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台灣人看中美領導人換屆


2012年11月6日,美國大選結束。11月8日,中共18大開幕。像這樣中美兩國的換屆盛事同時發生,機率大概要20年才遇一次。對台灣而言,「兩岸」(台灣海峽的西岸,以及太平洋的東岸)這兩大盛事,可以說是戲裡戲外兩樣情。

美國大選:一場好萊塢大戲

先來談談台灣人眼中的美國大選。儘管選前輿論多半認為歐巴馬連任機率非常高,但愈接近投票日,歐巴馬與羅姆尼的聲勢愈來愈接近,台灣也開始感受到這場選舉的緊張。

每次美國的重要選舉,國民黨幾乎都會派出觀選團,在美國直擊選舉的進行,這一次當然不例外。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民進黨首度跟進,由中常委、台北市議員何志偉領隊,飛赴華府紐約等地,宣稱要「了解選舉制度、各陣營催票策略、學習新的美式造勢」。今年9月,美國大選甫展開之際,台灣外交部便組織了國民黨與民進黨人士到美國參加共和黨與民主黨的代表大會,國民黨副主席詹春柏接受美國之音(VOA)的訪問時說:「我們台灣的選舉現在也逐漸和美國的整個制度相近,因為我們很多制度是學習美國的」。

台灣兩大政黨都非常重視美國的選舉,對台灣朝野政治人物來說,美式民主永遠是台灣追隨、學習的典範。台灣民主與選舉制度愈接近美國,台灣的政治人物也愈洋洋得意。

對美式民主與選舉的憧景與嚮往,在台灣社會比比可見。翻開報紙,選前台灣媒體紛紛開設美國大選專題報導,大篇幅關注持續到選後。打開臉書,台灣的年輕人也紛紛表達對美國大選的關心,例如有人說:「美國總統大選與國會選舉,透過權力平衡左右著美國、世界與台灣的未來」。

台灣民眾熱愛美式選舉的「嘉年華」氣氛──熱鬧、歡愉讓這場選舉看來更像是好萊塢的一場大戲。爭著購票入場「看戲」的台灣「觀眾」,愈看愈入戲,愈看愈著迷。開票當天上午,歐巴馬與羅姆尼的票數一度不相上下,許多台灣民眾透過社群網站表達對激烈選情的緊張,「好刺激啊!」面對堆砌美麗的詞藻、無比振奮人心的歐巴馬勝選演說,台灣觀眾相當激奮,甚至也與美國民眾一同感到「驕傲」。一位台灣青年就在臉書上寫了這樣一段話:「聽歐巴馬的勝選感言,聽著聽著真的會讓人很感動,一種對於國家與民主的熱愛情懷」,帶著浪漫唯美的想像,期待著台灣有朝一日也能進入美國這場民主大戲之中。

18大:難以熱議的關鍵詞

再談台灣人眼中的18大。很少台灣人會單獨直接談18大。在台灣社會的主要語境中,大陸18大與美國總統大選總是被相提並論。

馬丁.雅克在《當中國統治世界》書中,如此描述他這麼一位來自英國的人對中國的感受:「我們所有的人都往往會以熟悉的事物來衡量不熟悉的,這或許是一項鐵則:我們都是道地的相對論者。當我們看到我們所習慣的行為目的和模式,視之與我們的目的和模式相同。當我們察知到現代化和進步的跡象,我們看成是這個社會或文化正朝向我們的方向發展的證據,只是仍落後在我們後面」。這段話恰可以說明台灣人對美國與大陸兩場換屆盛事的態度──對美國,因為熟悉,所以親近;對大陸,因為陌生,所以敵視、恐懼。

在行文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大陸網友提到,這次大陸民眾對18大的關注熱情是歷年最低的。在台灣社會,由於長年以來中學教育、媒體宣傳的影響,當然也包括了對大陸政治體制的不熟悉,因此多數人會將大陸定位為「非民主政體」,自然不太會重視大陸的重要政治動態,一方面讚揚美國政治的自由、成熟與多元,另一方面嘲笑著大陸政治的封閉與單一。對於大陸政治體制與運作方式,台灣多數民眾並不瞭解、也不願多花心思去瞭解,搞不清楚黨與國家的關係,更不清楚包含「兩會」在內其他重要政治機構的職能。因此,最近常聽到人問:「什麼是18大」?「為什麼要『喜迎』18大」?也遇過人問:「中國的總統是誰?」其實,這些問題並不全然反映了台灣對大陸的敵意,更大程度反映的是台灣對大陸事務的陌生。畢竟,兩岸壁壘對立超過了60年,而2008年之後兩岸民間的快速交流只是一個開端,一個兩岸人民重新認識彼此的起點。

台灣民眾對18大的理解與印象,主要還是來自於島內的媒體報導。18大開幕之後,雖然台灣的報紙上也開闢了專題,但翻開《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由時報》言論廣場,除少數學者分析18大及其未來走向的文章,以及少數青年學生討論台灣如何在「中美兩國」的局勢變動下,找出「小國生存」之道的文章之外,幾乎看不到讀者投書議論18大。足見18大並非台灣社會的熱議關鍵詞,完全比不上美國總統大選吸引台灣人的眼球。換個角度來說,台灣媒體對18大的關注程度,其實也是根源於民眾對這件事的態度。相較於島內的民生事務(例如近來公務員退撫制度的變革),18大並非台灣民眾心中的「大事」,既然民眾不甚關心,那麼市場導向的媒體也就相對淡化此事。

18大會議進行期間,對台灣主流社會來說,也像是在看一場戲,一場鬧劇。雖然台灣民眾與媒體也會討論18大,但熱衷的卻是中共高層的派系鬥爭、權力競逐,更熱衷於幾位高層領導人的個人道德與是非八卦。比起正經嚴肅的黨代會議程,這些私人八卦更能勾起台灣民眾的興趣。

就18大的議論情形來說,將台灣社會描述為「《蘋果日報》化」或許有些誇張,但至少可以嗅出這段時間的輿論味道。許多微博所流傳出來的「謠諑」──諸如:18大期間北京的出租車不能開窗、搭乘出租車要填單簽名等等,被媒體與有心人士炒作為「事實」加以報導,因為話題性十足,也就成了台灣民眾茶餘飯後的聊天主題之一。

台灣媒體的雙重標準也在此顯現出來──美國大選是光明與正面的,而大陸18大就是負面的。立場親綠的三立新聞台特別製作了18大特別節目,但是內容除訪問國外人士外,就是將18大與換屆選舉描繪成宮廷鬥爭戲碼。一向做為反共反華先鋒的《蘋果日報》,則是不斷報導分離主義勢力如何以「行動」來抗議18大的召開;同時斷言18大之後的中國,仍有劇烈的派系鬥爭、持續無情打壓人民與社會「仍然將會是多事之秋」。11月9日的《自由時報》,以社論大肆批評了18大,文章說18大期間大陸的人民與社會都受到嚴格壓制與管控,呈現出一片「封天閉地謝黨恩」的景象;並呼籲台灣民眾要「認清時勢」、「把握機會」─「走回親美日歐民主國家的真正國際化路線,才能免除最終被和平、交流、利益、認同等『溫水』所煮熟的青蛙厄運。」

其實這些媒體對18大的負面報導,部分反映了台灣社會對兩岸經濟地位翻轉的焦慮。過去,台灣人自豪於經濟成就,也習慣於自身在美日之間經濟系體的分工角色。面對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台灣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再加上台灣在東亞經濟分工體系的新角色種種轉變,總會給台灣人帶來不安的感覺,深怕自身權益受到損害。而兩岸的大規模交流與接觸,就是從經濟開始的。台灣人對18大的冷淡與敵意,也就是上述這種焦慮與不安的縮影。

熟悉讓人親近,陌生讓人害怕。台灣社會早就習慣了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交往,與大陸的交往才剛剛開始,除了民間經濟交流之外,其他面向的交流尚顯不足。總的來說,由於今年美國與大陸恰好同時間進行換屆選舉,讓台灣社會多了許多話題,但終歸脫離不了「美國文明與民主─大陸落後與專制」的刻板印象。這兩個星期,台灣社會看了兩場大戲,一場是浪漫動人的溫馨喜劇,一場則是難以入戲的領導交接劇,對前一場欽羨不已,對後一場冷眼旁觀。戲裡戲外兩樣情,恰好看出了台灣社會對兩場選舉的冷熱態度,也看出了台灣人民對大陸與美國的心理距離。看來,兩岸之間的交流互信,從經濟層面過度到其他層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別了,加藤嘉一!──評一位日本「學者」的「台灣無人在意釣魚台」論


2012年10月31日,加藤嘉一就學歷造假一事在微博發文向中國粉絲致歉。
今年911日,日本政府非法將釣魚台「國有化」之後,台灣官方除了指責日本「竊占」釣魚台、繼續重申馬英九的《東海和平倡議》之外,就是聲明台灣不會與大陸聯手保釣。既然日本「竊占」我國領土釣魚台,與日本交涉的工作理應由外交部負責,但是時任外交部長的楊進添卻在8月份向日本宣稱保證「不與大陸聯手保釣」(中新網,2012-08-08),在釣魚台由日本「實質占領」的情形下,妄圖與日本談判「漁權」。

另一方面,外交部為證明保釣「決心」,宣布舉辦「釣魚台列嶼主權議題短文比賽」,於1015日截止收件;又與中興大學合作,在1019日舉行「第四屆釣魚台問題學術研討會」,目的是要「討論釣魚台列嶼爭議現況、未來情勢發展對東亞區域秩序的影響及台灣因應之道」,請來各國學者,包括:美國美中學院院長杜克雷(Clayton Dube)、美國南加州大學政治系教授駱思典(Stanley Rosen)、美國曼菲斯羅茲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康培莊(John Copper)、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客座研究員加藤嘉一、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天兒慧、韓國延世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韓碩熙等人。

其中,來自日本、宣稱是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客座研究員」的加藤嘉一,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加藤嘉一在參加完台灣這場研討會之後,於1030日在「FT中文網」發表文章《在台灣感受釣魚島「危機」》(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7218),針對台灣政府的保釣宣傳,加藤嘉一「隨機訪問」了幾位台灣民眾,以下摘錄文章片段:

「一名中年婦女說,『沒什麼啊,政府作秀嘛,跟我們無關。』 
「我進一步解釋說,『這樣子啊,我是日本人,來台灣開釣魚台會議的。』 
「她回應說,『哦,你是日本人啊,你好你好!國語講得不錯嘛。祝你在台灣開心哦!』 
「一名本省出身的老先生說,『國內經濟不好,政府是想通過這樣方式轉移老百姓視線的。但我們沒那麼笨哦。』 
「我進一步解釋說,『這樣子啊,我是日本人,來台灣開釣魚台會議的。』 
「他回應說,『哦,你是日本人?國語講得不錯啊。來台灣幾天了?你那邊地震還好嗎?』 
「一名男大學生回答說,『我很生氣啊,政府在騙我們,有錢打這樣毫無意義的廣告,不如好好降低物價,提高收入,否則我們沒法生存下去了。』 
「我進一步解釋說,『這樣子啊,我是日本人,來台灣開釣魚台會議的。』 
「他回應說,『是嗎?我也在學日語呢,天天看日劇,你也知道,台灣很親日的哦。』」 
「下午,我接受了《聯合報》記者的採訪,主題就是台灣方面所說的『釣魚台問題』。我詳細回答了他問題──『日本政府為什麼要將島國有化?』後,接著問他:『你們讀者關心這個問題嗎?』他說:『台灣人不關心這些,只關心身邊的故事,車禍啊,勞保啊……』」 
「於是,我決定與台灣大學的學生們交流。 
「出乎意料,台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的看法,與我在街頭採訪過的行人沒什麼兩樣。他們不僅不關心,還厭煩政府的宣傳。用一名男生的話來說,『政府沒資格那樣打廣告,不要浪費百姓繳納的稅金。以為那樣做能贏得我們的支持啊?只是轉移注意力,試圖利用領土問題提高自己的公信力而已。我們要政府解決勞保、郵電雙漲等問題後,若有精力再提釣魚台吧。』 
「我在台灣呆了一週時間。在逗留期間,為了考察市民對日本的態度,我始終主動介紹『我是日本人』。坦率說,所有人都對我非常友好,這讓我十分意外。他們很多提到『台灣和日本之間的友誼很深厚啊。』不少人還主動向我介紹他們與日本的聯繫,包括旅行、動漫、語言等。 
「最後一天晚上,我在去往桃園機場的路上,與在台北生活的一名上班族聊天。我直接問他,『目前圍繞領土問題的危機感在升級呢,台灣當局也向日本表示過抗議。對你來說,釣魚台問題和對日本的情感之間不會相互影響嗎?』 
「他微笑著回答說,『都什麼時代了?再說,這是公民社會啊。我下個月還要去日本旅行呢。』」

對日本人加藤嘉一來說,他當然有自己對於釣魚台的立場,但上述的訪台「心得」,卻恰恰反映了日本人眼中的台灣人──台灣民眾(不分省籍、不分年紀)都「不在意釣魚台是誰的」,而且「台日友誼穩固」。這個日本人,就是台灣政府的座上賓!

加藤嘉一何許人也?

加藤嘉一,1984年出生於日本伊豆,自稱高中畢業時考入東京大學、但自願放棄。2004年加藤嘉一來到中國,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就讀,後取得碩士學位(關於在北大求學的經歷,加藤本人說法不一,曾說自己是拿中國政府獎學金,也曾說是拿日本政府獎學金)。來中國之前,加藤嘉一完全不會講中文,從北大畢業之後,已能使用流暢的中文與人溝通,因此留在中國發展。

留在中國發展的加藤嘉一,經歷看來相當「豐富」,自稱是北京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研究員,也自稱是日本慶應大學SFC研究所上席研究員,並曾在日本節目公開宣稱「我的著作胡(錦濤)主席都愛看」。因其中文流利、言論犀利,迅速在中國大陸走紅,經常對中國事務發言,著有《中國的邏輯》、《中國,我誤解你了嗎》、《日本的邏輯》、《致困惑中的年輕人》等書;並在台灣出版《愛國賊》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11年),將中國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譏諷為「愛國賊」。

加藤嘉一無論是中日關係或是人生前途等議題都相當能「侃」(編按:「侃」為大陸用法,指閒談或聊天),在中國大陸累積大量的粉絲。包含央視在內的多家電視台都爭相邀其上節目綜論時事,被認為是日本在華的「中國通」。由於其享有高知名度,大陸各大媒體、高校或出版商都很買他的帳。加藤封號甚多,諸如:「當代遣唐使」、「草根魯迅」、「日本韓寒」、「中日親善大使」,甚至被包裝、吹捧為「中國青年精神導師」。

但是,加藤嘉一這些看似精彩的外表,卻隱藏著吹彈可破的謊言,同時也隱藏了加藤的投機性。今年5月底,加藤嘉一在南京舉辦一場新書發表會,一位讀者提問:「加藤君,對於日本人在南京發生的事,不知道你怎麼看,不知道怎樣才能有更多的渠道去獲知真相?」加藤如此回答:「如果他們(指中國政府和人民)不反思,憑什麼得到我們尊重」、「總之,這件事,真相是很難知道的,中國是這樣講,日本是那樣講,香港那樣講,台灣又那樣講,反正我不明白,我現在也不明白」、「如果中國政府不進行認真的反思的話,在西方,歐美(國際)是得不到尊重的,是絕對得不到尊重的」、「要想知道真相,就應該多出去走走,比如到香港,到台灣,到國外……。」此外,他也曾在網上表示,關於日本侵華戰爭,「我思考,所謂歷史永遠是被人造出來,並寫出來的」;甚至曾說他在中國的責任之一,是要讓中國人知道尖閣群島(釣魚台)是日本固有領土。歸根到底,儘管加藤與中國讀者再友好,他終究是一位日本人,一位將侵華戰爭責任推卸到中國身上、堅持釣魚台是日本領土的日本人。

加藤對南京大屠殺的發言,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許多原來邀約的活動紛紛取消,聲勢如日中天的加藤在中國的舞台上遭到滑鐵盧。今年8月,加藤主動申請到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羅闍瓦利基金會亞洲學院(Rajawali Foundation Institute for Asia)擔任短期自費無薪訪問學人(Rajawali Fellow),但他卻對外聲稱自己是該院的「客座研究員」,包含此次外交部釣魚台研討會都是以「客座研究員」的身分邀請他過來參加。此外,日本《文藝春秋》旗下的《週刊文春》,在1031日發行的雜誌上刊出《揭露在中國最有名的日本人加藤嘉一偽造履歷》文章(http://shukan.bunshun.jp/articles/-/1983),對加藤嘉一的履歷有四大總結:(一)加藤對於在北大求學期間是中國公費生還是日本公費生身分的說法自相矛盾;(二)加藤自稱在北大「朝鮮半島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Research Fellow, Research Center for Korean Peninsula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但北大根本沒有這個研究中心;(三)加藤自稱是日本慶應大學SFC研究所上席研究員,事實上他只是「訪問研究員」;(四)記者透過加藤高中班主任的證實,加藤從未考上東大(因此加藤「考上東大,但放棄」的說法便無法成立);記者也查實,加藤自稱曾獲日本全國柔道大賽第四名的成績也是謊稱的。

無論加藤在大陸的走紅程度有多高,他的誠信是極有缺陷的,連日本右翼媒體《週刊文春》也特別撰文「踢爆」加藤的假履歷。被「踢爆」之後,加藤並非先向最支持他的中國讀者道歉,而是第一時間在其日本官方網站向日本大眾認錯道歉(但他只承認未考取東大一事),其後才在大陸的微博上表示歉意,顯見他對中國的差別待遇。除了偽造履歷之外,加藤對中日歷史(尤其是侵華戰爭、釣魚台等問題)態度更是令人無法茍同,甚至有人批評他是「在中國說日本的壞話,在日本說中國的壞話」的投機文人。

加藤嘉一不尊重歷史

如此一位假造學經歷的「學者」,卻被馬政府以權威學者的姿態,請來台北討論釣魚台問題;而加藤在事後更寫出令人無比氣結的訪台心得:「台灣沒人在意釣魚台」、「台日邦誼穩固」。

加藤塑造自己是「中國通」的形象,難道他會不清楚中國保釣運動的歷史嗎?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日私相授受釣魚台以來,海內外以台灣為主的中國學生,始終站在保釣戰場的第一線。19714月,在台灣的僑生便已突破戒嚴限制,走上街頭保衛我國領土釣魚台。在僑生行動的鼓舞下,台大學生成立保釣會,並在1971617日發起「六.一七保釣大遊行」,在官方與校方的雙重壓力下,仍然壓抑不了台灣學生素樸的愛國熱情,遊行到美日大使館前表達保釣的嚴正訴求。事實上,同時間政大、台師大、清大、成大、淡江、中興、輔大、東海、文化、世新等多所學校也都有學生發起規模不一的保釣行動。在海外的台灣留學生,也透過《科學月刊》聯絡網的串聯,其中又以19714月在美國華府發起的「四.一○保釣遊行」為最,共同組織了風起雲湧的保衛釣魚台運動。根據劉源俊教授的說法,此後台灣發起了五波保釣運動,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例如1996年台北縣議員金介壽與香港陳裕南共同登上釣魚島,並分別揚起兩岸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與五星旗;又如今年923日,在「人人保釣聯盟」的發起下,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與中國統一聯盟等相關團體與近千名民眾上街遊行,表達「兩岸聯手保衛釣魚台」的訴求。

台灣人民護衛釣魚台領土主權的決心,從來不曾斷絕過,但加藤嘉一視若無睹,將台灣保釣的歷史棄如敝屣,僅以個人「隨機抽樣」的調查,便為文號稱「台灣無人在意釣魚台」。戰後日本右翼政客無情踐踏侵華歷史的無恥之舉,讓日本成為歷史虛無的國度,例如日本山口大學教授纐纈厚的研究便指出,有高達33.5%的日本大學生認為中日戰爭並非「侵略戰爭」(參見:纐纈厚,《何謂中日戰爭?》,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頁24-27)。加藤無視歷史的作為,就與日本右翼政客對歷史的態度如出一轍。對歷史的不尊重,只會更加傷害日本與包含台灣在內所有中國人民的之間情感,無助於中日關係的友好與增進。

加藤嘉一藉此挑撥兩岸關係

另一方面,加藤嘉一的「台灣無人在意釣魚台」論,也十足表現其投機性格。做為一個經常穿梭於兩岸之間的日本人,加藤嘉一深知兩岸與日本之間的情結與微妙關係。例如今年5月到訪台灣之後,加藤嘉一在微博上發表了訪台感想:「它才是桃花源。既人性化又有人情味的台灣社會使我不知不覺想到自己是理想主義者。我來台灣是為了追隨文化,記住歷史,尋求未來。不管是思考日本的過去還是審視中國的未來,台灣都很重要。邊緣的力量,台灣是底線。台灣必須向世界說話,不要狹隘地面向兩岸。」來自日本、深信「普世價值」的加藤,透過抬高台灣的文化、歷史、人性與人情,一方面拉進台灣與日本的親密感,另一方面也是在貶抑大陸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加藤的觀點與龍應台長期倡導的兩岸「文明分斷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台灣文明、民主與進步,大陸落後、不民主與退步,藉此加深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嫌惡,也加深大陸民眾對台灣這塊「普世價值樂土」的嚮往。

正是因為兩岸與日本之間的情結與微妙關係,讓包含加藤在內許許多多反對兩岸靠近的人有見縫插針的機會。或許加藤明白台灣島內許多人對「保釣」的態度──釣魚台是台灣的,不是日本的,更不是大陸的,因此保釣只能台灣自己來,形成所謂的「保釣單幹論」。在台灣「保釣單幹論」的作用之下,加藤透過「台灣無人在意釣魚台」的操作,暗示著對比大陸政府強勢保釣的態度,區分出「中國人的保釣」與「台灣人的保釣」。同時加藤也暗示著,比起大陸,台灣人更親近日本,台灣人像日本人一樣理性、謙遜有禮,不像「中國人」一樣暴力與野蠻。加藤更強烈暗示,比起釣魚台領土主權,台灣人更重視與日本之間的交往與情誼。依循此脈絡,加藤以中文寫就的文章《在台灣感受釣魚島「危機」》,一方面是寫給台灣人看的,拉攏台灣人對日本的好感;另一方面更是寫給大陸人看的,證明台灣與日本之間的邦誼穩固,就算發生釣魚台「危機」,也不會影響台日關係。

釣魚台是兩岸關係的重要基石

一個日本投機文人寫的短文,能夠深深地挑撥兩岸關係,而作者加藤嘉一更在文章中大吃了馬英九《東海和平倡議》的豆腐:「我也對馬英九總統前陣子高調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表示支持。我說:『馬總統的精神本身是值得各方共享的,畢竟對和平兩字,無人能反對』」。是什麼原因給了日本人挑撥、吃豆腐的機會呢?無疑是台灣政府對保釣的曖昧態度。

長期以來,美日等霸權勢力透過各種方式企圖造成「一中一台」與「陸台分離」的局勢永久化、固定化,而釣魚台正是美日在此謀略上所佈下的關鍵棋子。台灣近百年來歷經日美殖民與新殖民階段,早已適應做為美日反共馬前卒的角色,雖切不斷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血緣關係,也要完全附庸於美日的身影之下。面對美日無理干預釣魚台主權歸屬,以及日本實質竊占釣魚台領土,台灣政府只能流於口號與聲明,無法有實質作為,更深怕釣魚台問題影響了得來不易的台日、台美關係,因而始終在釣魚台問題上留有曖昧不清的空間。

無論從歷史、法理、地理、地質等各方面要素來看,釣魚台列嶼為我國領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台灣政府必須做的事情是「保衛釣魚台」,而不是與日本「討論爭議」。台灣外交部與各大學合辦釣魚台問題學術研討會已邁入第四屆,前兩屆與東吳大學合辦,第三屆與政大合辦,第四屆則與中興大學合辦。但是,我們卻愈難在這些研討會中看到官方保釣的決心,政府反而請來美、日各國代表「各言爾志」,甚至不與日本學者爭主權,反倒與大陸學者爭執起來(例如今年中興大學研討會,國安會副祕書長楊永明數次強調「釣魚台是中華民國固有的領土」,以此來反駁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劉江永所主張的「釣魚台屬於中國」。釣魚台早在1403年就由中國人命名,屬於中國。至1621年,顏思齊、鄭芝龍來台;1662年鄭成功逐荷,中國擁有台灣,時釣魚台已老早屬中國。故釣魚台若不屬中國,就不能屬於台灣。楊永明之言差矣。)台灣政府所展現的就是中華民國偏安一隅的心態,不願與日本正面交涉釣島主權,卻不斷與中國大陸劃清界限。兩岸兄弟鬩牆,日本坐享其利。

除此之外,馬政府的「保釣單幹論」,反而更鞏固了日本在釣魚台的實際占領。面對台灣民間的保釣熱情,馬政府先是下達出海不得攜帶五星旗的禁令,後來是更高分貝揚言將會在釣魚台海域驅逐大陸船艦──完全斷絕了兩岸合作保釣的可能,也說明了馬政府並沒有保釣的決心。在釣魚台問題上,台灣政府對大陸的態度極其強硬,但是對日本政府卻是低聲交心。除了前外交部長楊進添曾向日本「保證」絕不與大陸聯手保釣之外,就在釣島危機高漲之時,1030日馬英九對訪台的日本眾議員塩崎恭久一行表示:「台灣雖然與日本沒有邦交,但長久以來關係就非常密切」、「只要努力,台日在眾多領域的關係還可進一步提升」。

當日本外務大臣玄葉光一郎在10月初首度以「懸案」指稱釣魚台爭議來「收買」台灣之後,台灣政府隨即放出消息要擱置釣島「爭議」,與日本重起漁權談判。「歷史帶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不會從歷史學到教訓」,從1996年台日開啟首次漁業談判以來,目前已經進行了16次,從來沒有一次是有結果的。為什麼?因為沒有主權,何來漁權?台灣政府愈是放低身段與日本談判「漁權」,就是不斷自我放棄對釣島的主權、不斷製造日本實際領有釣島的口實。

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馬政府會不懂嗎?我們不認為馬政府不懂,但是迫於美日強權的干預,也迫於台灣島內反中、反共的社會風氣,馬政府只能因襲附隨於美日的老路,裹足不前。事實上,釣魚台問題對兩岸而言,完全可以用一個中國原則來解決,兩岸的主權並沒有分裂,只是治權分屬兩岸政府。因此,只要依循一個中國原則,釣魚台的主權在兩岸之間根本不成問題,釣魚台就是歸台灣所管轄。兩岸應該共同抵禦外侮,將釣魚台做為兩岸關係深度發展的重要基石,聯手捍衛釣魚台領土主權,從而反對任何帝國主義與外國勢力透過釣島干涉兩岸事務的野心。

釣魚台列嶼,是兩岸團結一心的起點,而非區分你我的嫌隙。只要有此認識,任何透過釣魚台分化兩岸的言論,包括加藤嘉一這篇《在台灣感受釣魚島「危機」》文章,都會被明智的兩岸人民所唾棄的。

警惕無數加藤嘉一的出現

改革開放之後的大陸,由於社會呈現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偽造學經歷、投機騎牆、反華反中、企圖分化兩岸等加藤嘉一之流大行其道,被視為「導師」、被捧為「偶像」。在新自由主義當道的台灣,反共反中意識形態主宰台灣社會,加藤嘉一之流在台灣更有市場,成為台灣諸多場合的座上賓。這一切畸形的發展,更大的原因,無非就是兩岸長期分斷所造成的人心隔閡。

加藤嘉一的真面目被揭穿之後,無疑是台灣、兩岸之間的大教訓。兩岸人民唯有敞開心房、捐棄成見認識彼此,攜手合作、團結一心面對一切居心不良的考驗,才能避免加藤加一捲土重來,也才能避免無數的加藤嘉一在兩岸的沃土中萌芽。而釣魚台問題就是一個關鍵,不只是台灣民間,台灣官方更應該理解「保釣單幹論」的危機重重。唯有兩岸攜手保釣,展現保釣的決心與信心,才能粉碎加藤嘉一之流分化兩岸的小動作,也才能為兩岸人民爭取最有利的生存空間以及最大的尊嚴,迎來中日人民遲來的友善春天。

別了,加藤嘉一!



謠言止於智者?


大陸十八大在118日開幕,與美國總統大選116日投票日相距2天。中美兩國的換屆盛事,給台灣民眾製造了許多茶餘飯後的話題──美國多麼「民主」,而大陸則是多麼「不民主」。由於台灣長期對大陸的壁壘意識,以及政治上對大陸的負面醜化宣傳,對台灣媒體與許多台灣民眾來說,無形中養成了一種畸形的心態──大陸的各種事務,愈是光怪陸離的,愈讓人深信不疑。

就以這次十八大為例。眾所周知,許多唯恐天下不亂的大陸網友,總愛以各種方式在微博上製造謠言,讓微博成為一部大型「謠諑機器」,這次十八大也不例外。就在十八大開幕初期,一些不懷好意的網友,開始在微博上散布謠言,諸如:會議期間,天安門前禁行公車、北京計程車不得開窗、搭乘計程車乘客必須填單簽名、北京禁賣刀具與搖控飛機……等等。製造這些謠言的人,就是刻意給人一種大陸風聲鶴唳的印象,挑戰「喜迎十八大」的社會氣氛。當這些謠言傳出後,許多北京民眾紛紛在網路上駁斥,透過實地調訪,並拍照存證,證明上述關於十八大的種種「禁令」所言不真。奇怪的是,台灣媒體非但不加以查實,而將這些「謠言」當成「事實」來報導;或是明知為偽,卻裝傻照報。119日《自由時報》更以社論來嘲笑這些「謠言」,諷為「封天閉地謝黨恩」,甚至主張台灣應該「走回親美日歐民主國家的真正國際化路線」。

其實類似關於大陸的負面謠言,早就風行於台灣寶島。笑破台灣人肚皮的,莫過於是電影的譯名。網路上有人說大陸將《螞蟻雄兵》譯為《無產階級貧下中農螞蟻革命史》(實際譯名與台灣相同)、《海底總動員》譯為《海底都是魚》(實際譯名與台灣相同)、《捍衛戰士》(Top Gun)譯為《好大一把槍》(實際譯為《壯志凌雲》)……不勝枚舉。問題是,這些全部都是錯誤的謠傳,卻被台灣人拿來盡情嘲笑,相關文章至今仍在網路上轉載流傳。也有台灣人老愛拿簡體字與繁體字來大做文章,說因為大陸人「沒有愛心」,所以把「愛」寫為「爱」;因為大陸衣食不優良,所以把「養」寫為「养」;因為與人交往不真心,所以把「應」寫為「应」;因為大陸人是井底之蛙、不知進取,所以把「進」寫為「进」。這些例子還有很多,也有人將相關的錯誤對比做成圖片與動畫,在民間廣為流傳,完全忽視簡化漢字本身的邏輯與規範,更忽視中國書法字體的自然演變,目的無怪乎是要「爭正統」,並且醜化大陸。又如今年倫敦奧運期間,台灣媒體引用微博圖片,「指責」大陸15名官員在倫敦一頓午餐就花了211萬台幣,在毫無證據的情形之下,批評大陸官員揮霍無度。再如今年9月因日本非法將釣魚島「國有化」,大陸各大城市民眾紛紛上街遊行保釣,微博上就有人說上海松江地區有瘋狂的民眾將一隻日本秋田犬活活打死,這個消息不只在微博上廣為流傳,也被包含《蘋果日報》在內的台灣媒體加以轉載,「謠言」搖身一變成了「新聞」。這個沒有照片、沒有證人、沒有證據的「新聞」,事後已被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與微博管理中心查證為偽,但台灣媒體卻不加以澄清,反倒在網路上還看到許多台灣民眾根據此「新聞」,痛罵大陸「沒有人性」、「野蠻冷血」。

事實上,種種關於大陸的錯誤傳言,主要是根源於台灣民眾的心態。過去,台灣民眾認為自己的經濟發展高於大陸,也比大陸更「民主」,因此總是帶著高傲睥睨的心態看待大陸,龍應台「請用文明說服我」就是一例。兩岸由於長期的封鎖,錯誤的認知肯定會存在。但是兩岸已經走向大規模的交往交流,如果沒有開放與健康的心胸,仍是在「爭正統」、「爭文明」與「爭民主」,那麼兩岸無形的戰火不會停歇,反而愈燒愈旺,無益於兩岸進一步交流的正常化。兩岸的同一性其實遠高於差異性,面對這些無厘頭的謠言,姑且一笑置之罷,謠言止於智者。

扮成和事佬的劊子手

2012年3月5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辦公室接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歐巴馬重申美國對以色列安全「不可動搖」的承諾,「美國永遠支持以色列」。(新華社記者  張軍  攝)

1948年,在美英霸權勢力的扶植之下,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橫空出世。同樣在霸權勢力的支持之下,以色列不斷擴張領土範圍,至今已經涵納超過八成的巴勒斯坦土地。為了威逼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長期封鎖加薩地區,並實施武裝攻擊,近期大規模的入侵主要有兩次:第一次是200812月開始的「鑄鉛行動」(Cast Lead Operation),第二次是今年11月中開始的「防務之柱」行動(Pillar of Defence),都是以空襲的方式,造成加薩地區非常慘重的傷亡。

由於對中東事務與巴以關係的陌生與脫節,台灣多數媒體只會引用CNN的報導與評論,而將以色列的入侵行動理解為「自衛」,將受害者理解為「恐怖份子」,或是自以為中立地各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五十大板。長期以天價軍援以色列的美國,竟也被美化為人道中立的和事佬。

戰火背後看不見的手

美國為了維護自己在中東地區的霸權地位,也為了防堵伊斯蘭勢力的興起,長期在經濟與軍事方面支援以色列。而美國假借「反恐」之名,在全球進行的擴張行動,以色列就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代理人。

根據著名戰地記者張翠容的作品《中東現場》,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資料顯示,從1985年以來,美國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億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20億美元上下的軍事援助。最新的狀況是,美國國會已經編列了31億美元要在2013年提供以色列軍事援助。在這次入侵加薩的行動中,讓以色列引以為傲的「鐵穹」(Iron Dome)防禦系統,研發過程就是美國在背後提供大量協助。CNN這次也特別派員到以色列採訪「鐵穹」的「驚人威力」,並向全球強力放送。(附帶一提,2009年美國政府也宣布資助以色列發展導彈防禦系統來對抗伊朗)。

就在「防務之柱」行動展開之後,以色列遊說集團「美國以色列公共關係委員會」(AIPAC)公開感謝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及美國國會每天向以色列提供850萬美元的軍援。由此顯見,美國與以色列之間水乳交融的程度。1120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特別飛抵耶路撒冷,以和事佬的角色「斡旋」巴以。希拉蕊說:「歐巴馬總統要求我來中東傳達一個清晰的信息:美國對以色列的安全承諾牢不可破、不可動搖,因此我們相信緩和加薩局勢很有必要。加薩境內的恐怖組織必須停止用火箭彈襲擊以色列的城鎮。我們的目的是促進區域長久的穩定和安全,保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正當願望。」在巴以簽署停火協議之後,1129日聯合國要表決巴勒斯坦由「觀察員實體」升格為「觀察員國」一案,就算多數國家表達支持,但以色列背後最堅強的「支柱」──美國在28日便重申反對巴勒斯坦升格案,美國也表態會投下反對票。

由此清楚可見,美國如何在偏袒以色列的情形下夸談「和平」。美國一手製造戰端,一手製造和平,面子裡子全不放過。要戰要和,美國說了算。

「事主變公親」

再如何喬裝打扮,也改變不了美國的國家性質。2011年,美國掌控全球78%的軍火市場,約為663億美元。除了本土的大量軍事基地之外,美國在海外還擁有大約1,000-1,200個軍事基地,散布在全球各個角落。美國國家研究所研究員Tom Engelhardt便指出:「美國也是單槍匹馬的主要武器系統供應商,還是戰爭的主要發動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是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戰爭的巨大機器。」他憂心忡忡的警告,「武力」已經逐漸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第一選擇,「戰爭」甚至成為美國的「投資對象」。連「戰爭」都成為投資,世界永無安寧之日。

美國持續以「正義」之名揮軍各地,而許多人仍期待美國發揮世界警察、普世價值守門員的角色。但是赤裸裸的陽謀,底下包藏著干預、暴力、戰爭與擴張。美國假惺惺地要把「事主變公親」,而扈從於其下的小老弟們,以為美國是鐵面無私的仲裁者,完全失去是非判斷能力。歐巴馬在2008年獲得的那座諾貝爾和平獎,無疑是最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