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選舉結束,兩岸和平發展之路不能停止

1月14日馬英九成功連任,對我而言,並無喜悅之情,只能說是鬆了一口氣。

2012年年初的這一戰,我們不必要再自吹自擂台灣的民主既成熟又理性,其實台灣的選舉已經是走樣的民主,因為這場選舉的主軸早已轉變為「不要誰當選」或「害怕誰當選」,這種代議式民主「代表者」與「被代表者」脫節的問題,將是未來不能不面對的困境。

選舉結束,應該收起對馬英九無條件的支持,面對這個政府積弊已久的矛盾、荒謬、歧視性政策,更要大力的批判。

走向健康開放的兩岸交流之路

競選期間,馬英九數次激動地表示要「以生命來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但他在其中一次的電視辯論會上卻說「台灣也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無法判斷這是馬英九心中的想法,或僅僅只是口誤。但是這種以中華民國之名、行反中反陸之實的作法,卻是相當危險的,一方面是違背《憲法》、走向「獨台」,另一方面則是與民進黨正在倡導的「公民民族主義」愈來愈接近。

事實上,馬政府執政的過去四年,雖然與大陸維持經貿與民間的熱絡往來,但這僅顯示馬政府務實與現實的態度,在意識形態與認同方面,卻仍然延續了「反共」、「大陸落後(獨裁極權)、台灣先進(民主模範生)」等壁壘分明的冷戰思維。

冷戰思維的延續,將會對兩岸熱絡交流的未來發展,埋下潛在的衝突因子。2011年首批大陸本科生進入台灣的大學就讀,但政府規定他們不能打工、不能領取獎助學金、不能參加健保,但這些對陸生的限制,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生卻無條件開放。這批陸生將在台灣求學四年,卻因為政府的設限,造成他們生活處處的掣肘。再如政府雖然開放陸客自由行,卻設下不合理的財產與階級限制,但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遊客並無相關規定。對大陸同胞的歧視性待遇,正是馬政府冷戰思維的反映。

馬總統自1月14日勝選以來,屢次強調民主是台灣的「隱性安全網」,諷刺大陸的政治制度是「砍人頭」(對比於台灣的「數人頭」),甚至希望大陸的年輕一代,能夠將台灣的西式民主引進大陸,在大陸的土地上開花結果。李扁二十年的執政,以及美日等反華勢力,在台灣海峽所築起的「民主心牆」,馬英九非但沒有把它推翻,反而愈砌愈高,令人感到無比的遺憾。以投票選舉與否來區別先進與落後,不僅是反華分離主義長期的伎倆,更助長了台灣走向「獨台」(甚至是「台獨」)的民心所趨。馬政府若不能認清此情況,把「中華民國」與「民主選舉」做為「反共」與「反中」的工具,空有民間經貿往來,或空有只重「各表」卻不重「一中」的「九二共識」又如何,只會將兩岸的民心愈推愈遠罷了。

問題是籃子只有一個

吳內閣總辭之後,據媒體報導,將由陳冲領銜總成「財經內閣」,而馬總統在1月14日晚間的國際記者會上,更宣布要於十年內加入TPP。過去四年,民進黨以「雞蛋要放在不同的籃子」為藉口,愚弄台灣民眾,遂行其「反中」的分離路線。在美國經濟衰退與歐債風暴的雙重夾擊下,馬政府應該要認識到台灣經濟的籃子其實只剩一個,就是中國大陸。

馬英九的成功連任,主要因素是多數選民肯定他的兩岸經貿政策。馬政府未來必須堅持正確的路線,不能因民進黨扣上的「親中」大帽,就要搖擺回對美日的經濟扈從,而忘記我們的籃子在哪裡。同樣的,馬政府不能為了取得赴美免簽,就以開放美牛進口做為交換條件,犧牲了台灣民眾的健康與權益。

總而言之,籠罩在冷戰思維之下的台灣,至今仍是以「親美」為最高信念。未來的四年,不只是經濟「籃子」之爭,更是美國勢力與中國勢力在台灣的競逐,馬英九唯有選擇正確的一邊,才能真正大刀闊斧讓台灣脫胎換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