是不能說的秘密」。與此同時,台北美國商會資深主管Don Shapiro向台灣《聯合報》表示,台灣廢核會導致外資裹足不前,指台灣「沒條件降核」。2012年美國商會發表的《台灣白皮書》,更直接建議台灣應考慮將目前運作的3座核電廠共6部核電機組延後除役。另一方面,2011年「維基解密」披露大量美國在台協會(AIT)電文,其中指出2005年陳水扁政府已逐漸放棄反核立場。前民進黨副祕書長鍾佳濱也曾告訴AIT,民進黨早在200412月已有決議要和反核人士分道揚鑣。

台灣的政治人物面對選民總是花言巧語,面對美國官員則是坦誠以對。美國做為台灣藍綠核電政策影武者的角色逐漸浮現,台灣廢核運動最大的障礙就是「美國因素」。長年以來,美國以核電政策綁架它在東亞的反共盟友。以日本為例,福島災變過後,美國曾公開以「日本應維持經濟大國的地位和貢獻集體安全保障」為由,反對野田佳彥政府的2030年零核電廠政策;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2月訪美期間,更表示要重新研議前政府的零核電廠政策,擬建新核電廠。

眾所周知,台灣軍費始終居高不下,原因是要向美國購買軍事武器,用以對抗中國大陸。而美國為了維護其軍工複合體的利益,以保護台灣為名,持續販售昂貴且過時的武器來訛詐台灣。近日前AIT台北辦事處長司徒文在一場演講中表示,華盛頓對於台灣軍費開支下降感到不滿。司徒文的表態,正可說明美國如何介入台灣防衛與兩岸關係事務。與對台軍售類似,美國與台灣的核電政策之間有著斥裸裸的支配關係。

地狹人稠的台灣島,何以在短時間內密集地興建核電廠?要回答這個問題,絕對不能迴避台灣與美國之間的政治經濟結構。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介入中國內戰,鞏固了海峽兩岸分裂的形勢。在內戰中失利的國民黨敗退到台灣之後,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正當性與既得利益,同時為了防止大陸「解放台灣」,因此與美國形成非常緊密的盟友關係。但美蔣同盟並非平等的地位,而是上下從屬與支配的連結,台灣在軍事、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各方面無疑都淪為美國在太平洋彼岸的附庸與新殖民地。

1970年代,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相繼退出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以及與美國斷交。對於偏安一隅的國民黨來說,只能尋求與美國更緊密的軍事合作。國民黨政府為了讓美國賣武器給台灣,便攏絡美國財團,以購買美國核電廠做為交換條件。在此階段,美國國內核能工業已呈飽和,只能向外輸出,台灣這個美國盟友便面臨「強迫中獎」的命運。美國利用政治壓力獲得台灣核電廠的合約之後,再將利益分給三大財團:貝泰、奇異與西屋,負責核一至核四廠的設計、汽機間與反應爐等不同的建造項目,這些公司也都是反對台灣廢核的美國商會成員。但台灣本身並不具有核能相關技術,因此從核電廠的設計興建到監管核能設施的「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都是在美國的主導之下橫空出世。國民黨政府在獲得美國的「恩寵」之後,再將興建工程層層轉包給黨的工程公司與本土資本家,形成「美國政商集團台灣政府官僚特權集團」的上下游關係。就算現在國民黨獨裁統治已經瓦解,台灣也歷經兩次政黨輪替,但核電廠始終擺脫不了帝國主義與新殖民主義的宰制。台灣反核運動的發展,也受制於現代化與經濟發展的迷思。


台灣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與夏潮聯合會等團體組成「反核能、反核武、反美帝」大隊,參加台灣309廢核大遊行。(攝影:蔡坤成)

廢核運動的目標在於拒絕美國

台灣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與夏潮聯合會等團體組成「反核能、反核武、反美帝」大隊,走在309廢核大遊行的隊伍裡,形成扞格不入的畫面。這個大隊也提出「反核一二三四武」的口號,卻被許多反核四但不反核的民眾投以異樣的眼光。這次遊行的一大特色,就是有許多名人共襄盛舉。包含鈕承澤、李烈與阮經天在內的幾位藝人,雖表達出對於核四的高度疑慮,但同時也表示核能是有效率、乾淨的發電方法。反核四但不反核的立場,是深化台灣廢核運動難以跨越的鴻溝。

核電被宣傳為乾淨與和平的用途,追根究柢,核電其實是西方霸權核武工業與戰爭的副產品,也是帝國主義國家欺凌弱小民族的工具。作家陳映真曾經如此描述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今天,說美國不是一個霸權國家,恐怕連右翼的美國人都不會以為是一種善意的辯飾了。世界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成為美國單極稱霸的世界。在台灣,1950年以降,美國透過援助、人員交流組訓、留學政策、獎學金、基金會、在文教領域長期採用美國原文教科書……到了今日,從總統府以降,不論朝野、各行各業中,美國出身的碩士、博士精英占取了幾乎一切領導高地。美國的意識形態、價值、學術,在台灣成為統治性論述。『無知與孤傲』就具體而微地表現了這個論述系統」。台灣的核能政策是美國利益的展現,而台灣的廢核運動受到了藍綠互相鬥爭的束縛,其中更大壓力來自於美國及其意識形態的緊掐。

日本福島災變之後,讓更多台灣民眾了解核電對生活家園的威脅。但是廢核運動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拒絕美國將其利益轉化成為台灣人民的夢魘,並拒絕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挾核武對外擴張。台灣廢核運動有句口號:「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台灣若不想成為下一個福島,人民必須自覺地認清美國「跨海洋政商聯盟」在台灣核能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原載香港《紫荊雜誌》總第271期,2013年5月號;次標題為編輯所加)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拿主權換漁權,好大的代價!──喪權辱國的《台日漁業協定》

4月17日台日在台北賓館(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官邸)簽署漁業協定,形同承認日本對釣島主權宣稱。(網路圖片)

台灣有沒有媒體壟斷?當然有。台灣的媒體壟斷,表現在意識形態的壟斷,對於島內外大事的評價,不分藍綠媒體都是高度的一致。反美鬥士、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逝世,台灣媒體說他「狂人狂語,貽笑國際」;鎮壓工人運動、推行新自由主義的英國前首相佘契爾夫人過世,台灣媒體不分青紅皂白一致地心痛、懷念與哀思;金正恩與朝鮮半島的危機,台灣媒體冷嘲熱諷,全都忘了世界最大的擁核國家是美國。4月10日台日雙方在台北賓館(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官邸)簽署《台日漁業協定》,台灣媒體也是一片歌功頌德,盛讚「外交突破」、「台日友好」!

釣島主權沒退讓?

曾說為了釣魚台要與日本「不惜一戰」的馬英九,這次為了《台日漁業協定》的簽署而笑開懷,他說:「釣魚台主權從沒退讓,漁權上卻有非常大進步」。但事實真是如此?

《台日漁業協定》全文共五條,看似平淡無奇,但問題重重。主要的問題是出在協定簽署之前的雙方會談。這次日本對台灣的「讓步」,其實是奠基於雙方的條件交換:一是台灣漁船不得有類似登島的「挑釁行為」,二是一旦台灣漁民進入釣島周邊12海里內,仍會遭到日方取締。據媒體報導,日方在漁業會談上表態,是「」、「允許」台灣漁船進入日方在釣島海域宣稱的「暫定執法線」進行作業。

台灣官方一再申明釣魚台是「中華民國固有領土」,馬英九也曾說日本「竊占」釣魚台,等於是否認日方對釣島的主權宣稱。既然釣島是我方領土,那麼台灣漁船為何進入釣島周圍12海里的領海,仍要遭到日方取締?為何台灣漁船不能登島保釣,而被定性為「挑釁」?為何這次漁權的「突破」,是因為日方「允許」台灣漁船進入日方執法線?在此情形下,就算未來台灣漁民得以進入釣島海域作業,但實際控管權仍在日方手中,台灣漁民的安全保障堪憂。

從馬英九提出《東海和平協議》以來,以「擱置爭議」為名,不斷對日本「釋放善意」,以「主權」交換「台日友好」。《東海和平協議》可說是馬政府的「不保釣宣言」。台日漁業會談起於李登輝執政的1996年,李登輝曾多次公開表態釣魚台是日本的領土,因此以漁權的談判取代主權的堅持。如今李規馬隨,馬政府所簽下的《台日漁業協定》,形同是替日方所宣稱對釣島及其海域的主權與實質管轄權背書。協定簽署前不久,馬英九公開表示:「我們希望擱置的是爭議,並不是主權」,但這份協定顯然不只擱下了爭議,更擱下了主權。「釣魚台主權從沒退讓」,不過是馬政府自欺欺人的粉飾之詞罷了。

台日聯手排斥中國大陸

台灣人對大陸的「讓利」一向不領情,以「中國統戰」為由,掩蓋內心對兩岸經濟地位翻轉與未來政治接觸的緊張。但長年以來做為美日反共同盟附庸的台灣,則毫無反省與批判能力地接納日本的「讓利」。日本政府何以不顧日本本地漁民的反彈而「讓利」給台灣?日本媒體給了我們直接的答案。4月10日《朝日新聞》明確表示:「日本做出犧牲可以分裂大陸與台灣,令他們無法組成在主權問題上對抗日本的聯合陣線」。13日《讀賣新聞》則指出,為了避免兩岸聯手保釣,安倍晉三去年12月便指示相關部會加速和台灣達成協議,「可視為安倍晉三對中國大陸強硬外交策略的一部分」。


漁業協定的簽署,本應以台灣漁民的權利為首要之務。但從上述幾則報導與評論來看,台日雙方無論是政客或民眾,關心的並非釣魚台主權與漁權,而是把釣島做為貢品與犧牲品,目的只有一個──台日共同反中。在協定簽署之前,日本文部省甫批准新版高中地理教科書,其中指出釣魚台由日本實際管轄,且「不存在領土爭議」。協定簽署之後,馬政府海巡署長王進旺即表示,若有中國大陸漁船進入釣魚台水域,台方會「依法取締、驅離」。因此,這個協定一方面替日本的主權宣稱背書,另一方面則形成台日聯手排斥中國大陸的態勢。

主權換漁權的代價

過去台獨總是妄想加入美日安保條約,保障台灣獨立的安全。如今不分台獨或獨台,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一味將美國與日本的勢力引進,大張旗鼓地宣告加入美日反共軍事同盟的行列。台灣「選邊站」的態勢愈來愈明顯,兩岸關係的進程只能停留在經濟與社會的交流,台灣依然要做美日軍事霸權的順民。漁業協定的簽署,絕不是為了漁民的生計與東海區域的和平,不過是在強化與美日之間的同盟關係,鞏固美日在東亞的軍事優勢。台灣自甘為美日「以台制中」戰略的棋子,《東海和平倡議》與《台日漁業協定》成為破壞和平的兇手,潑了兩岸關係一桶冷水。台灣拿主權換漁權,這個代價未免也太大!


延伸閱讀:
曾健民:魚餌與東海政治風浪──談「台日漁業協定」(《海峽評論》269期,2013年5月號)
李中邦:台日漁業協議,日本誘引台灣上鉤(《海峽評論》269期,2013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