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總統府不是總督府!──針對總統府〈八田與一水利,嘉惠台灣人民〉一文的若干回應


總統府公共事務室於619日投書《中國時報》,回應筆者前日在同報的文章〈站在台灣人立場看日據史〉。總統府在這篇題為〈八田與一水利,嘉惠台灣人民〉的聲明文章中,對日本殖民者在台統治,以及八田與一對「台灣農田水利的貢獻」,持高度肯定的評價。筆者回應如下:

一、筆者先祖早在清康熙41年(西元1702年)即東渡來台,其後家族致力開墾嘉南平原。康雍年間,張氏家族以今雲林崙背為中心,向外分別開鑿大有圳、八佾圳、鹿場圳與清濁圳,奠定當地灌溉用渠等水利基礎。張氏家族從清朝以降,在台灣投入拓墾事業,開溝渠、興水利、植良田,相關事蹟見諸於《台灣府志》、《雲林縣采訪冊》與連橫《台灣通史》等史冊。台灣光復之後,由於與農田水利淵源甚深,部分張氏族人服務於台灣中南部農田水利會。筆者對相關議題的理解,非總統府一句「該文作者可能未盡瞭解八田與一對台灣農田水利的貢獻,以及嘉南農民對他的崇敬」便可抹煞。

二、台灣近代化的建設,始於清朝在台灣的建樹,又以劉銘傳主政時期推動的洋務運動等新政為最。劉銘傳新政致力於台灣基礎建設與生產事業的復興,其中以清賦事業影響最深(參見:戴國煇,〈晚清期台灣的社會經濟──並試論如何科學地認識日人治台史〉,《台灣史研究》,1985年,台北:遠流,頁27-88)。日本殖民地經濟學者矢內原忠雄將劉銘傳定位為台灣「資本主義開拓的先驅」(參見: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2003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頁16)。台灣的天然條件與人才,以及清朝在台灣推動的洋務運動,成為日後「現代化」的基礎。日本據台後,卻將清朝時期留下的基礎轉化成為壓榨台灣人民的工具。日據時期台灣的「現代化」建設,已故旅日政治經濟學家劉進慶教授曾有一生動的「酒與瓶」比喻:「用現代化的瓶,裝殖民地的酒,瓶的外觀是現代化、資本主義化,酒的品質是殖民地化,剝削經濟」(參見:劉進慶,〈歷史悲情與歷史認識的自我檢討──剖析台灣媚日反華分離主義者的奴性史觀〉,《海峽評論》84期,199712月號)。由此顯見清朝時期與日人據台在本質上的差別。清朝時期屬於「自主近代化,是農工全面的產業化,經濟整體的近代化」;而日本在台灣的「建設」與統治,「在社會制度上是壓迫,在經濟制度上是壓榨,在人際關係上是歧視」,完全是為了掠奪台灣資源,為殖民母國服務、加速殖民母國對外侵略,其本質是「外在的、從屬的近代化,非工唯農的產業化,是差別、跛行的近代化」(參見:劉進慶,〈序論台灣近代化問題──晚清洋務近代化日據殖民近代化之評比〉,《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頁1-13)。兩者性質差異頗大,緣何今日台灣官方只紀念(甚至是美化、歌頌)日本殖民者的「建設」,而完全忽略早期漢人移民以及清朝官員在台的建樹?

三、總統府聲明稱,八田與一建成嘉南大圳「十五年後台灣光復,受惠的卻是世世代代的台灣人民」。日據時期在台統治的官員及其後代,為誇耀他們的「成就」與「功勞」,先是將清朝統治時期的台灣抹黑為「化外之地」與「瘴癘之地」,復將日本殖民統治宣傳為台灣近代化之始。儘管日本殖民統治早已結束,但這類昧於史實與良心的論述,卻長年被台灣當政者所繼承,甚至寫入中小學教科書中,而總統府對日本統治時期與八田與一的評價,也完全根源於上述的論述。某盜匪為「有效」竊取某人家中財產,而在該人家中安裝電梯;盜匪完成竊取後,屋主應該感謝盜匪的「德政」,讓他有「現代化」的電梯可搭嗎?屋主豈有感謝該盜匪讓他「受惠」之理嗎?已故旅日農業經濟學家戴國煇教授,曾有一傳神的比喻:「日本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養了一頭乳牛──就是台灣,目的是要榨取牠的奶,這一頭牛長大了,日本人拚命吸牠的奶。但是,他們戰敗被趕回日本去了,他們無法把這頭母牛──美麗寶島──帶走。要注意,這母牛吃的卻是台灣土地上長出來的肥美的青草,是吃我們自己的草,牠以後能繼續長大,難道應該感謝日本以前吸牠的奶嗎?」(參見:陳中原,〈布扣唐裝的耕耘者──戴國煇博士〉,戴國煇著,《台灣史研究》,1985年,台北:遠流,頁6。)馬總統若對台灣人民痌瘝在抱,何以只在意光復後台灣民眾因日據「建設」而受惠,卻忘了日帝鐵蹄下台灣人民的苦難?此為正義是非的問題,而非馬英九總統所謂「就事論事,恩怨分明」的粉飾之詞。

四、在日人據台之前,台灣先民早已投入拓墾事業。清朝巡台御史黃叔璥在《台海使槎錄》記載:「三縣(編按: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即今台南、高雄、嘉義一帶)皆稱沃壤……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並可資贍內地。居民止知逐利,肩販舟載,不盡不休」,即可見日據以前台灣農業之繁盛。當下台灣官方對此視而不見,卻稱因「八田的堅持,終使嘉南地區的旱地成為良田」。日人在台之經濟事業,與殖民地台灣人之間的關係,從閩南語俗諺「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即可窺見一斑。高高在上的官員們,可曾讀過台灣前輩作家賴和的《一桿稱仔》嗎?曾獲日本天皇贈勳加獎的八田與一,建設嘉南大圳、增加台灣農作產量,是為了貢獻給日本,不是因為熱愛台灣。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許介鱗指出,八田與一設計「三年輪作」,強迫台灣農民一年種甘蔗、一年種水稻、一年種雜糧,只為解決日人「米糖相剋」難題,卻導致台灣農民淪為日本會社的「奴隸」,總統府竟將之稱為「嘉惠台灣人民」。此外,嘉南大圳建成之後的1935-1938年間,台灣稻米生產量有高達50.8%被運送到日本,導致台灣人民無米可吃,只能吃番薯簽裹腹(參見:許介鱗,《日本殖民統治讚美論總批判》,2006年,台北:文英堂,頁37-40;許介鱗,《日本殖民統治的後遺症:台灣vs.朝鮮》,2011年,台北:文英堂,頁61-63)。日本殖民政府透過「基礎建設」對殖民地台灣進行侵略和掠奪,史實昭然若揭,總統府卻為八田與一辯護稱「應將之與日本殖民政府區別看待」。台灣光復已超過一甲子,總統府卻還宛若日本總督府。

五、若八田與一及其建設,真的在世代台灣人民心中留下「崇敬」,何以過去未曾見過台灣民間自發的紀念活動?反而是從李登輝執政之後,與日本、獨派作家學者相互唱和,又在其一手推動的《認識台灣》教科書中特別寫入八田的「事蹟」,再加上扁、馬二朝對八田與一的高調紀念(例如:2001年民進黨執政時期出版日本海外宣傳品《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原書名:《台湾を愛した日本人:嘉南大圳の父八田與一の生涯》〕中譯本,2007年陳水扁對八田與一頒贈褒揚令;馬英九執政時期,舉辦八田與一追思音樂會、設置八田與一紀念園區、推廣日本動畫《八田來了:台灣與水的故事》等等),八田與一其人其事才「出現」在台灣民眾的「記憶」中。八田與一其人其事,是李、扁、馬三朝政治正確下的「矯正」產物,這一系列的「加工」過程,請參見台灣史研究者郭譽孚先生的整理成果:〈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問題研究之基本資料──戰後變造的過程〉

六、如何看待與評價日據史,八田與一並非重點,但是個起點。主政者以「台日友好」為名,不斷向日方立場靠攏,對台灣開發史認識是非不分、恩怨也不分,雙重標準,反而拋卻了屬於台灣人民真正的歷史與立場,此即總統府所謂的「台灣人民的核心價值」嗎?

2013619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站在台灣人民立場看日據史


日本作家尾崎秀樹,1928年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直到台灣光復後隔年(1946年)返回日本。在台灣成長的尾崎秀樹,看到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推動國(日)語政策與同化政策,他曾指出這些殖民政策導致台灣人潛伏了「喪失祖國」與「白痴化」的現象。

昨日林金源教授〈同悲尚且不及.何忍同樂〉一文所提到北市府紀念「六一七」北投公園百歲生日的活動,正是尾崎秀樹所說日本殖民統治帶給台灣「喪失祖國」與「白痴化」的表現,而且只是冰山一角。

近年來「轉型正義」大旗揚起,義正詞嚴,所有的歷史檢討與批判,都集中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藉此抗拒中國人的身分。但是真正站在台灣主體、屬於台灣人民立場的歷史,卻仍被深深的迷霧所遮掩。

1895年台灣被迫割讓給日本,當日軍從澳底登陸的那刻起,遂展開全島性對抗日勢力的血腥武力鎮壓。如同林金源教授文章所指,日本大抵掃蕩抗日勢力後,即選定六月十七日舉行庶政開始儀式,並定該日為「始政紀念日」,年年大肆慶祝。日本在台殖民,不只有軍事性的屠殺占據,還有對殖民地人民的差別待遇,以及體現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活各方面的榨取與剝削。是故,由於日文「始」與「恥」同音,殖民地台灣人民將日人歡欣鼓舞慶祝的「始政紀念日」稱為「恥政紀念日」,著名的左翼作家楊逵更稱之為「死政紀念日」,另一位日據時期作家賴明弘也曾表示:「『六.一七』是台灣人最傷心痛苦的日子,不僅是台灣的恥辱,而是我們中國的國恥日」。

日據下台灣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自武裝反抗而思想反抗,自本島反抗而參加中國大陸的對日抗戰,浪潮不斷,此即「台灣人的主體性」,而形塑「台灣人的主體性」的思想根基,即林獻堂所言:「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然而,殖民地台灣人民的苦難,以及民族主義的氣節,近年來則逐漸被日本立場所取代。「日本殖民統治讚美論」、「日本殖民有功論」或是「日本殖民現代化論」屢屢出現,將日本殖民統治視為對台灣人民的恩情,企圖將日本殖民統治中性化,將日本殖民統治描述為寬大與文明。

早在199312月,台灣教授協會即率「本土社團」聯名發表〈兩國兩制,和平共存:台灣人民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基本主張〉聲明,其中指稱:「日本政府有效統治台灣達半個世紀之久,對台灣的影響至為深遠,它提供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全島性的、有效率的行政系統,對古老的迷信代之以比較現代的教育,切斷與中國的大部份紐帶,生活水準遠高於騷亂的中國,這些因素皆有助於形成台灣人的『國家單位真實感』。此外,舉凡鼓吹國家神道、推行國語運動、更改姓氏運動、志願從軍運動,莫不影響了台灣文化。總之,日本政府企圖把台灣人變成日本人的努力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成功地使台灣人變得『不像中國人』。」

1995年時任立委的呂秀蓮,組織「百年馬關條約百人代表團」赴日本馬關,高調慶祝「台灣脫離中國100年」。近來則有團體舉辦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追思慰靈大會,以及陳水扁、馬英九兩任總統對八田與一的歌頌,又或是昨日北市府大玩毫無歷史感的歷史人物cosplay,讓孫中山與日本裕仁皇太子穿越時空握手言和,都是無顧台灣人民主體,對歷史的無情嘲諷。此外,以「日治」取代「日據」,以「終戰」取代「光復」的潮流,同樣也是尾崎秀樹眼中台灣人「喪失祖國」與「白痴化」的延續。

台灣前輩作家王詩琅曾說:「中國人絕不會茍同殖民統治肯定論此類狂妄的謬說」。已故旅日政治經濟學家劉進慶則如此評價日本殖民者在台的「建設」:「殖民近代化是外在的、從屬的近代化,是非工唯農的產業化,是差別、跛行的近代化。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軍需工業在台灣近代化進程上是非常的、一時的,好比曇花一現而消失,又如盆栽扎根不落地,基本上沒有改變台灣社會經濟的低度開發狀態,令台灣戰後從頭開始工業化和近代化建設」。

相較於當前台灣社會對日本殖民統治的肯定、讚美與緬懷,說明了現在是時候全面清理殖民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嚴肅梳理日據時期的台灣社會性質,以及台灣人民對這段歷史真實的記憶與情感,重新走回自己的立場,才能克服對自身認識的障礙,也才能真正做到「放下歷史,攜手向前」。

(本文原載《中國時報》,2013-06-18;見報標題與內容略有刪減,以上刊出全文。)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從「歐習會」看台灣主流價值

(網路圖片)
解嚴後,兩岸恢復不同程度的交流,如何維護「台灣主體性」,成為社會上下極為關心的大事台灣的「主權」不能被「矮化」,這個現象可以從詞語的運用看出端倪。90年代辜振甫與汪道涵兩次會面,相對於大陸稱之為「汪辜會談」,台灣堅稱「辜汪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邁出和解融冰第一步,台灣稱連戰與胡錦濤的會面「連胡會」。

以我為主,一個中國之下,兩岸稱呼,各先其先,各後其後,無妨。但一遇上大陸與美國等他國往來,台灣輿論在名稱細節上的先後就體現台灣社會的世界觀,看見了朝野所謂的「主流價值」。

6月7、8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美國總統歐巴馬之邀,到美國訪問並舉行會談。相對於大陸媒體使用的「習奧(歐)會」,台灣不分藍綠媒體都站在美方立場,將兩國領導人見面理所當然的稱為「歐習會」,慶幸歐巴馬承諾繼續提供防衛型武器給台灣,並稱習近平是「碰軟釘子」。

「歐習會」一詞透露的訊息,就是台灣朝野視長年以來與美國之間的「情誼」為天經地義,也難怪上世紀90年代會有一個要成為美國第51州的「五一俱樂部」成立。無論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如何改善,也無論世界結構如何轉變,都不會影響朝野大多數人對美國這個「第一強國」的印象。

2005年陳水扁赴教廷參加教宗葬禮,強拉柯林頓的手;2006年陳水扁參加哥斯大黎加總統就職典禮,在旁伺機「主動」與布希夫人蘿拉握手合影;今年3月馬總統夫婦出訪教廷,台灣媒體也聚焦於周美青被美國副總統「熱情摟腰」獲得美國憐愛眼光,甚至成為我們歷任總統的「政績」。

「歐習會」一詞反映了台灣眼下的主流價值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對美國則了無顧忌,讓人想到已故旅日政治經濟學家劉進慶教授的這段話:「美日好比是台灣的太陽,地球好似以美日為軸在轉動,歷史好像由美日來帶動」。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民進黨兩岸政策:三條路線角力


在野8年的國民黨,能夠在2008年囊括多數選票重新奪回執政權,最重要的因素莫過於馬英九所提出的兩岸和平交流政策,走出前朝陳水扁政府逢中必反的閉鎖困境,大大推進了對立超過60年的兩岸關係。該如何面對兩岸關係新局,該如何提出別於以往、別於國民黨,又不失原有立場的兩岸政策,成為民進黨最棘手的挑戰。兩岸關係左右台灣政局的發展,牽一髮動全身,若是民進黨拿不出煥然一新的兩岸政策,恐難以吸引台灣選民的青睞,也難與國民黨競逐大位,那麼蔡英文2012年敗選感言中所提民進黨的「最後一哩路」,或許會愈走愈長。

民進黨始終是「台獨」政黨

基於把中國大陸當成「外國」的立場,民進黨始終將「兩岸政策」稱為「中國政策」。長年以來,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有三大基石:明載「台灣主權獨立、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且台灣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主張「獨立建國,制定新憲」的《台獨黨綱》(1991年);聲明「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且「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的《台灣前途決議文》(1999年);強調應「早日完成台灣正名,制定新憲法」,以「彰顯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的《正常國家決議文》(2007年)。無論在朝在野,就算承認「中華民國」,但根據上述三份文件,民進黨始終是台獨政黨,尋求台灣永遠與大陸分離。儘管當前北京願意與台灣任何政黨進行交流,但是基於民進黨的台獨本質,國台辦只能設下對話的前提──「希望民進黨認清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勢,找到正確的出路」。

2000年民進黨取得政權之後,從「一邊一國論」到「烽火外交」政策,對抗與衝突始終是黨內兩岸政策主流。這條路線說明了受反共教育洗禮的美麗島世代,仍然承襲戰後國民黨政府的「選邊站」政策,以「反共」為號召,與美日攜手形成圍堵紅色中國的堅強防線。去年11月大陸十八大落幕,新領導班子大致抵定,民進黨中常會決議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並由黨主席蘇貞昌兼任召集人。此前,民進黨另一位天王謝長廷剛結束中國大陸的訪問,這趟「落淚祭祖」破冰之旅,外界原先預測會衝擊黨內兩岸政策的路線,甚至會激發路線大辯論,最終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

沉寂將近半年的時間,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首次會議在59日登場。出席的委員包括蘇貞昌、蔡英文、游錫堃、謝長廷、高雄市長陳菊、台南市長賴清德、新潮流系大老邱義仁、吳乃仁,以及「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等9人;會議並公布「中委會」諮詢委員名單,包括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前「陸委會副主委」邱太三、前「立委」林濁水、前「陸委會副主委」黃偉峰、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賴怡忠、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前退輔會主委胡鎮埔等20人。

蘇貞昌在這次會議大談民進黨的「台灣夢」,即「降低中國因素對台灣的介入、影響」,並「為台灣創造、增加更廣大的自由選擇空間」,與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國夢」打對台意味十足。謝長廷在會上推銷他的「憲法各表」主張,強調民進黨應該從殘缺中追求完美,務實看待憲法。謝的發言引來邱義仁的回應,兩人爆發些微火花,邱則是為蘇貞昌定調不動《台獨黨綱》。事實上,這場千呼萬喚使出來的會議,並沒有做成任何的結論或決議,實際的定位與影響還有待觀察。

蘇、謝、蔡三條大陸政策路線

「中國事務委員會」開議前後,民進黨內部大致形成三股兩岸政策路線相互角力,分別是黨主席蘇貞昌代表的傳統保守派、謝長廷代表的「憲法各表」派,以及前主席蔡英文結合野百合學運世代的青壯派。據了解,中國事務委員會首次會議當天,蔡英文以另有行程為由,未做發言即先行離席,被外界解讀為蘇蔡心結的延燒。

為了爭奪黨內中國政策發言權,其實蔡英文與青壯派早已動作頻頻。2011年大選期間,蔡英文即提出「台灣共識」,以抗衡馬英九陣營的「九二共識」。其內涵就是蔡英文在2010425日「兩岸經濟協議ECFA電視辯論會」上所主張的,台灣應該「從世界走向中國」,並以台灣人自傲的自由、民主與人權等「普世價值」做為與中國大陸談判的基礎,從而「守住台灣主權」。經過一段時間蘊釀,親綠的野百合學運世代學者,在2013年開春就丟出「中國因素」論──稱「中國因素」這隻「黑手」正在「侵害」台灣的自由、民主與人權,並企圖聯合大陸自由派,將「台灣因素」出口到中國大陸。這批學者在4月進一步推出《自由人宣言》,宣稱兩岸的政治協商應有兩大前提,即中國大陸人權狀況徹底改善,以及政治體制完全民主化。無獨有偶,民進黨內包括鄭麗君、段宜康、吳秉叡、李俊俋、蔡其昌、蕭美琴、陳其邁等中生代,聯合推出性質與觀點都極為類似《自由人宣言》的《中國人權決議文》,強調台灣政府要與中國進行任何政治協議,應在中國人民以「民主普選」方式產生政府後為之,並且要「支持中國有序地完成民主化工程」。《中國人權決議文》草案將在其後民進黨全代會提出,若獲得通過,其效力將等同黨綱。

蘇、謝、蔡三條路線,在黨內各有支持基礎。蘇貞昌基本上繼承了民進黨過去對抗中國的老路,他在今年2月訪日期間,附和日本右翼政客主張,提出台灣要與美國、日本與韓國共組「民主同盟」。蘇貞昌指示民進黨政策會,即將舉辦「民主同盟論壇」,號稱要「進一步深化亞洲等民主國家彼此分享的共同價值,並強化合作關係」。「民主同盟」的構想,與冷戰期間美國反共盟友組成軍事同盟,藉以圍堵紅色新中國的伎倆如出一轍。謝長廷的「憲法各表」,看來極端性較低、靈活度高,雖在黨內屬於少數派,但他主張透過對憲法的重新詮釋與接納,其實還是在鞏固兩岸分裂分治的現狀,或能吸引黨外人士的支持。而蔡英文與親綠中生代學者的論述,異於過去老牌獨派強調台灣人「血緣」與「民族」的說法,反而主張與大陸「公民社會」接觸,與大陸內部的自由派、甚至是反華派裡應外合,一方面顛覆中國現有制度,另一方面讓中國大陸更往西方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式民主體制靠攏,走上台灣解嚴之後的道路。這條路線以「公民民族主義」包裝「台灣國族」的建構想像,切中當前台灣青年對普世價值的高度信仰,以及對於中國大陸的焦慮與敵意,因此獲得台灣社會眾多中、青世代的好感。

民進黨兩岸政策受美國制約

這三條路線看似各懷鬼胎,其實是同床異夢──在不改變「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基本立場上,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張。進一步言之,這三條路線也可說是殊途同歸,他們都是在召喚冷戰幽靈,為美國在東亞戰略部署背書,忠實扮演美國利益捍衛者與傳聲筒的角色,藉以抗拒中國。謝長廷514日在廣播節目上表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必須考慮台灣最大公約數,在最低限度可以有共識的情形下,要讓美國可以接受,否則台灣無法單獨面對中國,台灣沒有這麼有力。」就這一點而言,謝長廷可謂是打開天窗說亮話,完全說中民進黨不同兩岸路線都受美國制約的現實。

戰後台灣淪為美國在東亞的戰略棋子,本質上成為美國的新殖民地。台灣政府無論藍綠,方方面面的政策都要經過美國點頭。1996年台灣進行首次領導人直選,台灣人認為此後就可「擺脫中國」而當家作主,殊不知一人一票選出的領導人還是得經過美國欽定核可。例如每屆大選期間,各陣營候選人都要爭相「出訪」美國,來趟「輸誠」之旅,爭取美國的支持──美國愈支持的候選人,台灣選民愈看得順眼。

美國掌控台灣的圖謀,可以上溯到19世紀。1853年日本處於鎖國政策,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里(Matthew Perry)挾著西方新興的工業化「文明」,以武力強逼幕府開國,史稱「黑船事件」。培里的眼光不只放在日本,還包括台灣,他曾主張為了控制東南亞海運樞紐與中國沿海港口,美國應該佔領台灣。1941年珍珠港事變之後,美國五角大廈成立「遠東戰略小組」,該小組建議戰後台灣由美軍「託管」,並依「台灣住民自決」成立一個美國可控管的政權「台灣共和國」。其後美國「遠東戰略」原則逐漸成形,即「以(台)獨制蔣(介石),以蔣制(中)共,以共制蘇」;蘇聯解體之後,則轉變為「以台制中」。為加強對台灣內部的控制,美國又讓藍綠互鬥,成為「以藍制綠,以綠制藍」的雙重制衡,確保台灣越不出美國的手掌心。

以最近的2012年大選為例,美國眼見馬政府與中國大陸愈走愈近,竟有前美國AIT理事會主席白樂崎等42位美國學者發表致馬英九的公開信,指控馬英九干預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為馬英九選情投下震撼彈。未來馬政府在兩岸關係上若有進一步的突破,美國在2016年大選公開支持民進黨進而左右選舉結果,並非不無可能。民進黨黨內兩岸政策路線的針鋒相對,可說是精彩萬分的表演,藉以吸引美國憐愛的目光。謝長廷在4月中旬出訪美國,向美國闡述其「憲法各表」理念;今年初才剛訪問日本的蘇貞昌,也將在6月初到訪美國,預計在華府有公開演說。謝蘇相繼訪美,無非是要向美國交心表態,爭取美國的認可與稱許,以累積在島內的政治能量。

2008年兩岸交流大開放之後,北京力量逐步影響台灣,與華盛頓力量形成拉鋸戰。就當前階段而言,美國力量仍略勝一籌,此贏面可能還會持續一段頗長的時間。民進黨將會稱職扮演美國因素在台代理人的角色,以制衡中國因素。看來,陳水扁曾說他是「美國軍政府在台行政長官」絕非瘋言瘋語,而是難得的真話。

(本文原載香港《紫荊雜誌》總第272期,2013年6月號;次標題為編輯所加)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給雅安的一封信



親愛的雅安:

寫這封信來打擾妳,真是不好意思,想必現在的妳,正為了重建家園而忙到焦頭爛額吧。不過,在關心災後重建之餘,還是有些話想跟妳分享。

隔著一抹蔚藍海峽的寶島台灣,位於板塊交界處,對地震一點都不陌生。1999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我還是個國中生,看著電視不斷傳來家毀人亡的消息,心情和所有台灣民眾一樣都是糾結著,一方面感嘆天災的無情,另一方面抱持著無比的希望,期待著好消息的到來,也感動著大家攜手重建美麗家園。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我們對地震特別的敏感,深怕這種無預警的災難,又來摧毀脆弱的家園。先談近一點的事,三年前日本福島發生地震、海嘯與核能複合式災難,台灣民眾感同深受,紛紛慷慨解囊,共捐款736,400餘萬元,是世界上捐款最多的地區。這件事情至今大家還津津樂道,據說台灣政府打算將這件「義舉」寫進高中公民課本裡。日本民眾也很感謝台灣的愛心,透過各種方式來讓世界知道他們對台灣的感激之情,例如今年讓人熱血沸騰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BC),日本球迷在球場高舉「謝謝台灣」的標語,見證「台日友好」。

但我很難忘懷五年前,妳的鄰居汶川所遭受的苦難。我還記得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電視畫面傳來世界各地中國人的喜悅;當中國人民歡欣鼓舞地迎接奧運的到來,上蒼卻給了中國人民最嚴厲的考驗。當時汶川的慘況還歷歷在目,造成了87千人死亡與失蹤,這是多大的折磨啊!那時,台灣民眾也發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台灣官方與民間一共捐了885,000萬元,超越福島的捐款金額。

我也不能忘記,天災當前,許多平常把「人權」掛在嘴邊,動不動就說「政治歸政治」的人,是用什麼態度來面對的。好萊塢女星莎朗史東竟稱汶川地震是中國的「天譴」,她說:「因為他們對達賴喇嘛不友善,而達賴喇嘛是我的好朋友。而現在發生這個地震,這該是報應吧。當你自己不善的時候,壞事情就會找上你。」我也還記得,汶川地震後沒多久,大家都在想如何還能給災民提供協助,卻有為數不少的台灣青年學子在網路上開戰:「為何我們要捐款給敵國?」「中國地震台灣捐款?莫名其妙!」

經過這五年的時間,兩岸關係看起來愈來愈好,人民之間的敵意與心結看起來也降低不少。就在台灣與日本簽署漁業協議後不久,再度沉浸在一片「台日友好」的氣氛裡,美國波士頓發生爆炸案,台灣媒體不再報媽媽嘴,改為全天候轉播爆炸案的進度,彷彿人人都成了美國人,「天佑美國」。420日新聞傳來妳家發生大地震的消息,我心想:怎麼又是四川?四川還禁得起這樣的災難嗎?

台灣媒體雖也聚焦災情,但社會卻出奇的冷默。除了來台陸生為家鄉在校園裡發起募款之外,台灣社會似乎也沒有其他的反應了。「為何我們要捐款給敵國?」類似聲音再度出現;也有人說大陸這麼有錢,為何還要捐錢給他們?(說也奇怪,日本GDP也是名列前茅,福島震災時台灣怎麼沒有如此的質疑?)網路上甚至流傳文章,指稱九二一地震時,大陸刻意阻擋俄國飛機來台救援,所以台灣人不該捐款給大陸。但是,這則消息當年俄國不是已經否認了嗎?俄方表示是為了等台灣政府批准,使得他們的救援隊耽誤了12小時。除此之外,還有一群台灣學者不斷喃喃自語,要「中國」改善人權、徹底政治民主化。我只想問,難道人民的身家性命的搶救與保障不算是人權嗎?

這次妳家發生事情之後,一向看不慣我們愈走愈近的美國,也不忘挑撥一下得來不易的兩岸關係。美國媒體IBTimes中文網報導稱:台灣紅十字會組成20人的救助隊,即將深入大陸四川雅安震區進行援助,但中國紅十字會要求其先援助500萬人民幣才可以進入災區。這則消息迅速在網上傳播,多少人據此譴責大陸的「惡劣」。但是不久之後,這則消息已被證實為謠傳,台灣紅十字會也發布新聞稿澄清無此事。

說實在話,捐款與否、金額多寡並非重點,關鍵在於我們面對的態度。我們為何一面說「政治歸政治」,卻又將天災政治化?(別忘了,當年八八風災之後,綠營特別邀請達賴來台,挑動兩岸關係。)我想,人民自助互助是天性,同胞有難,我們自然會伸出援手,除非有人刻意挑撥離間。大我文創工作隊製作《我不只是一個人》紀錄片,看了大陸川震災民與台灣八八災民互助依偎,應該沒有人不會為之動容吧。這就是兩岸和平的正面價值。

雅安,請妳加油!我們與妳雖隔了千百里,但內心沒有距離,我們都是妳重新站起來的力量!祝福妳!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評介威廉.恩道爾《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



1996年華人世界出現了兩本引發熱烈討論的著作:《妖魔化中國的背後》《中國可以說不》。留美中國學者劉康與記者李希光等人,合作完成《妖魔化中國的背後》一書,以他們在美國生活工作的親身經驗,將美國透過媒體、學者、出版品、好萊塢等各種管道來圍堵並「妖魔化」中國的真相,傳達給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讀者。中國大陸本地記者宋強、湯正宇,以及作家張藏藏、喬邊、古清生等人,聯合撰寫了《中國可以說不》一書,反省並批判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社會所瀰漫的親美氛圍,鄭重地指出「美國誰也領導不了,它只能領導它自己;日本誰也領導不了,它有時連自己都無法領導;中國誰也不想領導,中國只想領導自己」。幾位年輕的作者,不久後又推出續集《中國還是能說不》

書中的觀點在華人世界引起熱議,但隨即引來排山倒海的批評。包含台灣在內的諸多讀者,認為批判美國與親美現象,就是象徵極端、狹隘、無知與孤傲的中國民族主義的抬頭。類似的觀點,認為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是中國的典範,他們所代表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自由主義式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都是中國要學習的對象,中國不該妄自尊大。這些錯將恩人當敵人的想法,至今仍在大陸社會蔓延,台灣就更不用說了,各種社會問題只會被開出一帖藥單──不夠自由化、不夠民主化、不夠美國化。這讓人想起上個世紀80年代流行一時的《河殤》紀錄片,指責中國文化是源於黃土高原的大陸文化,代表落後、保守與封閉;而西方則是海洋文化,象徵進步、年輕與活潑。《河殤》認為,中國文化必須向西方全面開放,脫胎換骨,否則,中國將會「被開除球籍」。

「美國」被許多中國人視為美麗之國、人間樂土。相比之下,包含台灣人在內的許多中國人,則認為中國什麼都不好、做什麼都不行,中國人是劣等民族。大陸學者王小東將中國人這種心態稱為「逆向種族主義」,是一種反人性的病態。

新世紀伊始,美國以各種理由啟動戰爭,入侵其他國家,導致被入侵國家傷亡慘重、民不聊生,但這一切都被冠以「正義」之名。蘇聯瓦解之後,美國最大的眼中釘便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為了打擊中國這個心頭大患,美國招式盡出,和平演變、支持分離勢力,宣揚中國威脅、中國崩潰,將中國形塑為邪惡軸心之首等等,無一不為。戰後台灣問題的產生,也是根源於美國公然介入中國內戰,強行分裂海峽兩岸,聯合日本「以台制中」。這一切的一切,看在信仰「唯美主義」的諸多中國人民眼中都成不問題,反而認定美國帶著一顆慈悲的心,「重返亞洲」引領中國走上「普世價值」的美麗新世界。

中國人必須居安思危

對美國而言,這個世界只能有唯一強權,就是美國。看在非洲、拉丁美洲諸多受美國欺凌的國家眼中,美國強權終究是霸權。當陰謀不再只是陰謀,而是赤裸裸的陽謀,走路復興之路上的中國人,能夠繼續「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摀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嗎?

中國大陸兩會剛結束,「習李體制」正式上路。314日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歐巴馬隨即致電習近平:「祝賀他就任國家主席,兩國元首同意加強合作,並推動高層互訪」。習近平則答以:「中方將堅定不移維護和促進中美關係,他希望兩國相互包容,使太平洋成為真正的『太平』之洋」(《中國時報》,2013-03-16)。國際情勢詭譎多變,中美關係看似平靜無浪,孰知背後暗潮洶湧呢?著名德裔美國經濟學者、地緣政治學者威廉.恩道爾(William Engdahl)指出:「華盛頓用『慢火煮蛙』的策略來對付中國,並逐漸把火調大,妄圖重創直至扼殺中國發展。雖然離沸點已經不遠,但中國仍有時間,對於中國領導人和人民而言,現在絕對不能對對手的殘酷和意願抱些許幻想」。恩道爾懷著對美國霸權的深惡痛絕、對世界和平的期待,以及對中國人民的祝福,完成新作《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Target China),20131月由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傳統的戰爭都是訴諸於有形的武器軍火,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時代,更必須緊惕無形、慢性的侵略,這也是恩道爾所說美國對中國的「慢火煮蛙」戰略。中國老祖宗說居安要思危、防患於未然,復興中的中國不能樂而忘憂,而步入笑面虎為中國設下的陷阱。因此,本文特別向台灣讀者推介恩道爾的作品《目標中國》。恩道爾出版過《石油戰爭》《糧食危機》《石油大棋局》《霸權背後》等書籍,有系統地向讀者披露美國與西方特殊利益集團(恩道爾稱西方150家控制世界經濟的跨國公司為「全球卡特爾(Cartel)聯盟」)對世界的壟斷與宰制。在這本《目標中國》中,恩道爾從貨幣、石油、農業、健康、軍事、經濟、環境與媒體等八個環環相扣的面向,剖析美國及其私人權力聯盟透過各種管道圍堵、壓制中國的事實。

美國慢火煮中國的八道程序

順著恩道爾在書中提出的八個面向,以下簡介《目標中國》一書的內容。

一、貨幣:1944年布列敦森林會議之後,美國主導了戰後國際貨幣制度。近來美國經濟實力不斷下滑,美元後繼無力;相較之下,中國經濟則是維持著增長的態勢。匯率問題涉及一國經濟核心與政局的穩定。為了維持美元在世界上「核心貨幣」的地位,讓美元持續高坐國際外匯交易首把交椅,美國不斷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籤,向中國施壓、迫使人民幣升值。此舉不只是要削弱中國的出口能力、破壞中國經濟安全,更是要讓人民幣最終成為全球流通貨幣,致使中國完全開放資本市場,為華爾街的金融巨鱷與其他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市場掃除障礙。

二、石油與能源:1994年中國從石油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對外石油能源倚賴日益加深,確保石油供應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課題。目前中國主要的石油進口地區是中東與非洲,美國正對這些地區布兵列陣。例如美國出兵利比亞、增兵葉門,都是為了避免石油資源不斷流向中國。位於亞洲的緬甸,油氣資源豐富,陸地與近海也被探勘出石油。為了改變緬甸政府的親華立場,美國再度複製「顏色革命」模式,由美國政府所資助的「民間組織」──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於2007年發動緬甸的「袈裟革命」(又稱為「藏紅花革命」)。此外,在中國境內的西藏,擁有世界上最豐富了鈾礦、硼砂礦,鋰礦儲量占世界一半,銅礦儲量則是亞洲第一,鐵礦與石油儲量居亞洲前列,又與印度接壤,是相當重要的戰略位置。要破壞中國的穩定,西藏是首當之衝。美國中情局、國家民主基金會、自由之家等組織在2008年挑起西藏「3.14事件」,並支持達賴與其他藏獨組織在西藏煽動騷亂。在歐亞能源運輸的渠道中,中國油氣管很重要的一部分會經過新疆,新疆的穩定對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SCO)成員國家都至關重要。同樣在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支持下,疆獨組織世界維吾爾大會(總部設於華盛頓)不斷製造新疆的動亂,包括2009年「7.5事件」。新疆只要有所動盪,上合組織的向心力就會被削弱,也破壞了中國長期的能源戰略。恩道爾指出,美國已經發動對中國的「能源冷戰」,看準中國對外能源的需求與依賴,乘隙而入,以破壞中國的能源安全。

三、糧食與農業:恩道爾指出,當30多年前美國速食進入中國之後,中國人民的膳食結構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速食餐廳在中國的擴張,目的是要削弱中國的獨立性和戰鬥精神。美國進攻中國食品安全的主要戰線,就是美國農業部、孟山都公司(Monsanto)及其他農業、化學巨頭公司聯手,將轉基因主糧輸入中國。當美國轉基因作物進入中國,中國無法再用自己的種子生產。從種子、農藥、殺蟲劑到肥料、農業機械,甚至是信貸體系與銷售規模都必須臣服於美國農化公司,等於拱手將中國的食品安全與農業體系奉送給美國。轉基因作物不只會汙染食品鏈,更已被證明會破壞哺乳類動物的生育能力。因此,恩道爾稱轉基因作物是一匹「特洛伊木馬」,以專利壟斷種子,攫取美國最大國家利益。恩道爾警告,若繼續放縱轉基因產品,「終將被證明是新中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犯下的最危險的錯誤」。(筆者按:台灣對轉基因議題並不敏感,多數民眾對此議題亦陌生,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以下著作──顧秀林,《轉基因戰爭:21世紀中國糧食安全保衛戰》2011年,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Jeffrey Smith《欺騙的種子》2012年,台北:臉譜文化;Jeffrey Smith《轉基因賭局》2011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或是法國紀錄片《孟山都眼裡的世界》。)WTO的農業協定是由孟山都、雀巢、聯合利華等農業巨頭起草,以自由貿易為名,將貿易的地位凌駕於人民對食物的知情權,農作物從人類生存的基礎,轉變成為跨國生物技術公司的財產。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等於是為西方農業巨頭產品的輸入大開綠燈。此外,為了維護孟山都、拜耳公司等企業的利益,美國不斷向中國推銷含有草甘膦的除草劑「農達」,以及尼古丁衍生物「新煙鹼」殺蟲劑。前者會導致雜草出現抗性(變成人造魔鬼「超級草」),造成土地嚴重貧瘠,也會削弱植物對病害的免疫力;後者則是一種新毒藥,不只會造成蜜蜂等授粉昆蟲大量死亡,也被證實會破壞人腦。美國政府向中國傾銷轉基因產品與高毒性化學品,就是要打擊中國農業,毀壞中國人民的食物鏈。

四、健康:對西方與美國的大型製藥公司來說,藥物與疫苗早已「武器化」。世界著名的輝瑞、強生、拜耳等製藥企業都分別屬於美國的洛克斐勒集團或英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集團所有,形成全球最大的製藥業聯合體,僅次於軍火工業。恩道爾指出,西方的盎格魯─撒克遜精英總以「羊群」一詞指稱人民大眾,戰後疫苗與製藥業便轉型成為控制「羊群」健康狀況的手段,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領導權也掌握在西方大型製藥業龍頭的手中。恩道爾將西方現代私營製藥集團稱為「毒品的托拉斯聯盟」,是「一架大規模殺傷和致殘人類的機器」,中國若對西方製藥產品沒有加以警惕,其危害可能超過19世紀輸入中國的鴉片。事實上,上個世紀80年代台灣便有有識之士提醒西方製藥業的危害,指出西方大藥廠的前身都是染料公司,將染料廢物提煉成藥品;而現代藥品的研發,只有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才負擔的起,這些國家以「專利」的名義向其他國家施壓、要求開放藥品市場,從而長驅直入,過去的台灣和現在的大陸都是受壓開放的地區。李文榮在《謀財害命的製藥工業》一文的結論便指出:「科學的發展,若與資本或軍事體制結合,就變成少數權力及利益集團所把持,違背了廣大群眾的利益。製藥工業的歷史清楚地顯示:想以利潤透過市場工具來達到社會和經濟目的的結果,只會使社會和經濟趨向扭曲。真正的濟世靈丹,絕對不是能夠從科技本身去尋求著的」(參見:李文榮,《謀財害命的製藥工業──跨國製藥公司發展的考察》,《夏潮論壇》,19866月號,頁52-61)。將近30年前李文榮先生的調查,與恩道爾在書中的警告不謀而合。

五、軍事:美國「重返亞洲」政策的一部分,是要擴充亞太地區的導彈防禦系統,表面上是要針對北朝鮮,實際的目標則是中國。美國宣稱導彈防禦系統是防守的手段,實際則是攻擊的手段。過去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以包圍俄國;現在則是加強與印度、菲律賓、日本與韓國的軍事同盟,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來包圍中國。歐巴馬在2011年宣布從伊拉克、阿富汗等地撤軍,事實上美軍在這兩地的戰局已露敗跡,撤軍的目的是要將重兵拉回亞洲、劍指中國。恩道爾指出,美國未來對中國的戰略,是結合隱形轟炸機與潛艇等武器的「海空一體戰」。摧毀中國布防的遠距離偵察雷達與導彈系統,首先要實現對中國的「致盲」,接著是對中國本土的大規模空襲,再進行海上作戰。為實現此戰略,必須有軍力部署的配合,因此在日本、台灣、菲律賓、越南、南海、印度洋、澳大利亞都有美國海軍與空軍的存在。除了在太平洋的部署之外,美國也啟動了進入印度洋的戰略。2005年美國情報機構的年度報告將中國描述為「正在浮出的危險」,並指稱中國正在與孟加拉、緬甸、柬埔寨、泰國等國家,建造一條包含南海在內、環繞印度洋的軍事海上通道──「珍珠鏈」。美國不允許世界上其他經濟區域挑戰其霸權,而中國的崛起以及亞洲其他小國近年來的經濟成功,加上美國經濟急劇下降,迫使美國開始重新思索印度洋的戰略地位。歐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也就是要重新控制印度洋上的海運通道與南海海域。「珍珠鏈」可視為中國「命之所繫」的能源通道,美國加強韓、菲、越、日、澳等地的軍力,並在中國與鄰國的南海領土問題上指三道四,主要就是打算拉斷這條中國的「珍珠鏈」。

六、經濟:華盛頓與華爾街為了加強對全球貿易體系的控制,讓中國加入WTO,致使中國在經濟上更依賴美國所確立的全球體系,成為這個體系的附庸。美國至今不斷利用WTO向中國施壓,一旦中國要發展本土技術,並將專利授予能與美國抗衡的自主發明,華盛頓就會透過WTO來干涉並懲罰中國。恩道爾指出,美國與WTO聯手對中國施以複雜的新型貿易戰,其本質與19世紀40年代荷蘭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發起的鴉片戰爭並無二致。恩道爾在書中也專節討論了近來在亞洲國家引起熱議、台灣馬英九政府宣布要在十年內加入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美國貿易代表署曾表示,TPP是要「突顯美國優勢和價值」;歐巴馬也曾宣布,TPP的目的是要「振興美國經濟,減少貿易和投資壁壘,增加出口並能有效解決美國首要問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問題是,美國一直對TPP的磋商和內容守口如瓶,恩道爾批評歐巴馬政府是要透過TPP來遏制中國經濟,蓄意將中國排除在外,與締約國或地區共組由美國領導的「反華經濟聯盟」,「此舉對中國極其不利」。

七、環境:目前中國能源開採的項目中,最令人憂心的是頁岩氣。頁岩氣的開採,通常要對地下1公里至幾公里深處的頁岩進行爆破性「壓裂」或水力致裂,如此開採方式已被證實在地震活躍區會引發地震。美國石油公司建議中國的中石化公司先開採四川與新疆的頁岩,但中國西部地區卻是地震活躍帶。此外,由於鎖住天然氣的頁岩密度極大,為了將其打碎以獲得天然氣,必須把含有包括苯在內的化學品沙水混合物利用高壓泵輸入井內,粉碎岩石後形成數百萬條小裂縫,頁岩氣才得以滲入管道。注入井內化學物都是劇毒液體,研究證實這些化學品與氣體都會汙染含水層。如此破壞環境的頁岩氣開採技術由美國發明,並由前美國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推動開採的浪潮,2012年初傳入中國,與西方幾家大型石化公司合作開採。

八、媒體:二次大戰後,美國中情局開始推動文化冷戰與文化侵略。(筆者按:恩道爾在書中對文化冷戰著墨不多,讀者可另外參考──Frances Stonor Saunders《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2002年,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亞洲的情況則可參考──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編,《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2012年,台北:稻鄉出版社。)恩道爾指出,美國在佔領伊拉克之後,加緊了對其他地區的文化侵略,其管道包括好萊塢、CNN、《紐約時報》、Google、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近年來,這些媒體網絡不遺餘力地將中國描繪為新的敵國或是「希特勒統治的德國」。這場由美國發起的文化戰爭,目標就是中國的文化與媒體。Google、YouTube、Facebook與美國中情局(CIA)以及國家安全局(NSA)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除此之外,CNN、CBS、HBO、MTV、ESPN、Fox TV等電視媒體,以及《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等平面媒體,這些主流媒體都是被幾家大型財團所壟斷,媒體集中到少數幾個「精英」手中,形成一個巨大的訊息聯合體。恩道爾批評美國的全球媒體聯合體,「所謂的言論自由在2011年『9.11』事件之後便不復存在」。由美國領導的「媒體巨獸」正集中力量插手中國事務,舉凡南海問題、言論自由、中國經濟與貨幣政策等等,都能看到這部龐大的媒體機器的影子。(筆者按:2009年美國國防部設立網路司令部,2010年5月正式運作,啟動對包含中國在內全球範圍的網路戰爭。台灣並不關心網路戰爭,相關繁體字出版品付之闕如,只會隨美國媒體指責中國大陸封鎖網路。關於網路戰爭的情形,可參考大陸網路專家「東鳥」的相關著作──網絡戰爭:互聯網改變世界簡史》2009年,北京:九州出版社;《中國輸不起的網絡戰爭》2010年,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世界網絡大戰》2012年,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作者恩道爾表示,他在書中只展示了美國對中國主權種種威脅的冰山一角;「縱觀中國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所面臨的種種威脅,不難發現,單從表面上看,中國的處境就已經危機四伏。中國若想安然度過21世紀,還需全中國人民奮發圖強、加倍努力」。恩道爾指出,美國利用各種方式要使中國共產黨垮台,造成中國的巨大災難,「這些年來,他們一直借助政治化的非政府『人權』組織,身披貌似合法的外衣在中國挑撥離間,製造糾紛」。

讀者諸君或許認為恩道爾的說法過於誇大、危言聳聽。但不能否認的是,《目標中國》確實是一記暮鼓晨鐘,提醒中國人民與中國政府在與美國、西方交往過程中,凡事小心為上。揆諸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西方強權以有形的武器軍火,強行打開中國大門,盡情蹂躪、踐踏、掠奪中國的大地與人民。於此同時,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的獨立與尊嚴,無悔的貢獻身體與智識。中國的崛起與復興,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獨立與尊嚴,也是為了和平、不再遭受外力入侵,而不是為了擴張與侵略別人。這是中國民族主義最大的特色,也是與美國帝國主義最大的差別。為了更加公平與和平的世界,中國必須懂得保護自己,這應該是《目標中國》一書帶給讀者的啟示。

在台灣讀《目標中國》當然有其意義。自從1950年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之後,台灣除了在政治、軍事與經濟全面附庸於美國之外,社會、文化、思想與意識形態無不以美國馬首是瞻。誠如陳映真所痛陳的:「今天,說美國不是一個霸權國家,恐怕連右翼的美國人都不會以為是一種善意的辯飾了。世界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成為美國單極稱霸的世界。在台灣,1950年以降,美國透過援助、人員交流組訓、留學政策、獎學金、基金會、在文教領域長期採用美國原文教科書……到了今日,從總統府以降,不論朝野、各行各業中,美國出身的碩士、博士精英占取了幾乎一切領導高地。美國的意識形態、價值、學術,在台灣成為統治性論述。『無知與孤傲』就具體而微地表現了這個論述系統。但是如果我們的精英能安居於這樣的美國體系,倒是他們的自由,卻為什麼一定要大陸的知識份子不必提防『和平演變』,非得都要人家『變成奴隸』,而且『變成以後,還很歡喜』才舒服?」(陳映真,《評「中國不可以說不」論》,收錄於:宋強、張藏藏、喬邊、湯正宇、古清生,《中國還是能說不》,1996年,台北:人間出版社,頁5-6。)

剛逝世的前台大外文系教授顏元叔曾說:「親美是中國的致命傷」。長年跟隨在美日強權身影下的台灣,只會戴著美國的有色眼鏡、用右眼看中國與世界。馬政府雖然「和中」,但「親美」與「友日」卻仍是其對外政策兩大主軸。台獨與民進黨更不用說,去年11月9日《自由時報》社論主張台灣應該「走回親美日歐民主國家的真正國際化路線」;蘇貞昌則是在今年2月附和日本右翼政客,要台灣與美日組成「民主同盟」,共同對抗中國。但是,面對美國對中國與亞洲的步步進逼,我們的鄰近地區人民都已起身反抗,高喊:「反對美日軍事同盟!美國全面撤出亞太地區!」(參見:媞潔,《亞太人民團結一致!對抗帝國主義的壓迫、剝削與戰爭!──第十六屆AWC幹事會台北會議速記》,《兩岸犇報》第49期,2013年4月號)台灣社會上下卻還在做處堂燕雀,自甘「霸道的鷹犬」,讓人不禁想起上個世紀30-4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唱響包含台灣在內的中國大地的《義勇軍進行曲》:「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附記】限於篇幅,本文無法詳盡介紹《目標中國》的內容。對《目標中國》有興趣,但沒有時間細讀的讀者,可以閱讀恩道爾的專訪文章:《華盛頓如何針對中國》(皇甫平麗採訪,《瞭望》新聞周刊,2013年第3期);或是上網觀看恩道爾簡述《目標中國》的視頻。

同一個世界,同一道牆內


很多台灣民眾赴大陸之前,總要先打聽一下如何「翻牆」。一面數落著大陸封鎖網站的不是,一面使用來路不明、安全堪憂的「翻牆」軟體(通常是法輪功提供),享受著「牆外」的自由,又是一幅「文明台灣,野蠻大陸」的圖像。

報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有意推出封鎖境外重大侵權網站的草案,引來網友撻伐,深怕「牆外」的自由受到侵害,而國外媒體則嘲諷此舉是「中國式」封鎖。

智財局澄清,封鎖對象限於違反數位內容權利的活動與檔案分享網站。早在2011年,美國國會提出《禁止網路盜版法案》,宣稱是要打擊非法盜版侵權網站,實際則是對網路用戶進行監控。今年以來,南韓與台灣幾個美國盟友陸續傳出網路遭駭事件,4月15日美國波士頓發生爆炸案,美國國會又以網路安全、保護智財與反恐等名義,順勢推出《網路情報分享及保護法案》,更為細緻地控管所有網路行為與訊息。

無獨有偶,此際台灣有立委打算增訂「反恐法律」,法務部也表示將提出「反恐法」草案;國安局則稱我方原有「阻絕境外」的反恐機制,還要新增對千餘名「本土型激進暴力分子」進行監控。政府緣何在此時推出網路控管政策,恐怕還是與美國共築「反恐」大網有關。

911事件後,美國通過《愛國者法案》,擴大恐怖主義的定義,更擴大政府權限,得以搜索控制民眾的電話、電郵、財務等紀錄,台灣政府則是高度配合美國的「反恐」布局。

此次智財局封鎖境外侵權網站的想法,應非空穴來風。台灣人自豪的「牆外」自由,恐怕只是浪漫的想像。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同一道牆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