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台灣核能政策的「美國因素」:美國的利益不該成為台灣的夢魘

台灣309廢核大遊行,隊伍行經台北市南海路與重慶南路口。(攝影:蔡坤成)


39日全台灣超過10萬民眾參加廢核大遊行,訴求「核電歸零」。這是歷年來參與人數最多的反核遊行,也是繼2006年「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紅衫軍)之後,台灣最具規模的民眾運動。

台灣反核運動有30年歷史

台灣第一座核能發電廠(核一)於1978年投入商業運轉,其後的五年間,核二廠與核三廠陸續完成興建並投入商轉,核四計劃也在1980年被提出。隨著核電廠的密集興建,再加上上個世紀70年代末其他國家陸續發生的核災事件(1979年美國三哩島事件、1981年日本敦賀核電廠放射汙染水外洩、1986年蘇聯車諾比事件),核能安全的問題開始受到台灣民眾注意。台灣的反核運動興起於上個世紀80年代,迄今已有30年的歷史。

1980年代同時是台灣黨外運動的興盛期,反核運動遂與反國民黨威權統治運動成為策略伙伴。及至1986年民進黨成立,反核運動與民進黨之間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台灣反核運動的進程,相當程度牽涉到執政黨對核能議題的態度,表現在藍綠雙方的鬥爭。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在大選中獲勝,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宣示要走「新中間路線」、打造不分黨派的「全民政府」,於是邀請國民黨籍前國防部長唐飛出任行政院長,但府院雙方對於核四是否續建不同調,主張續建的唐飛在上任四個半月後就被迫黯然請辭。

20001027日台灣總統府上演藍綠大和解──陳水扁與敗選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會面。連戰在會上提出以訂定「續建核四、不建核五,先將核一、核二、核三除役」的法案,來化解兩黨對核四的歧見,但不為陳水扁接受。就在「扁連會」結束半小時後,時任行政院長的張俊雄逕直宣布停建核四。這個決定彷彿打了連戰巴掌,連戰痛批陳水扁誠信破產、尊嚴掃地。受了奇恥大辱的在野陣營,利用在立法院多數優勢,翌年131日通過決議案,要求行政院讓核四復工。扁政府為了保護脆弱的政權,只能在214日宣布復建。經過這場鬧劇,核四興建與否的問題重新回到原點。

民進黨「反核」也不徹底

藍綠兩陣營看似在核電議題上針鋒相對,但深究之下,可以發現雙方的爭執點只在於核四應否續建,而在更高層次的核能問題歧異不大。透過選舉政治逐漸掌權的民進黨,融入資產階級代議式民主的遊戲規則之後,儘管民進黨仍以標榜「反核(四)」來與國民黨區隔,但長年致力於反核運動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在去年便坦言:「(民進黨)揚棄街頭路線,專心於議會路線,爭取中產階級的支持,致使反核運動受到不小打擊」。

民進黨政府在2002年成立「行政院非核家園推動委員會」,但其目標只是「逐步減少核能電源,增加其他替代能源比例」,並沒有實際的廢核時限,也沒有規劃其他能源方案。2008年民進黨下野之後,為了競逐大位,再度祭出「反核」大旗,時為總統候選人的蔡英文,2011年提出「2025非核家園計劃」。蔡英文的新計劃實際上還是在走老路,目標只鎖定在核四──「續建但不商轉」,且為核一至核三留下至少10年的運轉期。「非核家園」只是包裝,實際則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選舉口號。今年309廢核大遊行前夕,民進黨曾一度將之定位為對馬英九的「不信任投票」,其後雖推出「反核無懼」的文宣,但只談停建核四,不敢提出更深入的廢核主張。顯見,「反核」只是民進黨用以政治動員與操作的算計。

主張續建核四的國民黨,在核能議題上長期以來被綠營壓著打。國民黨為求解套,閣揆江宜樺今年225日拋出「核四公投」,此舉看似國民黨一記漂亮的回馬槍,但實際上根本無助於解決紛擾已久的核電爭議。台灣公投門檻極高,通過的機率不大,「核四公投」其實還是在為國民黨護航。而且馬英九同樣主張「非核家園」,將之定位為「穩健減核」,與民進黨的主張差異不大。執政的國民黨無能直面核能議題,只能用搖擺的態度與公投的招式,轉移龐大的政治壓力,最終被犧牲的仍是核能安全與能源政策。

兩黨的政治纏鬥,將廢核運動導向核四攻防,傷害了台灣的廢核運動。藍綠為核四是否興建的問題爭執不休,但這無法掩飾兩黨其實不反核能的真面目。卸任之後成為綠營教父的李登輝,322日在一場演講中表示「核能是乾淨」,這句話道出台灣許多政治人物真正的立場──只反核四,不反核能。台灣政治人物在廢核議題上的畏手畏腳,顯然背後有難以抗拒的影武者。

美國利益影響台核電政策

327日台灣《中國時報》報導,馬政府不敢宣布廢核,主要是擔心廢核會衝擊台美關係,關鍵在於台灣政府每年向美國進口鈾燃料棒等相關費用高達數百億元,國安高層人士形容「這是不能說的秘密」。與此同時,台北美國商會資深主管Don Shapiro向台灣《聯合報》表示,台灣廢核會導致外資裹足不前,指台灣「沒條件降核」。2012年美國商會發表的《台灣白皮書》,更直接建議台灣應考慮將目前運作的3座核電廠共6部核電機組延後除役。另一方面,2011年「維基解密」披露大量美國在台協會(AIT)電文,其中指出2005年陳水扁政府已逐漸放棄反核立場。前民進黨副祕書長鍾佳濱也曾告訴AIT,民進黨早在200412月已有決議要和反核人士分道揚鑣。

台灣的政治人物面對選民總是花言巧語,面對美國官員則是坦誠以對。美國做為台灣藍綠核電政策影武者的角色逐漸浮現,台灣廢核運動最大的障礙就是「美國因素」。長年以來,美國以核電政策綁架它在東亞的反共盟友。以日本為例,福島災變過後,美國曾公開以「日本應維持經濟大國的地位和貢獻集體安全保障」為由,反對野田佳彥政府的2030年零核電廠政策;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2月訪美期間,更表示要重新研議前政府的零核電廠政策,擬建新核電廠。

眾所周知,台灣軍費始終居高不下,原因是要向美國購買軍事武器,用以對抗中國大陸。而美國為了維護其軍工複合體的利益,以保護台灣為名,持續販售昂貴且過時的武器來訛詐台灣。近日前AIT台北辦事處長司徒文在一場演講中表示,華盛頓對於台灣軍費開支下降感到不滿。司徒文的表態,正可說明美國如何介入台灣防衛與兩岸關係事務。與對台軍售類似,美國與台灣的核電政策之間有著斥裸裸的支配關係。

地狹人稠的台灣島,何以在短時間內密集地興建核電廠?要回答這個問題,絕對不能迴避台灣與美國之間的政治經濟結構。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介入中國內戰,鞏固了海峽兩岸分裂的形勢。在內戰中失利的國民黨敗退到台灣之後,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正當性與既得利益,同時為了防止大陸「解放台灣」,因此與美國形成非常緊密的盟友關係。但美蔣同盟並非平等的地位,而是上下從屬與支配的連結,台灣在軍事、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各方面無疑都淪為美國在太平洋彼岸的附庸與新殖民地。

1970年代,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相繼退出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以及與美國斷交。對於偏安一隅的國民黨來說,只能尋求與美國更緊密的軍事合作。國民黨政府為了讓美國賣武器給台灣,便攏絡美國財團,以購買美國核電廠做為交換條件。在此階段,美國國內核能工業已呈飽和,只能向外輸出,台灣這個美國盟友便面臨「強迫中獎」的命運。美國利用政治壓力獲得台灣核電廠的合約之後,再將利益分給三大財團:貝泰、奇異與西屋,負責核一至核四廠的設計、汽機間與反應爐等不同的建造項目,這些公司也都是反對台灣廢核的美國商會成員。但台灣本身並不具有核能相關技術,因此從核電廠的設計興建到監管核能設施的「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都是在美國的主導之下橫空出世。國民黨政府在獲得美國的「恩寵」之後,再將興建工程層層轉包給黨的工程公司與本土資本家,形成「美國政商集團台灣政府官僚特權集團」的上下游關係。就算現在國民黨獨裁統治已經瓦解,台灣也歷經兩次政黨輪替,但核電廠始終擺脫不了帝國主義與新殖民主義的宰制。台灣反核運動的發展,也受制於現代化與經濟發展的迷思。


台灣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與夏潮聯合會等團體組成「反核能、反核武、反美帝」大隊,參加台灣309廢核大遊行。(攝影:蔡坤成)

廢核運動的目標在於拒絕美國

台灣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與夏潮聯合會等團體組成「反核能、反核武、反美帝」大隊,走在309廢核大遊行的隊伍裡,形成扞格不入的畫面。這個大隊也提出「反核一二三四武」的口號,卻被許多反核四但不反核的民眾投以異樣的眼光。這次遊行的一大特色,就是有許多名人共襄盛舉。包含鈕承澤、李烈與阮經天在內的幾位藝人,雖表達出對於核四的高度疑慮,但同時也表示核能是有效率、乾淨的發電方法。反核四但不反核的立場,是深化台灣廢核運動難以跨越的鴻溝。

核電被宣傳為乾淨與和平的用途,追根究柢,核電其實是西方霸權核武工業與戰爭的副產品,也是帝國主義國家欺凌弱小民族的工具。作家陳映真曾經如此描述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今天,說美國不是一個霸權國家,恐怕連右翼的美國人都不會以為是一種善意的辯飾了。世界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成為美國單極稱霸的世界。在台灣,1950年以降,美國透過援助、人員交流組訓、留學政策、獎學金、基金會、在文教領域長期採用美國原文教科書……到了今日,從總統府以降,不論朝野、各行各業中,美國出身的碩士、博士精英占取了幾乎一切領導高地。美國的意識形態、價值、學術,在台灣成為統治性論述。『無知與孤傲』就具體而微地表現了這個論述系統」。台灣的核能政策是美國利益的展現,而台灣的廢核運動受到了藍綠互相鬥爭的束縛,其中更大壓力來自於美國及其意識形態的緊掐。

日本福島災變之後,讓更多台灣民眾了解核電對生活家園的威脅。但是廢核運動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拒絕美國將其利益轉化成為台灣人民的夢魘,並拒絕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挾核武對外擴張。台灣廢核運動有句口號:「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台灣若不想成為下一個福島,人民必須自覺地認清美國「跨海洋政商聯盟」在台灣核能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原載香港《紫荊雜誌》總第271期,2013年5月號;次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