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保釣就是保台,別忘了兩岸關係


2013年4月12日《聯合報》刊載〈保台重於保釣,加強台日關係〉一文,其中指出台灣不該與中國大陸聯合保釣,因為大陸的主要策略是「釣台」,同時還要加強台日關係,以獲得實質上利益。這樣的論點意謂著為了保護台灣不被大陸「釣」走,應該與日本聯手合作拒絕中國,形同為日本對釣島主權的宣稱進行背書。

《台日漁業協定》的簽署,首要之務是保障台灣漁民的權利。日本願意與台灣簽署此協定,不見得是因台灣漁民而「讓步」。410日日本《朝日新聞》解讀此協定,指出「日本做出犧牲可以分裂大陸與台灣,令他們無法組成在主權問題上對抗日本的聯合陣線」。由此看來,日本的目的不也是「釣台」嗎?

台灣的利益與釣島的主權息息相關。過去儘管我國政府一再重申對釣島的主權,但無法有效突破日本對釣島的實質管轄,馬總統才會氣憤地表示日本「竊占」釣魚台。台灣漁民在釣島海域作業,遭受日本船艦的無理干擾,說明了漁權必須奠基於主權與管轄權。雖然漁業協定已簽署,但日方表示仍會取締進入釣島周圍12海里的台船。如果為了避免台灣被大陸「釣」走,就與日本合作形成陣線,反而忽略了釣魚台之於台灣的意義,同時也犧牲了兩岸關係。

釣魚台不該成為拉日反中的交換品。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固然重要,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更是得來不易。不要只記得對日本釋出善意,而對大陸惡臉相向,才是釣島問題的解決之道,也是台灣最大的利益。



【註一】本文曾投書4月13日《聯合報》,但原文標題與內容被該報刪改,刊出後的文章與原文差異甚大,更非博主之原意。以上刊出原文,留為存證與對照。《聯合報》的版本請見:〈台日合作,不能犧牲兩岸關係〉

【註二】4月12日《聯合報》所刊林永明文章〈保台重於保釣,加強台日關係〉,同日也見諸於《自由時報》,只是標題改為〈釣魚,釣台〉。由此可知作者一稿多投,且顯見《聯合報》與《自由時報》在兩岸關係的立場上日益趨近。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如果台灣保釣船插上美國星條旗?


揆諸馬英九將近六年的執政,馬政府早已形成一套保釣的「制式反應」:從歷史、國際法等觀點來看,釣魚台列嶼是台灣附屬島嶼、中華民國固有領土,也是台灣漁民的傳統漁場;日本利用甲午戰爭的機會竊占釣魚台,至今猶不肯歸還;中華民國政府願意依據聯合國憲章及國際法所規定和平解決爭端的方式,積極謀求共存共榮之道。基於此,台灣官方便提出以「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為基本原則的《東海和平倡議》。

在《東海和平倡議》提出之後,馬政府對於釣魚台爭議主要有幾個回應模式。針對中國大陸,外交部、陸委會與海巡署等相關部會,屢次聲明「絕不與中國大陸聯手保釣」。(筆者按:為了避免給外界兩岸聯手保釣的印象,去年9月宜蘭蘇澳與基隆地區漁民出動60艘漁船出海保釣,海巡署表示將加強安檢,「若發現五星旗一律沒收」;今年311日,海巡署長王進旺表示,將不保護攜帶五星旗出海的台灣保釣船。)針對竊占釣魚台的日本,台灣政府採取「只談漁權,避談主權」的立場,首重「我國與日本之間的友好關係」。

由此來看,馬政府的「保釣」並非一體適用,對日、陸有不同的作法。對日本,馬政府身態柔軟,深怕因保釣破壞了台日之間的友好關係;對大陸,馬政府則態度強硬,主張北京政府必須承認「中華民國」的實際統治權,並以「平等」地位來協商,否則「絕不與中國大陸聯手保釣」。

在此情形底下,筆者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如果今天有台灣漁船插上美國星條旗出海「保釣」,馬政府同不同意?會不會派海巡船護航?這個問題絕非無稽之談。目前的台灣社會,多數民眾會說「釣魚台是我們(台灣)的」,絕不會說「釣魚台是中國/兩岸的」。就此語境來看,再加上多數台灣民眾已完全將「中華民國」的主權與治權等同於「台澎金馬」,「釣魚台是我們(台灣)的」此話的潛台詞就是:釣魚台不是日本的,也不是中國的。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之後,國民黨政府在政治、經濟與軍事方面高度倚賴美國,台灣社會上下也是瀰漫著一股親美意識形態,至今亦然,這是冷戰留給台灣最深刻的印記。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不斷將美國「盟友」的形象灌輸給台灣民眾,強調中美友好,也強調美國是台灣安全穩固的靠山。解嚴之後,無論藍綠政府同樣是將美國視為台灣安全的保障,陳水扁說他是美國軍政府在台代理人;馬英九在2011年頒發「大綬景星勳章」給發動侵略伊拉克戰爭的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以「表彰其促進台美友好合作關係的卓越貢獻」;今年321日,馬英九會見小布希時代的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現任美國「美台商業協會」理事主席伍佛維茲(Paul D. Wolfowitz),感謝他在任內「簽准三批、價值超過180億美金的軍購」。

美國是台灣最堅強盟友的印象,冷戰之後仍深植台灣民眾腦海裡。為了證明「釣魚台是台灣的」、拒斥「釣魚台是中國的」,台灣保釣船插上美國星條旗出海「保釣」並非無法想像。台灣保釣船插上美國國旗,既可向日本聲明我們有美國的撐腰,請他們不要再竊占「台灣領土」釣魚台;亦可向大陸表明,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向美國交心:「兩岸絕不聯手保釣」。

我們有必要繼續追問馬政府(當然也包括綠營政治人物):台灣為何保釣?為誰保釣?台灣外交部網站上有《在釣魚台列嶼爭端,我國不與中國大陸合作之立場》聲明,其中一項理由是:「我國處於東亞第一島鏈中重要位置,而中國大陸近年來全力發展海、空軍力量,亟欲突破第一島鏈,長期以來,我國與美、日在政治、經濟及國防方面均具高度共同利益,倘兩岸間就本案貿然合作,美、日及其他鄰邦均將嚴重關切,並影響我與美、日之雙邊合作關係及東亞區域之政治與軍事平衡,尤宜審慎」。台灣親美派學者陳一新(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馬政府兩岸智庫「亞太和平基金會」副執長),曾在《中國時報》撰文〈為何不能與大陸聯手保釣〉,更加明白地說明了馬政府堅持不與大陸保釣的原因:「兩岸互信不足,也是讓我國無法與大陸聯手保釣的主要原因。……更何況,一旦我國陷入兩岸聯手保釣的漩渦,就很難全身而退,而會愈陷愈深,不克自拔。」「在兩岸合作保釣之際,也難保大陸不會覬覦台灣,趁我國為保釣疲於奔命時乘勢一舉而下。」「更重要的是,一旦兩岸合作保釣,就是我國對大陸心防瓦解之始。從合作保釣、保衛太平島,到整個南海,我國人民勢將一步步受到兩岸媒體對民族主義的操弄,而漸漸與大陸從遙相唱和到同仇敵愾,進而合而為一。這當然遠比阻我軍售與推動『棄台論』更為有效,但卻絕不符合台灣絕大多數人民所主張的『維持現狀』與國家安全。」「讓我國朝野不安的是,北京希望兩岸合作保釣也有分化我國與美國關係的戰略意圖。不論是馬總統這次五二○就職演說提到的『鐵三角』,或是去年五月和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視訊會議所說的『三道防線』,美國都是對台灣安全承諾的最重要來源。可以確定的是,一旦兩岸合作保釣,華府必然會對台北不滿,認為我國與美日站在對立面。影響所及,不僅美國對台軍售受到波及,而且也為奄奄一息的『棄台論』提供新的口實」(《中國時報》,2012-07-27)。

無論是外交部的聲明,或是馬智庫學者陳一新的文章,都能看出馬政府雖高喊「保釣」,卻不斷堅稱「不與大陸聯手保釣」的背後意圖:抗拒北京、拒絕中國、與美結盟。如此作法,正是冷戰遺留至今的影響。冷戰時期,國民黨政府一面標榜自己是中國的唯一「正統」,一面尋求在台灣的統治正當性,加入以美國為首、聯合東亞地區日本與韓國等「盟友」,形成太平洋上堅強的反共第一島鏈。在此冷戰態勢下,東亞充斥著「反共」與「安全結盟」的「正義」之名,實際則是美國軍事力量在東亞的部署。

對於台灣政治與經濟得勢者來說,冷戰從來不是問題,也不是威脅。冷戰雖已結束,兩岸經濟民間交流看似熱絡,台灣社會上下卻是焦慮於兩岸局勢的翻轉,反而尋求召喚冷戰幽靈來自保。打著「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的支票,台灣政治人物透過各種管道來維持美國霸權在東亞的穩定,社會上下也默許如此作法。冷戰的影響,就是讓兩岸關係「兒戲化」,無分藍綠都退回到幼童時期「誰和誰同國」的互動模式──我和你同一國,不見得是和你很要好,而是要藉此突顯我討厭另一個人,要和他「切八段」、不跟他同一國。台灣不要跟大陸好,所以就要加入美國和日本的「那一國」(例如今年2月蘇貞昌在日本提出的「美日韓台民主同盟」)。

台灣官方的「保釣」無疑成為一個弔詭:透過「保釣」來「反保釣」、透過《東海和平倡議》來破壞和平。愈是高喊「兩岸不聯手保釣」,反而愈是強化美國在亞洲軍事部署的正當性、鞏固美日台軍事結盟,為美國的干預擦脂抹粉。至於釣魚台是誰的,不再重要;哪天台灣保釣船插著美國星條旗出海,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美國的利益不該成為台灣的夢魘


3月9日全台超過十萬民眾上街,訴求「核電歸零」。大遊行過後,主導台灣核電政策背後的「影武者」逐漸浮現。3月27日《中國時報》報導,馬政府至今不願鬆口廢核,主要是考量「台美關係」,因為台灣每年要向美國採購數百億元鈾燃料棒等材料,國安高層表示「這是不能說的秘密」。幾天前,美國商會主管沙蕩(Don Shapiro)對《聯合報》記者表示,擔心台灣廢核會導致外資裹足不前,指台灣「沒條件降核」。2012年美國商會發表的《台灣白皮書》,更直接建議台灣應考慮將目前運作的三座核電廠共六部核電機組延後除役。

1980年代台灣的反核運動,早就指出台灣的核能政策是奠基在美國財團的利益之上。當時美國國內核能工業已呈飽和,只能向外輸出,台灣這個美國「盟友」便面臨「強迫中獎」的命運。美國利用政治壓力獲得台灣核電廠的合約之後,再將利益分給三大財團:貝泰、奇異與西屋,負責核一至核四廠的設計、汽機間與反應爐等建造項目,這些公司也都是美國商會的會員。

台灣無論藍綠政府的核電政策,都受美國利益團體所「綁架」。這讓人想到福島災變過後,美國曾公開以「日本應維持經濟大國的地位和貢獻集體安全保障」為由,反對野田政府的2030年零核電廠政策;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2月訪美期間,更表示要重新研議前政府的零核電廠政策,擬建新核電廠。台灣若不想成為下一個福島,政府有義務向民眾清楚交代美國「跨海政商聯盟」對台灣核能政策的影響。台灣不該承擔來自美國的「骯髒能源」,要想落實「非核家園」的理想,就應該拒絕美國的利益成為台灣的夢魘。

王顥中:台灣廢核 拒看美商臉色(《蘋果日報》,2013-03-23)
安倍廢無核政策 擬造新核電廠(中央社,2013-02-26)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中華民國當然是中國:馬英九成功出訪教廷的遺憾

馬英九面見新任教宗時自稱「中華民國台灣總統」。(網路圖片)
馬英九總統3月17日晚間率團前往梵蒂岡,參加新任教宗方濟就職典禮,於20日晚間返抵國門,順利完成為期三天的「慶誼之旅」。針對此次出訪,台灣媒體的鎂光燈多半集中在馬總統與超過十位非邦交國元首握手、夫人周美青被美國副總統「熱情摟腰」之類的「花絮」。除了老愛雞蛋裡挑骨頭的民進黨之外,台灣社會普遍給予好評,有媒體甚至正面評價為成功的「巧遇外交」。

自稱「中華民國台灣」是自我矮化

「慶誼之旅」雖然圓滿成功,但仍有不得不提的「瑕疵」。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張麟徵便發表文章《馬訪教廷,言行還可更細膩》,點破馬總統此次出訪的首要「瑕疵」:「馬英九總統在會見教宗,自我介紹時說,『我是來自中華民國台灣的總統』。這是大大的不妥。第一,這樣的自我介紹是把自己矮化了,教廷認為你代表中國,你自己卻將其侷限於台灣。第二,這是學法律出身的中華民國總統無視於我國憲法的規定,在正式外交場合,邦交國元首面前公然做出違憲的作為,不僅自貶身價,還讓人瞧不起。」「李登輝當年訪問新加坡時,雖也自稱『我是來自台灣的總統』,但還無可厚非,因為中星雙方當時無邦交,新加坡又有意要承認大陸,我們不為難對方是務實。反觀教廷,一直堅持一中原則,在教廷眼中,中國是一個教區,台灣只是中國教區的一部分。教廷現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法理上就代表中國,我們出席典禮的座位排序用的國名就是中國,方濟教宗豈有不知道中華民國的道理?豈需要矮化的加以贅詞台灣二字?把國內的民粹說法搬到國際上邦交國來用,顯有不當。」「對瞭解教廷的中國政策而言,兩岸都還有努力的空間。對教廷來說,法理上兩岸是一個國家,兩個政府,沒有國與國斷交的問題,只有政府承認的問題。一旦教廷與北京解決了彼此的歧見,教廷只要把台北的使館遷往北京就解決了,只是那時,教廷就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了。」(《中國時報》,2013-03-21)

針對張麟徵教授的批評,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陳永豐以《治權僅及台灣,無違憲問題》文章做出回應:「依據憲法規定,馬總統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基於兩岸長期隔海分治的現實,民國80年修憲後之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在國家統一前將我國領土區分為『自由地區』及『大陸地區』;而依據該條制定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兩岸條例),亦以『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來區隔兩岸。中華民國的主權及於台灣與大陸全部,但統治權僅及於台灣。民國81年,台灣與大陸雙方達成『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我方認定的『一中』仍是中華民國;因此,馬總統自稱是『來自中華民國(台灣)的總統』,應符合憲法規定及大部分人的認知,並無不妥或違憲問題。」(《中國時報》,2013-03-22)

馬英九訪梵的身分是中國總統

總統府的回應顯然沒有回答問題的核心。從1942年建交至今,教廷始終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包含大陸在內的全中國。就算兩岸在1949年因內戰而分治,但教廷以「中國教區」的範疇來理解兩岸關係,「中國教區」的代表是目前在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如同張麟徵教授所說:「台灣只是中國教區的一部分」。因此教廷目前設在台北市愛國東路87號的使館全名是「教廷駐華大使館」(拉丁語:Nuntiatura Apostolica in Sinis,英語:Apostolic Nunciature in China),而非「教廷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我國與教廷的外交關係,是基於中華民國代表包含大陸與台灣在內的整個中國。嚴格來說,馬英九總統此次到教廷觀禮的身分是中國總統,馬總統對教宗自稱「中華民國台灣總統」顯有不妥。

除此之外,台灣媒體也關心馬總統在典禮過程中,被安排坐在國家元首區的第一排座位。箇中原因,並非因為教廷特別注重與我國的邦交,而是按照「中國」(法文:Chine)字首C的排序。對此,隨團出訪的外交部次長史亞平對記者表示:「據她了解,就職彌撒會場座位先安排王室,如國王或親王優先;王室後是各國元首,用法文ABCD順序安排。中華民國排在C位置,座位很前面」(中央社,2013-03-18)。正是因為對教廷而言,中華民國代表中國(法文:Chine),才會將中華民國排在C的位置。中華民國當然是中國,如此簡單明瞭的問題,史亞平與相關政府官員為何不敢對台灣民眾說清楚,而只有一句「中華民國排在C位置」輕描淡寫呢?

總統府的回應指稱,「中華民國台灣」稱呼符合憲法規定以及「大部分人的認知」。問題是,世界上有「中華民國台灣」這個國家嗎?《中華民國憲法》有規定我國國號是「中華民國台灣」或「中華民國(台灣)」嗎?總統府3月22日的聲明,與過去幾次陸委會聲明一樣,都是千篇一律的「制式反應」(筆者按:3月14日新教宗當選之後,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新教宗表示祝賀,並對梵蒂岡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並非要改變當前兩岸「外交休兵」的默契﹞;3月18日馬英九批評華春瑩的說法是「這種嘴臉」的「制式回應」),刻意不提「中國」國名與「中華民國」國號之間的關係,而且混淆「主權」與「治權」,甚至有將「治權」凌駕在中國主權之上的疑慮。

「主權」是對外的概念,「治權」則是對內的概念。兩岸分治是事實(北京政府實際管轄大陸地區,台北政府實際管轄台澎金馬地區),但由於兩岸的「一中」憲法,中國主權並未分裂亦是不容扭曲的事實。世界上多數國家承認北京政府代表全中國,但也有23個國家承認台北政府代表全中國。教廷則以「中國教區」的範疇,認定台北代表包含大陸在內的整個中國,從而與教廷有正式外交關係的「中華民國政府」,就應該以「中華民國」的名義來對待教廷、處理「中梵關係」,馬英九總統也應以代表全中國的「中華民國總統」身分出訪教廷。

「中華民國台灣」的稱呼違憲

「台灣」原是地理名詞,「中華民國台灣」一詞是陳水扁政府在「正名」運動所「發明」的用法,例如在中華民國護照封面加上TAIWAN、要求我國駐外使館加註「台灣」等等。陳水扁將「台灣」與「中華民國」並列為國號,此作法致使「中華民國」的「主權」與「治權」兩個內外有別的概念均限縮在「台澎金馬」的範圍,自我放棄對大陸地區的主權,也放棄「中國」這個「國名」。馬政府宣稱遵守憲法、復歸「九二共識」,卻沿用含有獨台意味的「中華民國台灣」一詞(馬上任之初,就推動在郵票的REPUBLIC OF CHINA後方加註TAIWAN;此次造訪教廷,我國駐教廷使館仍為「中華民國(台灣)駐教廷大使館」),甚至在該代表全中國的場合,自我矮化只代表台灣。在主權與治權問題上,馬政府採模糊作法,只會讓台灣繼續頂著中華民國的名義,不斷放棄台灣人也應與大陸同胞共享的中國主權。總統府說,「中華民國台灣」一詞符合「大部分人的認知」,但這是誰的「大部分人」?是受李扁影響之下拒當中國人的「大部分人」嗎?「大部分人的認知」就可以和「事實」劃上等號嗎?台灣「大部分人的認知」,就符合兩岸的法理現狀嗎?

馬政府以憲法為名,對外自稱「中華民國台灣」,卻模糊主權與治權之分,長久下來台灣儼然自成一國,不包含我國大陸地區。此次馬總統訪梵,台灣民眾與媒體多以「台梵關係」來指稱中華民國與教廷的外交關係,這就是模糊主權與治權的後果,也是馬政府繼承了扁「正名」運動的負面遺產。馬總統兩岸政策重新回到「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原則,這是兩岸和解交流與「活路外交」的基礎,也是他與台獨民進黨最大的不同。馬總統不該忘了自己在首次當選之初所說過的話:「我是台灣的總統,非『台灣國』總統」,又說:「我從來沒有講過『中華民國是台灣』」(《聯合報》,2008-03-29)。李登輝與陳水扁拱手將台灣人民與大陸同胞共享的中國主權放棄,從而也將台灣2,300萬人本因「中國」國名而享有的國際活動權利給剝奪,他們是最大的「賣台」集團。

按憲法規定,中華民國當然是中國。對於邦交國而言,中華民國就代表了全中國。諳於依法行事的馬英九總統,在對外事務上,更應恪守憲法的「一中」框架,不應模糊中國的主權與兩岸治權的界線。維護兩岸之間因「一中」而得來不易的默契與互信,這才是真正的「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網路戰爭:只許美國出手,不准中國自衛?


正當我們歡度農曆春節之際,《紐約時報》等多家美國媒體在2月連番大篇幅報導中國大陸的「網路部隊」。根據這些消息,總部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曼迪昂特(Mandiant)訊息安全公司發表報告指稱,中國大陸軍方成立一支番號為61398的「祕密網路部隊」,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駐紮在上海某幢公寓之中。該報告也稱,這支部隊擁有數以千計經過特殊網絡安全、數位信號處理、隱祕通訊與英語訓練的專業人員,總部裝備了特殊的光纖通訊設施,向全球超過一百家公司進行黑客攻擊。台灣媒體也引用了CNN等報導,與西方媒體共同將中國大陸形塑為「網路黑心帝國」──到處攻擊破壞他國的網路與資訊安全。堪稱為「中國網路威脅論」。

美國是網路戰爭的發動者

傳統對戰爭的理解,不外乎以先進的武器軍火,爭奪包括海陸空在內的有形空間。隨著資本主義的演進,工業社會發展為資訊社會,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已經擴張到無形的網路世界。眾所周知,網際網路源於美軍的內部應用,網路起先的用途便是戰爭的技術。美國做為世界霸權,深知當前全球競爭的獲勝之道,首重網路與資訊的控制與先發制人。早在2002年,美國總統小布希即簽署國家安全第16號總統令,籌建美軍史上首支網路部隊——「網路戰聯合職能司令部」,下設訊息網路作戰行動司令部與訊息網路保障聯合中心。2006年,美國國防部成立網路媒體部隊。2009年歐巴馬政府的國防部,在戰略司令部之下成立網路司令部,於2010年5月21日正式運作,由美軍四星上將兼任司令。據美國媒體報導,該司令部2013年編列預算高達1.82億美元,未來員額也將擴編到4,900人。

美國是網路戰爭的發動者。圖為美軍網路司令部標誌。(網路圖片)

2011年美國白宮與國防部相繼推出《網路空間國際戰略》與《網路空間行動戰略》,正式將網路攻擊定義為「戰爭」,將網路空間列為軍事行動領域。專家認為網路安全已成為美國戰略布局的一環。美國《國防》(National Defense)月刊網站報導,美國著手與伊朗、中國展開「網路冷戰」(Cyber Cold War)。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一直是發動者的角色,其網路武器包含病毒與邏輯炸彈等兩千餘種。2010年美國聯合以色列以「震網」(Stuxnet)電腦病毒攻擊伊朗的核子工業設備;2011年對利比亞的侵略戰爭前夕,美國先向格達費政府發動電子滲透與網路攻擊;2012年5月美國又以「火焰」(Flame)電腦病毒攻擊伊朗等中東國家,這是目前最強大的網路炸彈。

美國發動網路戰爭的口實

美國不只是世界上擁有核武最多、核試爆次數最多、最常在戰爭中使用核武以及最大的核能輸出國家,也是新型態「網路戰爭」(Cyber War)的發明與發動國。在此情形下,如何理解美國近年對中國大陸「網路部隊」的渲染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美國為網路部隊擴編找藉口,合理化自己發動的網路戰爭。

美國類似的手法屢見不鮮。美國以伊拉克發展核武為由發動侵伊戰爭,就算成功推翻海珊政權(同時造成伊拉克無數平民的傷亡),卻沒有足夠證據證明伊拉克確實發展核武。美國為「稱職」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小布希總統在2002年國情咨文中將伊朗、伊拉克與北韓稱為「邪惡軸心」(Axis of Evil),指這些國家是支援恐怖主義的政權。2005年時任「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副主席、美國著名外交官馬克.帕瑪(Mark Palmer)出版新書《粉碎邪惡軸心》(中文版由法輪功相關組織「博大國際文化」出版,作者本人曾說對法輪功有「深厚敬意」),更將中國列為「邪惡軸心」之首。2007年《華盛頓時報》則將中國、俄羅斯與伊朗稱為「新邪惡軸心」。

美國處心積慮要維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只能到處設立敵人,汙名化其主要競爭國家,才能以「正義」為名出師,在其他地區攫取龐大利益。走在復興之路上的中國,正是美國非得拔除的眼中釘之一。對外,過去美國散布「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無非是要讓其他國家對中國產生負面印象,從而自甘與美國聯手對抗中國;對內,美國向民眾灌輸中國的「可怕」,以獲取人民對其擴張政策的支持,例如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歐巴馬與羅姆尼兩位候選人都不斷拿中國來「說事」(據統計,光是最後一場辯論會,兩人就提到中國32次),藉由攻擊中國來博取選票。

美國依靠擴張來挽救頹靡的國勢,並維持地位。中國要從苦難的近代歷史中走出來,唯有自立自強,提升自衛的能力。前者求的是膨脹,後者望的是獨立與尊嚴。既然美國做賊喊抓賊,以各種理由啟動全球範圍的網路戰爭,那麼中國不能永遠處於挨打的頹勢,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只要避免被攻擊,更要抬頭挺胸無畏地捍衛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