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選舉結束,兩岸和平發展之路不能停止

1月14日馬英九成功連任,對我而言,並無喜悅之情,只能說是鬆了一口氣。

2012年年初的這一戰,我們不必要再自吹自擂台灣的民主既成熟又理性,其實台灣的選舉已經是走樣的民主,因為這場選舉的主軸早已轉變為「不要誰當選」或「害怕誰當選」,這種代議式民主「代表者」與「被代表者」脫節的問題,將是未來不能不面對的困境。

選舉結束,應該收起對馬英九無條件的支持,面對這個政府積弊已久的矛盾、荒謬、歧視性政策,更要大力的批判。

走向健康開放的兩岸交流之路

競選期間,馬英九數次激動地表示要「以生命來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但他在其中一次的電視辯論會上卻說「台灣也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無法判斷這是馬英九心中的想法,或僅僅只是口誤。但是這種以中華民國之名、行反中反陸之實的作法,卻是相當危險的,一方面是違背《憲法》、走向「獨台」,另一方面則是與民進黨正在倡導的「公民民族主義」愈來愈接近。

事實上,馬政府執政的過去四年,雖然與大陸維持經貿與民間的熱絡往來,但這僅顯示馬政府務實與現實的態度,在意識形態與認同方面,卻仍然延續了「反共」、「大陸落後(獨裁極權)、台灣先進(民主模範生)」等壁壘分明的冷戰思維。

冷戰思維的延續,將會對兩岸熱絡交流的未來發展,埋下潛在的衝突因子。2011年首批大陸本科生進入台灣的大學就讀,但政府規定他們不能打工、不能領取獎助學金、不能參加健保,但這些對陸生的限制,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生卻無條件開放。這批陸生將在台灣求學四年,卻因為政府的設限,造成他們生活處處的掣肘。再如政府雖然開放陸客自由行,卻設下不合理的財產與階級限制,但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遊客並無相關規定。對大陸同胞的歧視性待遇,正是馬政府冷戰思維的反映。

馬總統自1月14日勝選以來,屢次強調民主是台灣的「隱性安全網」,諷刺大陸的政治制度是「砍人頭」(對比於台灣的「數人頭」),甚至希望大陸的年輕一代,能夠將台灣的西式民主引進大陸,在大陸的土地上開花結果。李扁二十年的執政,以及美日等反華勢力,在台灣海峽所築起的「民主心牆」,馬英九非但沒有把它推翻,反而愈砌愈高,令人感到無比的遺憾。以投票選舉與否來區別先進與落後,不僅是反華分離主義長期的伎倆,更助長了台灣走向「獨台」(甚至是「台獨」)的民心所趨。馬政府若不能認清此情況,把「中華民國」與「民主選舉」做為「反共」與「反中」的工具,空有民間經貿往來,或空有只重「各表」卻不重「一中」的「九二共識」又如何,只會將兩岸的民心愈推愈遠罷了。

問題是籃子只有一個

吳內閣總辭之後,據媒體報導,將由陳冲領銜總成「財經內閣」,而馬總統在1月14日晚間的國際記者會上,更宣布要於十年內加入TPP。過去四年,民進黨以「雞蛋要放在不同的籃子」為藉口,愚弄台灣民眾,遂行其「反中」的分離路線。在美國經濟衰退與歐債風暴的雙重夾擊下,馬政府應該要認識到台灣經濟的籃子其實只剩一個,就是中國大陸。

馬英九的成功連任,主要因素是多數選民肯定他的兩岸經貿政策。馬政府未來必須堅持正確的路線,不能因民進黨扣上的「親中」大帽,就要搖擺回對美日的經濟扈從,而忘記我們的籃子在哪裡。同樣的,馬政府不能為了取得赴美免簽,就以開放美牛進口做為交換條件,犧牲了台灣民眾的健康與權益。

總而言之,籠罩在冷戰思維之下的台灣,至今仍是以「親美」為最高信念。未來的四年,不只是經濟「籃子」之爭,更是美國勢力與中國勢力在台灣的競逐,馬英九唯有選擇正確的一邊,才能真正大刀闊斧讓台灣脫胎換骨。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展覽訊息】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


吳耀忠(1937-1987)生於台北三峽,師承寫實主義大家李梅樹,是台灣戰後現實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為了替畫家寫下生命故事,為了追溯台灣戰後現實主義文藝的流變,為了理解台灣左翼精神的發展,我們找出一百三十餘件散藏各處的吳耀忠作品,在眾多朋友的成全及協力下,有了這一系列展覽及座談……


2012年系列展覽及座談:

紫藤廬:2/4~2/26(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1號)
開幕茶會:24日(六)13:30-15:00
座談:24日(六)15:00-18:00
座談主題:從1970年代走來——文藝做為一種社會實踐的軌跡
與談人:徐璐、陳素香、楊渡、鍾喬
主持人:陳瑞樺
導覽:211日、18日、25日,14:00-17:00
導覽人:吳佳謀(2/11,2/25)、吳冠德(2/18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第一展覽室:3/30~4/15 (宜蘭市復興路二段101號)
開幕茶會:3月31日(六)10:00-12:00
座談:3月31日(六)14:00-17:00
座談主題: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與文學的對話
座談地點:宜蘭文學館:宜蘭市舊城南路縣政二巷

清華大學藝術中心(畫展):4/23~5/17(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清華大學圖書館人社分館(文獻展):4/23~5/17
演講:4月20日(五)10:00-12:00
演講主題: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
開幕茶會:4月23日(一)10:00-12:00(藝術中心)
座談:5月7日(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座談主題:台灣戰後現實主義文化運動的流變

白屋:6/2~6/24(高雄市橋頭區興糖路4巷1號)
開幕茶會:6月2日(六)14:00-15:00
座談:6月2日(六)15:00-18:00
座談主題:以文藝進行社會實踐——路徑、作用與限制

主辦:紫藤文化協會、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清華大學藝術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白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贊助:友椿藝術、吳佳謀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友善從相互尊重做起

有學者將2011年稱為「陸生元年」,因為2011年開始有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四年制大學,目前人數約有近千名(不含交換生),以北部為例,淡江大學有78位,輔仁大學有54位。這一批來台就讀本科的大陸學生,不僅人數多,年紀又輕,幾乎都是九○後,而且散布在台灣全島各個區域。有別於過去只能停留半年的交換生,他們將長時間(至少四年)、深入、廣泛地接觸與認識台灣的方方面面。

兩岸的民間交流,不只表現在來台陸生人數的增長,同時也表現在大陸來台觀光客的人數。光以2011年為例,大陸觀光客就高達178萬4,185人次,較前年增長了9.41%。兩岸分治60餘年的時間,近年來台灣社會與大陸民眾密切且頻繁的接觸,可謂一大盛事。不只是在觀光產業,而是台灣各個領域、產業、區域、階層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大陸民眾。

因此,已經習慣來自歐、美、日、港澳等地觀光客的台灣民眾,應該要開始調整心態,面對台灣社會新的轉變。

摒棄歧視,學習相互尊重

中國傳統的待客之道就是「賓至如歸」,希望客人來到這裡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裡。台灣面對來自歐美日等地區的旅客早就習以為常,甚至開大門招徠這些地區的學生,大學還「貼心」地廣設英語授課課程,希望博得他們的尊重與好感。但是在面對大陸民眾的時候,內心總是卡著疙瘩,不知是自傲還是恐懼,總之那扇心扉就是難以完全敞開。

過去「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財大氣粗的台灣旅客幾乎被其他「先進國家」列為拒絕往來戶;過去台灣旅客或商人在大陸撒錢不手軟,也給台灣人換來「呆胞」的謔稱。對現在的台灣人來說,很難接受別人稱我們為「呆胞」,甚至「台巴子」一詞在台灣還引起軒然大波,一個負面的稱呼,讓台灣人同仇敵愾、一致對外(中)。

為什麼台灣人不喜歡被人叫「呆胞」或是「台巴子」?無不就是希望別人尊重我們,不要輕視我們。問題是,當我們要求別人尊重之時,為何沒有想過也要尊重別人呢?

在台灣,「大陸妹」不只是甜萵苣家喻戶曉的「代稱」,同時也是具有地域歧視色彩的蔑稱,通常還帶有性服務工作者等情色含意。許多民眾不只在小吃店會點一份「大陸妹」,也稱大陸配偶為「大陸妹」。除此之外,隨著大陸來台人數的增加,台灣街坊耳語將大陸人稱為「阿六(陸)仔」,甚至還有更為卑劣的數字密碼「426」的蔑稱,類似的用語可說是愈來愈盛行。

儘管有人是「說者無意」,但「聽者有意」,更何況有些人根本是「故意」。台灣人總是自豪於台灣的「文明」程度,希望別人接受我們、正視我們、尊重我們,但是在此之前,更應該先學會尊重別人,不要再使用類似歧視、輕視、偏見式的語言。

調整心態,迎接友善元年

香港從1998年開始招收陸生,至今已經14個年頭。遺憾的是,去年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還以「民主牆」的方式,貼出攻擊陸生的海報,浸大學生們表達「我討厭來自大陸的你們」、「我們不要浸大內地化」,訴諸的就是「文明vs.落後」的封閉式截然二分。其實,「文明vs.落後」的刻板印象並非絕對的,它只是熟悉環境與陌生環境有所落差導致的表象,因此由這種表象而出現的傲慢或自卑心態大可不必。

我們到其他地區旅遊、工作或是求學,總是在文化震撼之餘,也希望在當地找到些許「家的感覺」。同樣的,大陸同學來到台灣,不再是短期半年的走馬看花,他們不只是需要熱情,更需要的是尊重、理解與溫暖,如同他們也在尊重與理解我們。台灣同學希望大陸同學使用「臉書」,台灣同學也可以試著使用「人人」與「QQ」;大陸同學可以在「YouTube」找到新鮮資訊,台灣同學同樣也可以在「PPS」或「優酷網」找到娛樂滿足。

總而言之,在這個兩岸快速交流的時期,大陸民眾睜大眼睛想要認識台灣,台灣也應該調整心態,放下歧視、偏見與「感冒」,不只待之以熱情,更要學習相互尊重與理解,打造真正友善、溫暖的交流環境。

我們迎接了西元2012年以及中國壬辰龍年的新年,在此開春之際,衷心地祝願這一年是「友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