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讓台灣薑母鴨溫暖人心


(網路圖片)
基隆黃色小鴨之爭,島內輿論似乎一面倒支持荷蘭人霍夫曼。且不提商業上侵權問題,其實霍夫曼更有「侵權」嫌疑,他侵犯了我們童年時期對浴缸裡那隻洗澡專用黃色小鴨的記憶,把可愛悠游的小鴨莫名放大成港邊的巨鴨──巨大就是「美」─完全的西方邏輯。

小鴨之爭回過頭來看,反映的就是台灣政府與社會的不爭氣。地方政府帶頭引進這隻巨鴨,等於是原封不動的移植西方審美思維,把濃重的商業銅臭味荒謬地轉換成格格不入的台灣「在地特色」,人人爭先恐後「賞鴨」,蔚為熱潮。甚至粗暴地排斥濃濃的台灣在地氣息,例如桃園小鴨展場就發生警方驅趕充氣版台灣紅面番鴨的「憾事」。

基隆市政府因小鴨爭議弄得灰頭土臉,主辦單位當然有其問題與缺失。但主事者為何不換個角度思考,拉高視野,走出屬於在地的一條路?建議主事者,就在黃色巨鴨旁也開發一隻充氣版台灣薑母鴨,同時也可找薑母鴨業者合作,大辦一場「薑母鴨節」,或是來場千人千鍋薑母鴨大會,發展成為基隆年年固定的特色節令活動。如此一來,還可推廣兩岸與世界交流,讓充氣薑母鴨「游進」大陸鄱陽湖、洞庭湖、西湖,「游進」香港維多利亞港,「游進」其他國家或地區著名的港口湖泊,讓台灣驅風去寒、活絡行氣的薑母鴨,溫暖北半球寒冷氣候下的人心。

近來各種「台灣之光」層出不窮、不斷更新,在台灣擺脫西方思維模式之前,不妨就讓薑母鴨當一次「台灣之光」!何樂不為?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兩岸壁壘的轉機還是危機?張懸風波的弦外之音

兩岸之間不能只停留在同情式的理解,背後更深刻且富含歷史意義的脈絡,才是我們應該誠懇以對的問題。(網路圖片)

隨著年底北京演唱會的取消,11月初發生在英國曼徹斯特的「張懸事件」,應該算是告一段落。把這個事情稱之為「張懸事件」,其實過度放大了這次的風波,但在這個人人都能擅用網路的時代,再加上媒體的渲染,再小的雪球也能滾成威脅脆弱的兩岸關係的大雪球。

此次風波除了兩岸網友與張懸本人在網路上相互回應(當然也包含了謾罵叫囂)之外,連陸委會與國台辦都出面緩和氣氛,甚至張懸的父親焦仁和也發表聲明表達立場。這就是現今瀰漫在兩岸「去政治化的政治」的現狀,那位“no politics today”的大陸同學和張懸看似都在迴避政治,但事實上從台灣學生在台下舉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開始,到張懸接過旗在台上展示,這都充斥著滿滿的政治。

有人說這場風波而引起了兩岸網路論戰,其實是兩岸青年對話交流很好的契機。這話當然沒有錯,過往兩岸因冷戰與內戰而造成的政治軍事對立已然不復存在,兩岸之間的交往也該從資本邏輯的經貿交流,過渡向放下成見、重新認識彼此的路途前進。但是這個發展的難得曙光,會不會被某些由於去政治與去歷史的脈絡而再度重重掩蓋?兩岸之間積重已久的老問題,由於缺乏歷史視野的認識,仍然未被觸及,當然也就難以解決。

在這個音樂場合,張懸選擇在為數不少的大陸學生面前拉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表示她的確有弦外之音想傳達給在座的大陸學生。張懸說得很好:「旗幟,鳳梨酥,台灣米,高山茶和繁體字,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它們都代表著我來的地方」。但必須追問的是,這面「旗幟」象徵著什麼?

2008年兩岸交流管道開放之後,與李扁時期相比,台灣青年對中華民國的認同與支持是明顯提高的,但對於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卻降至歷史新低。這個趨勢說明了,偏安獨台化之後的中華民國,已經成為台灣青年抗拒中國的新型態。形式上,中華民國憲法是涵蓋大陸地區的「一中」憲法,至今依然。但在本質上,中華民國則歷經了兩次轉折,第一次是韓戰爆發以後,中華民國與美國結為緊密的軍事同盟,為了承擔東亞反共前哨的職能,通過思想文化與人材教育等渠道,台灣也成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意識形態與「普世價值」的傳聲筒。中華民國做為親美(日)、反共、圍堵大陸的角色與性質就此確立。第二次的轉折,則發生在90年代李登輝執政以降,就算憲法沒動,但通過法律條文的修訂、政府體制的變革、中小學教科書的改寫等手段,掏空中華民國的中國根基,割斷兩岸的淵源,將中華民國推向「準台灣國」的性質。

中華民國及其相關政治符號所表現出來形式與本質的落差,以及其本質的屢次變革,共同形塑了今天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對中華民國的認知與想像,並且在馬英九執政之後集大成。就算張懸是無意識的舉旗,但那一面代表中華民國的旗幟,確是有其特定的意義與立場。正因為如此的背景,張懸的舉動才會在台灣獲得英雄式的讚揚,也透過這次的風波,網路上又開始流傳諸如「台灣人為什麼不認同中國」的去歷史的老生常談。

另一方面,台灣媒體沒有呈現的是,相較於斥責張懸為「台獨」,更多的大陸網友其實是為張懸鼓掌、認同張懸舉旗的。不能否認大陸對中華民國有好感的青年愈來愈多,但背後所反映的卻是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整體的歷史虛無氛圍,將台灣島上的中華民國視為對大陸現狀不滿的情感依託,同時又是西方意識形態與「普世價值」的「燈塔」。正如一位陸生在報上投書所言:「它(青天白日旗)和英美國旗一樣,採取經典的紅、藍、白三色,其中蘊含著孫中山的立國理念,一種高度西化的民主理想」。

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首先應該是相互尊重,其次是相互理解,從而共同謀劃出一條適合未來的道路。兩岸未來的政治安排,第一步就是要正視現狀,因而大陸政學界當前出現如何面對中華民國的討論聲浪是理所當然的。但不該被忽略的,則是兩岸青年之間逐漸浮現的新共識──認同一個親美、拒絕中國,且代表西方現代化「普世價值」的中華民國,趨於僵守中華民國的政治符號──這是兩岸在未來必然面對的複雜且隱蔽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張懸風波所學習到的是,兩岸之間不能只停留在同情式的理解,背後更深刻且富含歷史意義的脈絡,才是我們應該誠懇以對的問題。否則,看似熱絡的交流或親切的包容,其實都隱藏著加深壁壘分明的危機。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活動訊息】紀念《開羅宣言》70周年:捍衛一中框架,破除台獨謬論

 時間:2013年12月15日(星期日)10:00-12:0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3A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之1號,近捷運善導寺站或台大醫院站)【地圖請按此】

主辦單位: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兩岸犇報》社

【座談議程】

主持人致詞/吳榮元(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

(一)《開羅宣言》的歷史見證/邵銘煌(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副教授)

(二)《開羅宣言》的國際政治意義/張麟徵(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三)從《開羅宣言》論台灣地位/陳鵬仁(中國文化大學日本所、史學所兼任教授)

(四)戰後東亞秩序的重建、破壞與展望/陳福裕(《兩岸犇報》社社長)

現場發問與綜合討論

主持人結語/王曉波(世新大學教授,《海峽評論》總編輯)

國家認同問題才是重點

 (網路圖片)
近日熱議首都究竟是南京還是台北,無論哪個答案正確,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就「首都」本身而言,因制憲之前各方對於首都地點意見紛雜,北京(平)、南京、武漢、西安等地都有人建議,胡秋原先生甚至發表〈長春建都論〉一文,力主將首都置於長春,因他認為東北是中國的生命線,建都長春可以防止日本再次侵略中國。由於意見不一,難有共識,首都地點最終並未寫入1947年實施並沿用至今的《中華民國憲法》。

李登輝執政期間,數次修憲,同樣未觸及首都位置的問題。因此,憲法雖未載明南京為首都,就算中央政府目前在台北,那麼台北同樣無法被視為首都所在地。

首都的問題,可分為歷史、法理與政治等三個層面。這次由獨派學者與媒體所渲染出來的首都問題,顯然無涉歷史與法理,而是政治問題。這部當年全國各地代表(包括台灣省代表)齊聚南京所制定的憲法,以及為了「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的增修條文,對台獨來說無疑是眼中釘,恨不得完全切斷與大陸地區的聯繫,不要憲法,不要陸委會,不要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而追求重新制憲,建立台灣共和國。如果台獨不惜任何代價制憲建國成功,首都要設置在台澎金馬何處,也就悉聽尊便了。

首都爭議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不只是在少數極端台獨身上,更反映了經歷李扁20年台灣國族建構工程所「洗禮」出來的台灣「主流」民意。

當前「中華民國」確實是台灣社會最大的共識,但「中國人」認同卻降至新低,說明了台灣民眾在接受「中華民國」這個國家認同之餘,卻拒絕承認它所象徵的一切「中國」意涵,甚至被拿來當做抵抗中國、與大陸區辨敵我的政治符號。台獨不成,台灣社會長年累積的反共反中思想與情緒無處宣洩,遂一股腦兒往獨台路線集中,「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論調愈來愈獲得認同,而與大陸有關的一切政治歷史文化淵源急於被拋棄,首都不能在南京,只能在台北,這是台獨、獨台的默契。

這次首都問題就是一次精準的民意調查,許多媒體以「扯」、「瘋」來形容教育部對首都的主張,社會輿論也罵聲一片,展現了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對中華民國、中國與兩岸關係最真實的看法。兩岸之間看似交流頻繁,但台灣民眾對大陸、對中國的拒斥感仍深,無形的衝突也愈來愈大。

(網路圖片)
教科書是當代民族國家對內重要的思想傳達管道,當然必須合憲合法。教育部與其他位高權重的官員們,以及關心相關議題的社會各界,都應該正視憲法形式實質與台灣社會認識發生嚴重落差的問題。兩岸之間不可能永遠只停留在經貿交流,台灣社會無法接受中國人身分的現實也不可能被掩蓋起來,這是遲早要正視與面對的嚴肅議題。

過去台獨勢力掌權,獨立建國「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因此從義務教育的教科書發難,同時營造去中國化輿論,眼下在青、壯年間有一定成效,但卻無法為這一意識形態奠定堅實的獨立國家基礎,如今台獨建國前景益形渺茫,當年去中國化的總工程師李登輝要這些青、壯年何去何從?如今是否應該跳脫原有的路線與框架,對於教科書的撰寫與相關的配套形式提出一套更新、更進步的論述視野,從而化解破解台灣內部的認同糾結,並且得以因應兩岸關係的新局。

(本文原載《中國時報》,2013-12-06;見報內文略有刪修,以上刊出原文。)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司徒文沒有資格插嘴兩岸問題

2012年馬英九親頒大綬景星勳章給司徒文
前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1日在「《開羅宣言》70周年紀念特展暨國際研討會」發表專題演講,針對《開羅宣言》所載:「福爾摩沙(台灣)等領土應歸還『中華民國』」,司徒文加以解讀:「日本1895年從甲午戰敗的中國(清朝)手上取得福爾摩沙時,『中華民國』還未成立」,他也將之擴大解釋到兩岸關係上:「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1943年就存在,美國也不會希望台灣成為它的一部分」,並稱中國大陸引用《開羅宣言》主張擁有台灣主權的說法不成立。

我們尊重司徒文個人的主觀願望,但他的說法既昧於歷史客觀事實,也與國際法理相悖。司徒文早年曾外派北京,2009年後又成為AIT台北辦事處處長,理應對於《開羅宣言》之於東亞與兩岸的意義瞭若指掌,如今卻公開發表此謬論,顯然是刻意誤導台灣民眾,挑撥兩岸關係於無形。

以西方所建立的當代國際關係體系來看,中國與西方民族國家形式有很大的差異。就算內部幾經改朝換代,但「中國」這個國家卻不曾像羅馬帝國那樣解潰或消散。美國人司徒文如果不能理解中國這個特殊性,在解讀《開羅宣言》的適用上就會產生很嚴重的誤差。

1895年馬關割台,中華民國當然還未成立,《馬關條約》是由清朝所代表的中國與日本所簽訂。二戰末期,日本敗象已露,1943年所發表的《開羅宣言》聲明「日本竊取於中國之所有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當時代表中國的政府即蔣介石所領導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47年才行憲),「中國」是國名,「中華民國」則是國號,「中國」由「中華民國」政府代表行使國際權利。據此來理解,戰前日本從中國竊取的領土,戰後必然歸還給中國,只是代表中國的政府已由過去的清朝更迭為當時的中華民國,因此《開羅宣言》聲明台灣等地在戰後歸還中華民國,在本質上就是歸還給中國。《開羅宣言》復經《波茨坦公告》與《日本伏降文書》加以確認,台灣復歸中國殆為定論,毋庸置疑。

1949年兩岸由於內戰而分治,但中國的主權並未因而分裂,兩岸都實施一中憲法,沒有成為兩個國家。因為內戰的歷史事實,再加上一中憲法,而且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承認北京政府代表整個中國,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也由北京政府代表,北京政府據《開羅宣言》來主張擁有台灣的主權合法合理合情,同時也能主張對釣魚台的主權。如果北京政府不如此宣示那才奇怪,不就成了「賣台」與「棄釣」的歷史罪人嗎?

兩岸之間確實存在爭議,現狀也很複雜,但這並不妨害台灣與釣魚台等地歸屬中國的事實。兩岸之間的問題,是中國內戰造成的結果,即中國的內部事務,必須由所有中國人共同解決,美國人司徒文沒有資格說三道四。司徒文不要忘了,《開羅宣言》所建構的戰後東亞秩序,正因美國的插手干涉而被破壞。兩岸長期分裂,台灣問題懸而未決,也是美國所造成的。美國操縱分離主義勢力,炮製所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長年將黑手伸入台灣社會各階層各領域,又在東亞組建軍事體系,實質破壞東亞的和平與穩定。

2008年兩岸交流大開,2009年美國即選派司徒文駐台,執行美國「以台制中」的最高戰略。為了徹底履行此任務,司徒文任內推動台灣獲選美國免簽地區,任內美國通過對台軍售金額也創新高,光是2010與2011兩年美國對台軍售就高達122億美元。曾在2012年獲馬親頒大綬景星勳章的司徒文,正是破壞東亞秩序,並為兩岸帶來戰爭陰影的劊子手。

司徒文拿《開羅宣言》扭曲台灣法理定位,介入兩岸事務,挑撥兩岸關係,竟還成為台北政府的座上賓,這對於大肆紀念《開羅宣言》的馬政府來說,不是最大的諷刺嗎?難道馬政府也認同司徒文的謬論?

司徒文既已卸任,請你把政治黑手從兩岸身上拿開!

(本文原載《中國時報》,2013-12-03;見報文題略有刪修,以上刊出原題原文。)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這是台灣人的主體性嗎?評「被美國監聽光榮論」


正當台灣為了監聽王金平風波而吵得不可開交之際,我們所處的蕞爾小島卻對於國際上更大的監聽風暴無所感,甚至雙重標準地站到了美國這一邊,鼓掌稱好:「為了捍衛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美國監聽是對的!」

長年以來瀰漫在台灣的反共與恐共氣氛,把大陸當成是隔絕於「自由世界」之外的「鐵幕」──不只資訊不流通,網路被封鎖,人人活在被政府監管的陰影下。相較於此,台灣人則津津樂道於自己所擁有的「自由」──不只思想自由,所有的訊息往來也都是自由的,不會有任何的限制與管控。

「楚門的世界」真實版

但是這個「自由寶島」,看來只是台灣人天真的一廂情願罷了,我們所擁有的自由,充其量只是一種「牆內」的自由。美國在全世界以非法手段監聽、竊取個人訊息與資料的消息早非新鮮事,直到史諾登掀開了美國政府「稜鏡」(PRISM)計劃後,世人才逐漸明白原來「楚門的世界」在真實世界上演已久。

外媒報導,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和聯邦調查局(FBI)與大型網路伺服器公司合作,包括MicrosoftYahooGoogleFacebookPalTalk、美國線上(AOL)、SkypeYouTubeApple等公司,得以直接獲得使用者的對話、照片、電子郵件、文件、連線紀錄與個人資料。同時,由於2007年通過的《保護美國法》(Protect America Act),與美國政府合作進行情蒐計劃的私人企業都可獲得免遭起訴的權利。
英國《衛報》與德國《明鏡周刊》等報導,全球多達35位國際政要的電話遭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聽。NSA外流文件顯示,德國總理梅克爾早從2002年起就遭美國監聽,時間長達11年,美國總統與相關情治機關首長均悉此事。此跨國監聽風波,在德國等歐洲西方世界造成極大震撼。

NSA的文件指出,美國在全球約80個地點設有「特殊情報蒐集部」(Special Collection Service),其中歐洲有19個,包括巴黎、馬德里、羅馬、布拉格、日內瓦與法蘭克福等地;亞洲則有印尼、泰國、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北京、上海、成都、香港、台北等地,但美國在東亞的兩個堅強盟友日本與韓國卻不在名單內。美國在海外的監聽情蒐機制,多半設立於美國在當地的使館或代表處。美國在世界各地駐外使館的頂樓通常可見一「白盒子」,這些裝置看似建築的一部分,實際上內部隱藏了用於複雜電子監控的技術,上面覆蓋一種「甚至能被微弱無線電信號穿透的」材料,其中之一的功能就是大量接收手機通訊內容。

國家尊嚴只是空言虛語

相關消息傳到台灣後,1028日,國安局長蔡得勝在立法院備詢,立委關切馬英九總統是否也遭美國監聽,蔡得勝為美國背書答道:「台灣是美國的友好國家,不會是美國監聽的第一目標,且只要馬總統使用國安局提供的保密手機,保證馬總統遭監聽的機率很低」。蔡得勝遂將責任推到中共身上說:「中共仍是監聽台灣最大威脅,我相信中共廣泛監聽台灣,馬總統和我們都是中共監聽的首要對象,但我們都使用保密手機」。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提案要求國安局研擬禁止4G電信業者採購大陸廠商(華為)的網路設備,蔡同意配合。

國安局負責我國國家安全的戰略情報等業務,卻站在美國立場,急忙替美國塗脂抹粉:「相信馬總統不會被美國監聽」。美國做為當今世上單極超霸國家,其他國家受到欺侮只能委屈自己,不滿往肚裡吞。中華民國國安局站在美國立場,替美國澄清監聽;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只能淡淡地說:「監聽的指控十分嚴重,有必要加以調查」,並向美國交心:「美德結盟仍是我們的自由與安全的保證」。簡言之,在美國面前,諸如「國家尊嚴」之類的莊嚴宣示,不過只是空言虛語罷了。

被美國監聽「與有榮焉」

相較於國安局對美國監聽的淡定,台灣社會卻傳出某些暗自竊喜聲音。1031日民視政論節目「挑戰新聞」,主持人評論此事:「凡事通通都要向他們(美國)報告、還要向他們繳保護費的中華民國台灣也被監聽,像話嗎?」「很奇怪的就是你聽其他國家,你聽敵對的國家,好像還比較合理一點,為什麼我們這種已經什麼大小事通通都要跟他們(美國)報告的地方也要竊聽?」相較於主持人認為監聽是被盟邦美國背叛而感到的惱怒,節目來賓王瑞德驕傲指稱:「媒體公佈歐巴馬政府設立的90個監聽站,台北也在其中,我們感到與有榮焉。為什麼?原來我們在『邪惡』的美國人心目中,還有一點點地位,沒有重量地位的話,人家連聽都不聽。」「就是因為你有一點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地位,他認為你有地位,才會竊聽。這次台北露臉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不要把這個事情看得太嚴重了。」

同樣為被美國監聽而感到無比光榮與驕傲的有《蘋果日報》。111日該報社論《還好有老美監聽馬當局》:「說真的,有美國監聽我們的總統和政府,讓我們放心多了。」並稱:「原因很簡單。馬當局在兩岸政策上完全不透明;尤其國共兩黨暗通款曲,祕密會談,黑箱作業,台灣人民根本無法得知他們談了什麼,談到什麼程度,擔憂哪天被賣了還替國民黨數鈔票。這時有老美監聽馬,等於老美替我們監督馬,不至於被賣掉都不知道,民眾可以放下心底的大石頭。」「老美對兩岸關係很敏感,也怕莫名其妙被台灣突然出賣。若兩岸忽然達成政治協定,台灣承認一中原則,不但打亂美國在亞洲的大戰略部署,威脅日本的安全,也擔憂台灣把美國的武器參數和東亞防衛機密全給了中國,以諂媚北京主子。所以美國要事先預防這種可能,必須監聽馬的動向。馬若有貳心,美國可以事先做出預防外交和預防性軍事行動。所以,美國監聽馬,有利於被黑布矇住雙眼的台灣人民。」文章結尾:「我們寧願老美監督馬,而不選馬政府對我們透明。」「人們對老美的監聽雖不高興,但寧願它繼續存在。」

看了民視節目與《蘋果日報》的社論,讓人不禁想起日據時代有一批台灣人,忘卻自己的民族立場,將日本殖民統治者視為再生父母,為其效犬馬之勞。這種人被多數台灣人所不齒,斥之為「三腳仔」。「三腳仔」是個具有台灣特色的蔑稱之詞,換個方式理解,其實就是「漢奸」。

2008年之後,兩岸走上難得的和解之路,終於盼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曙光。兩岸的和解與和平,沖散了過去遍布台海上空令人緊張又厭惡的戰火煙硝味,符合兩岸人民的最大利益。但這屬於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卻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因此,美國力量勢必加大力道,深入台灣街頭巷尾,與兩岸中國人的力量一搏上下。由此來看,美國監聽台灣政府官員是必然之事,因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讓美國在亞洲嚴密的反共反華戰略布局出現了令其坐立難安的缺口。

台灣的主體性還是美國的主體性

韓戰以降,長期以來,美國以反共軍事同盟之名挾持台灣,從兩蔣到馬英九,無能無力甚至無心抵抗美國對島內無所不在的影響,上至政治軍事經濟,下至文化思想教育。60多年來,美國在台培植出一批批親美反華的知識菁英,親美(日)、反共、反中,並透過這些在朝在野「菁英」,鋪天蓋地,潤物無聲,為台灣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洗腦。這批親美的知識菁英,正是將「台灣人主體性」喊得震天價響的旗手,但他們口口聲聲的「主體性」,卻是美日庇蔭下的「主體性」,極端者有恨不得併入為美國一州的「五一俱樂部」,庇蔭都免了,直接回歸美國「主體性」。

台灣社會上下集體的反中、拒中政治總動員,隱蔽了兩岸之間的歷史脈絡,也讓屬於台灣人民的真正主體,在美國等西方霸權面前蕩然無存。兩岸之間的軍事緊張已大大降低,但台灣仍花著大把的納稅錢,向美國買來一批批既過時又無用的武器,就算我們擁有其他國家所沒有的阿帕契直升機又如何,別忘了美國的附加條款:「不可以用美製裝備去打美國的盟國」,動用武器的最終決定權仍掌握在美國手中,台灣形同美國殖民地。由此可知,台灣人所自豪的「自由」,外在仍有著無形的束縛,而為我們打造這副枷鎖的,不是中國大陸,也不是其他人,正是許多人所熱愛的美國。當我們自以為「暢遊」網路世界之時,收發e-mail、在Facebook分享動態、撰寫部落格、使用網路電話與視訊、在網站登錄個人資料……,別忘了,「老大哥在看著你」(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為了反中、拒中而振臂歡迎美國的插手與干預,因美國監聽而私心竊喜、甚至與有榮焉,這種作法和心態,和當年開台北城門引日軍進城的那位「有力者」有什麼兩樣?和現在大陸上搶著要為美軍提燈引路的「帶路黨」又有什麼兩樣?原來,這就是他們口中所謂的台灣人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