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讓十三億中國人能讀到他的作品」

在戴夫人林彩美女士的奔波下,歷時兩年,分為7大類、8大卷,共27冊、11,340頁,近700萬字的《戴國煇全集》(以下簡稱《全集》)終於出版了。《全集》是華文出版史上,第一次將戴國煇所有日文著作中譯的套書。

今 年4月14日是被前監察院長王作榮稱為「一個愛國者與愛鄉者,一個具有完美學術良知的歷史學者」的戴國煇教授80歲冥誕,戴夫人與文訊雜誌社、國家圖書館 特別選在這一天,於國家圖書館文教區展覽室隆重舉行《全集》新書發表會暨戴國煇珍藏文物展開幕式。現場貴賓云集,包括戴國煇的摯友舊識,以及在日本的同事 與學生均共襄盛舉。

林彩美女士在致辭時特別感謝了曾經幫助《全集》出版的各界賢達,她回顧了戴教授在日本從事台灣史研究的 心路歷程,以及將其日文著作中譯,並出版《全集》的重要性:「戴國煇滯日41年,以出生於台灣的客家系中國人自我定位。以日文寫文章、演講、對談、上課, 不時提醒日本人,戰敗不能僅以簡單的『一億總懺悔』袚袪的方式,就把明治至昭和侵占台灣做為出發點,一路侵略中國、朝鮮、東南亞的行徑付之流水。戴國煇不 斷以可恕不可忘,以殖民地出身的中國人的胸懷告誡日本人,應該把舊帳算清,然後一起來為睦鄰、東亞永恆的和平,人類的幸福努力。所以受有心的日本人感謝為 日本可貴的諍言者,但為日本右翼所不歡迎的人物,他也批評台獨理論的牽強與貧乏,台灣民族論的荒唐。所以成為台獨派的眼中釘。在東大組織讀書會,東大中國 同學會。在台灣研究二二八,研究台灣史被視為禁忌年代,他就領頭做研究,因而被吊銷護照十餘年。批評文化大革命,也質疑被CIA策動的『民主人士』的自主 性與天真,有人說他是三方不討好,其實何止三方。」「2001年他突然過世,未留遺言。我發現他留下大量未結集的文章,未刊稿與未完稿,我不忍令之散逸, 他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文章以日文書寫,我知道他多麼希望讓13億中國人也可以讀到。在他生前未受到公平對待的論述與史觀,我希望能以中文全集的形式,全盤攤 在世人的面前,接受公平。」最後,戴夫人欣慰地表示:「戴國煇九泉之下有知,應該可以安心了,何況又有這麼多熱心人士為他舉辦如此風光的紀念會,慶祝他的 八十冥誕,他應笑逐顏開,由衷感謝各位。」

馬英九總統特地出席了發表會,在簡要參觀過戴國煇珍藏文物展之後致辭:「戴教授是位具有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當年人雖在日本,卻不附和日本殖民主義者的觀 點,同情台獨論者的本土情懷,卻不贊同其台灣民族論與獨立建國的主張;然因對早期國民政府的戒嚴統治多所批判,以致被列為黑名單長達11年之久,無法返回 故鄉。」總統並將戴教授與蔣渭水並提,肯定戴國煇「兼具台灣精神與民族正氣的人格典範外,也能激勵更多史學家在這個領域深耕、向前邁進。」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也以戴國煇親人的身分出席,他的夫人戴美玉是戴國煇的堂妹。吳伯雄指出,當初是他勸戴國煇回台灣擔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不過李登輝認為沒有人比他更懂日本,在理念不合之下,兩人最終分道揚鑣。

做 為戴教授的摯友,亦為《全集》編輯委員之一的王曉波教授則表示,1996年李登輝找戴教授返台,是因為李知道老戴是民族主義者、愛國主義者、去過幾次大 陸,知道大陸對老戴印象不壞,因此想透過老戴處理兩岸問題、進行兩岸和解。老戴也希望能促成兩岸中國人的和解與團結,才答應返台。此外,老戴也希望引進日 本進步的學者與政治家到台灣來,建立友誼的關係,可惜老戴晚年非常不如意。

最後,由旅居日本的戴教授長子戴興宇代表三名子女致謝辭,提及其對十年來,孜孜不息,努力編校《全集》的母親所下點滴功夫的勞苦與不忍,並希望母親能代替父親好好地活下去。

除 了上述幾位貴賓之外,在戴夫人的邀請下,包括曾任丘念台祕書的林憲老先生、與戴教授同為「知日卻不媚日」的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許介鱗、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 集人吳榮元與紀欣、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前總會長吳澍培夫婦、淡江中文系教授呂正惠、夏潮聯合會會長陳福裕、統盟文宣部長戚嘉林、政論家耿榮水、詩人 施善繼,以及戴教授舊識曾健民醫師等人均特地出席盛會。

同日並為戴國煇珍藏文物展揭開序幕,展示戴教授珍藏的大量自日據時 代至1970年代的罕見典籍、珍稀雜誌,以及其生前的手稿與文物,其中包括首次曝光的戴教授碩士論文手稿。主辦單位另於4月15-16日舉行「戴國煇國際 學術研討會」,來自兩岸與日本的學者,以台灣史、戴教授的行誼與藏書為主題進行學術討論。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王詩琅:〈狂妄的日本殖民地肯定論〉

博主按:
王詩琅(1908-1984),台灣台北艋舺人。日據時期參加抗日運動,20-30歲之間,數度被捕入獄。台灣光復後,王詩琅是第一個有系統劃分台灣文學史期的文學史家;第一個有系統整理台灣文獻的文獻學家;比楊逵、吳濁流、鍾理和更早,且與賴和同時期的台灣文學創作家,亦為童話作家。據蕭道應醫師的說法,王詩琅曾經參加蔡孝乾的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是中共在台灣地下黨員。
近日馬英九參加八田與一園區開幕,指出他對日本在台統治是「就事論事,恩怨分明」。但該園區由馬政府投入1億2000萬元經費興建,非但無法打破「狂妄的日本殖民地肯論」,反倒是助長了這個論調。痛心之餘,想起王詩琅先生這篇舊作,重新謄打與諸位分享。當然,我更希望稱自己是「日本最好的朋友」的「友日派」馬英九先生,能看到這篇王詩琅的呼籲:「當不會茍同日本人這種『殖民地肯定論』的鬼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舉世滔滔民主自由的聲浪中,仍有反乎時勢,具有封建性格的逆流在橫行著。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其中特別是鄰國日本,有兩股怪誕不經的主張。一股是: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另一股便是日本殖民地肯定論。這兩股戰後新興的歪論,在某種勢力及「經濟大國」「國力伸張」的空氣鼓勵下,似有逐漸囂張的傾向。他們的理論根據很簡單,仍如過去軍閥政府所宣傳的,說日本土地狹小,人口眾多,而為求其平衡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是合理的、應當的行為。其次,為了求生存,需要領土再分割,而佔有殖民地,只是一種手段,無可厚非。立在日本人的立場上,亦是萬分應該的!

關於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尤以昔為左翼作家,今為右翼論客的林房雄,主張最熱烈,堪稱之為第一號旗手。(見林房雄:新訂大東亞戰爭肯定論;『林房雄評論集第六卷』)筆者尚未閱讀其原著,對其原始文獻之內容,亦未作全面的處理。惟台灣大學許介鱗教授,先後出版的「日本政治論」(聯經版,民國六十六年)與「中國人的視座看近代日本」二書,曾對林房雄之論說提出了剴切的批判。讀者如有興趣,請購讀之。

至於日本之台灣殖民地肯定論,筆者曾自日本友人口中聽到:「日本因土地狹小,人口眾多,而需要佔領殖民地;況且日本的殖民統治,對於其殖民地的現代化亦有不可否認的貢獻。」當進一步分析他們的口氣,我們當不難發現他們曾經是過去吃過甜頭,未能忘懷過去所得利益之一群。因之仍主張殖民地統治,是日本所需要,被殖民的國家亦需要他們。這類囈語,本來不值得注意,但為避免淆亂視聽,筆者又不得不在此為文加以指責。

日本統治台灣,在經濟層面說,是「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由這種殖民地經濟的剝削,使日本得以累積資本而「現代化」,但卻也造成過去五十年台胞曾痛苦生活在其剝削下。現在翻身了,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行省。中國人絕不會茍同殖民統治肯定論此類狂妄的謬說。邱永漢先生曾在日本雜誌「中央公論」發表文章說,戰後儘管或許有部分的同胞仍歡迎日本人,但並不是歡迎他們的統治。不錯,邱某此文正說出了台灣同胞反對殖民地統治的實情。

戰後,日本從戰敗中復興,今日已成為經濟大國。然而一方面,隨著日本企業在亞洲的伸張,藉著「技術合作」、「經濟援助」之美名,在亞洲其他國家進行「廉價勞工」、「輸出公害」、「破壞環境」。且隱然在亞洲有優越感存在,構成了新式帝國主義。而與先前舊式帝國主義有一脈相承之處。而倡導其所謂殖民地肯定論,這種歪論,乃罔顧被殖民的國家所遭受的痛苦,且嚴重地傷害被殖民地國民的感情!因此,為了今後亞洲各國的和平共存,與日人免重蹈過去侵略失敗的覆轍,所謂殖民地肯定論的論調,不但不值得「識者」一笑,且亦必為今日台胞所一致唾棄!況且,台灣三十多年來,在政府的經營下,已逐漸茁壯、繁榮,老百姓智識高,且政府亦有警覺,當不會茍同日本人這種「殖民地肯定論」的鬼話。

(《經濟世界》,1981年12月19日)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保衛釣魚台.釣魚台問題應寫入教科書

自3.11日本大地震、海嘯與核災三合一大災難發生以後,台灣民眾立即展現對日本的無比愛心。截至4月1日為止,台灣政府與民間對日本捐款高達 100億日圓,超越美國捐款99億日圓,高居世界第一。大陸的中國紅十字會則向日本紅十字會提供2,600萬人民幣的人道援助,大陸政府除捐輸物資外,甚 至自行雇車隊運輸物資至日本災區。同為日本鄰邦的韓國,截至3月27日,已募集對日捐款213.4億韓元,這是韓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海外災害援助捐款。兩 岸與韓國對日的援助工作,至今尚未停歇。

就在舉世關注日本災情,而台灣、大陸與韓國同時對日伸出援手之時,日本文部科學省 在3月30日公佈明年春季使用的初中教科書審定結果,包括地圖上的標記在內,7冊教科書都把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列為日本領土;也將韓國主張擁有主權的 獨島(日稱竹島)列為日本領土,檢定合格的4冊地理教科書全都將獨島作為日本領土。日本現行的8冊公民教科書中有3冊提到釣魚台和獨島,6冊地理教科書中 有2冊記載獨島,而在此次修訂的新版教科書中,則是大量增加這兩地篇幅。據了解,韓國為此事傳喚日本駐韓大使武藤正敏,表達強烈抗議;台灣外交部亦發表抗 議聲明,只是未見於媒體報導。

今年是海內外中國人發起保衛釣魚台運動40周年,由世新大學、新竹清大圖書館主辦、中華保釣 協會協辦的紀念活動於4月9-10日在台北隆重舉行。會中通過《2011保釣宣言》,主張:(一)設立釣魚台公園;(二)釣魚台列入教材;(三)保障漁民 捕魚權;(四)捍衛我們的領土。老中青三代保釣人士,為了實現第一點目標,於4月10日傍晚聚集於台北林森公園岳飛銅像「還我河山」下,鄭重呼籲台北市政 府將之命名為釣魚台公園。公園命名與更名,涉及與當地居民協調與溝通,並且沒有地緣關係,難度較高。若真要設立公園,應設在直接使用釣魚台漁場的宜蘭縣, 或是籲請政府逕指定釣魚台列嶼為國家公園,更有宣示主權之效。

事實上,今日青年學子對保釣運動缺乏參與熱情,主要問題還是 在於不了解釣魚台主權問題與爭議。「認識台灣」世代與「九年一貫」世代,有人認為釣魚台是日本的,甚至有人主張先否定中國大陸對釣魚台主權宣稱,再來與日 本爭奪主權。有鑑於此,《2011保釣宣言》的第二點主張,應當是燃眉之急。按美國政府的說法,美國僅移交釣魚台的行政權給日本,並未移交主權,但日本仍 然不斷增加教科書中釣魚台的篇幅。而實際擁有主權的台灣,更應在教科書之中加入關於釣魚台的說明,除了向下一代傳達釣魚台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之外, 更透過此舉向日本政府展現我們捍衛領土主權的強烈意志。

無論從「地理說」、「地質說」、「發現說」、「使用說」等角度來 看,釣魚台在國際法上的領土主權屬於我國是毋庸置疑的。而在1941年台灣與琉球同為日本佔領,兩地為釣魚台發生歸屬權之爭,東京法院在1944年將釣魚 台判決為台北州所有,更加證明釣魚台主權屬台灣。當前中學社會科分為歷史、地理與公民三科,歷史科應增列中國人發現與使用釣魚台之史料,並記載釣魚台主權 爭議之歷史因素,表明釣魚台與台灣應在1945年同時「光復」;地理科應說明釣魚台與台灣島處於同一大陸棚上,按國際法釣魚台當屬我國所有;公民科則應強 調日本長期霸佔釣魚台,嚴重影響漁民生計,學生與民眾都應認識此問題,且一致團結對外。

歷史教育學者早已指出,教科書對認 同與記憶的重要性。扁政府在教科書大動「去中國化」土木時,社會科審定委員會召集人也表示教科書是國家意志的展現。為達捍衛領土主權之效,必須是民眾對釣 魚台主權均有一致且正確的認知。因此,吾輩願意在此呼籲當年的保釣熱血青年馬英九,正視釣魚台主權爭議的內外問題,將釣魚台主權證明寫入中小學教科書之 中!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理想還在召喚:保釣運動四十周年大會紀實

文 / 林孝信(世新大學客座教授)、張鈞凱(台大研究生)

1960年代末,美、日聯手演出釣魚台主權爭議,在沉靜已久的學生社群之中掀起波濤。1970年 11月《中華雜誌》刊出王曉波與王順的文章《保衛釣魚台!》劈頭引用五四運動的宣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 以低頭。」文章一出,激起學生愛國保土熱情,震波漂洋過海到美國,以台灣為主體的中國留學生決定採取行動捍衛釣魚台領土,透過《科學月刊》的聯絡網,美國 各地留學生在自己的學校紛紛成立「保衛釣魚台委員會」,一場發展數年、影響深遠的海外保釣運動就此點燃。

海外中國學生迅速發起幾場大型的示威遊行,尤以1971年在華府的「四.一○大遊行」達到最高潮。學生們自發地組成討論會、發行刊物,但 政府始終強硬不起來,學生們遂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兩岸的分裂,也透過對中國歷史與現況的重新瞭解,在台灣被列為禁忌的「紅色祖國」赫然重現學生眼前。斷絕 數十年的歷史,經由學生求知若渴的學習討論,終於重新接軌。

今年是保釣運動4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場運動,以及「四.一○大遊行」,由林孝信教授擔任召集人、世新大學主辦、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與中 華保釣協會協辦的「理想還在召喚--保衛釣魚台運動40周年大會」於4月9-10日在台北世新大學盛大舉行。會中通過《2011保釣宣言》,並於4月10 日傍晚至台北林森公園,呼籲政府設立「釣魚台公園」。

一、理念與緣起

保釣運動的影響相當廣泛,除引起海內外中國人注意到日本侵佔我國釣魚台領土主權的野心,以及使人們重新認識日本與美國霸權的本質之外,更重要的,這場運動 喚起學生被冰封的熱情,使學生走出象牙塔,「愛國必先愛民」,參與者開始自我反省、批判,關心社會、服務社會、改造社會,可說是日後台灣蓬勃社會運動的火 種。

保釣運動的一個重要精神是社會實踐、改造社會,只是這個精神與重要性一直未被重視。為避免紀念保釣運動淪為懷舊或自我吹噓,40周年的紀 念大會,特別希望探討保釣運動社會改造的理想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將保釣運動的精神與其後至今的社會改造運動結合起來,希望激起民眾關懷社會的熱情,堅定老 保釣們追求理想的意志,號召年輕人的共同參與,齊為打造台灣社會未來遠景而努力。

林孝信教授做為此次活動的召集人,提出活動必須要紀念保釣運動的意義,重現一段重要而被忽略的歷史,宣揚保釣的理念與精神,回饋台灣社 會;也必須擴展保釣視野、深化保釣論述,以達到薪火相傳、繼續保釣。在這樣的理念之下,這次活動最初的基本構想是要邀請歷次的保釣人士、相關團體與漁民進 行「大會師」;總結保釣的理念與精神,提出對未來保釣的展望,以收「薪火相傳」之效;更重要的是,活動必須與回饋社會相互結合。在此基本構想提出之後,獲 得了世新大學的鼎力支持與協助,使後續的籌備與規劃得以進行。

為擴大活動的面向,由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與林孝信共同邀集代表不同社會團體與階層的籌備委員,於1月28日在世新大學召開第一次籌備會 議,會中,籌備委員分為資料、聯絡、文宣、動員、行政等小組,各設一名負責人。主要籌備委員包括:王智明(中研院歐美所助理研究員)、汪立峽(工運人 士)、胡卜凱(中華保釣協會常務理事)、夏鑄九(台大城鄉所教授)、郭耀中(台大城鄉所博士生)、郭譽孚(作家)、陳映朝(曾服務於人間出版社)、黃德北 (世新社發所教授)、黃錫麟(中華保釣協會祕書長)、楊祖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劉沅(中華保釣協會監事),劉沅並擔任大會總幹事。當然,還有 其他籌備委員的參與及協助,大會工作才能順利完成。

事實上,大會的主題亦歷經更改。召集人最初的構想是「理想.啟蒙.奉獻」,第一次籌備會議討論的結果改為「啟蒙與行動」。後來經若干次的會議討論,最後定案為「理想還在召喚」,足見籌備委員們對這次活動的謹慎與重視,也顯示出此次活動別於歷次的保釣紀念活動。

經數次籌備會議的討論,大家不想以嚴謹的學術研討會呈現,而是有深度的報告與討論,因此最後定出室內活動的重點:(一)歷次保釣人士大會 師,追求薪火相傳;(二)保釣與台灣社會對話,理想的相互呼喚;(三)保釣理念的介紹;(四)專題演講:保釣與台灣思潮;(五)兩個論壇,深度討論。此 外,也決定兩個室外活動,一個是由楊祖珺老師一手策劃的晚會,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另一個是與會人士共同前往林森公園要求改名為「釣魚台公園」。

二、大會活動紀實

保衛釣魚台40周年大會,於4月9-10日在世新大學大禮堂會議室舉行。包括40年來海外、兩岸四地的保釣人士,以及台灣各方面的學者、社會團體、社運人士、學生,約150餘人共襄盛舉。

第一天的活動主要是保釣人士大會師,並對歷次保釣運動進行總結,呈現保釣的理念與理想主義精神。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致詞後,大會放映了廈 門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林念生教授製作的紀錄片《保釣:海外的五四運動》,影片主要以去年在江西舉行的保釣會議參與者為訪談對象,重新呈現40年前海外釣運的 波瀾壯闊。接著由召集人林孝信教授報告此次活動的理念與緣起。在「1990年以前的保釣活動」,由王曉波教授、鄭鴻生先生報告當年台大保釣運動的狀況。王 曉波教授以陸放翁《示兒》一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指出釣魚台尚未復歸,運動仍未成功;而鄭鴻生先生 則認為台大釣運具有青年運動的理想與純真性格,參與者重新認識了中國的歷史與台灣社會,因此可歸諸於第三世界的覺醒場域。後由蘇紀蘭、劉虛心、陳治利、李 雅明、俞力工等人,報告了當時海外釣運的情形。「在1990年以後的保釣活動」,由陳憲中、黃錫麟、蕭文義、陳妙德、伍錫堯、李義強等人報告海外與兩岸四 地迄今未停歇的積極保釣活動。

下午,南方朔、熊建劬、錢永祥對談「保釣的歷史意義與社會意義」,錢永祥特別指出1970年代釣運的客觀歷史條件,首先是在高度不民主的 社會裡,向政府表達民間對政府與國家的不滿,此為愛國與民主的意義;其次,大陸的文革與西方的學運,都對釣運產生了重要影響,而釣運參與者也有自己的回 應;第三,台灣的釣運以僑生為領導者,因此整個運動的視野更須放大到華人世界之間的連帶。錢永祥認為,今天應該繼續對以上三個面向進行反思。

主持人汪立峽則針對論壇主題,將釣運的歷史意義總結為五點:(一)喚醒民族主義;(二)重新認識國共內戰與新中國的歷史;(三)認清美、日帝國主義的本質;(四)社會意識的覺醒;(五)點燃參與者對社會主義的興趣。

議程結束後是相當精彩的晚會,由籌劃人楊祖珺教授擔任主持人,大會邀請了黑手那卡西工人樂團,演唱「老鼓手」、「光州抗暴紀念歌」、「國 際歌」等歌曲,現場氣氛也隨之熱絡。接著由勞動黨副主席唐曙先生,以薩克斯風演奏「龍捲風的尾巴」等拉丁美洲革命歌曲。此外,大會特別商請林谷珍老師所帶 領的「琴園國樂團」,演奏包括「一條大河(我的祖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紅色民樂。而過去是「唱自己的歌」運動參與者、現在是世新大學資管系 副教授的吳統雄先生,在黃德北教授的邀請下,來到晚會現場,帶領大家合唱當年他的作品《偶然》。最後則是「Folk Songs大家唱」時間,老保釣俞力工、夏林清……等人,均上台高歌一曲。在悠美旋律的飄揚下,結束了第一天的活動。

為加強保釣運動者與台灣社會運動者的對話與相互認識,才能逐步克服台灣保釣運動的種種困難。此次保釣40周年紀念大會提供一個對話平台。

第二天大會的主軸,由台灣社會運動者報告各自參與社運的經過,以及台灣社運各個面向的內涵。這種對話,為保釣運動者與社會運動者的相互瞭 解與相互學習提供一個範例,有助當年充滿理想主義的保釣運動融入台灣社會運動的洪流,豐富台灣社會運動的內容,也將有助於保釣運動的再出發,有助於台灣掌 握保釣運動的主體性。

第二天的活動先請到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演講「空谷蛩音不絕如縷:釣運與台灣思潮」。廖教授認為,保釣運動引起1972年後的現代詩論戰 與鄉土文學論戰,這是由現代走向後現代去中心的過程,也是1980年代台灣意識興起,由左至右、由反美至親美的過程,他將1980年代視為對1970年代 的「弒父」表現。而1980年代中後期進入後左翼時代,忽略了資本流動造成的問題,也忽略了現代化才是第三世界的禍源。

最後,廖教授指出保釣運動與反法西斯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戰後台灣缺乏對殖民主義的批判,再加上冷戰架構下對美、日的需要,使得台灣民族主 義走向「以日制華」的方向,造成「現代化恩澤論」(修正主義史觀、反自虐史觀)大行其道,而「後殖民」卻也變質為「捧殖民」。廖教授總結釣運的武器是民族 主義,而其最大的價值是對基層社會的關懷,並建議在釣魚台議題上,應該連結日本的左翼與批判力量。

專題演講後進行第一場次「釣運與台灣社會改造」對談,主持人夏潮聯合會會長陳福裕先提到釣運兩個重要後續走向──社會運動與統一運動。馬 世芳先生報告民歌與保釣運動;藍博洲先生指出釣運繼承了1920年代以來台灣左翼理想;吳福成先生認為,保釣的精神插枝在《夏潮》,並在《夏潮》開花結 果;吳榮元先生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身份,語重心長表示兩岸問題未解決,則釣魚台的現實問題便無法解決,並指出保釣運動的大我--祖國認同;勞動黨榮 譽主席羅美文回顧海外保釣人士對勞動黨籌建的支持,以及勞資對立下工人的處境;陳信行教授比較台灣數次的學生運動;最後,原住民詩人莫那能指出在自己土地 上流浪的原住民,與釣運一樣,追求被壓迫者的解放。

由黃德北教授主持的「釣運與台灣社會改造」第二場次,黃錫麟先生報告環保運動;舒詩偉先生報告三農問題;余陽洲先生報告媒體改造;楊儒門 先生報告農民運動;李幸長先生報告無殼蝸牛運動;莊育麟先生報告樂生等相關青年運動。透過各個社會運動的參與及現況報告,總結出當前台灣社會改造的現狀與 問題,期待保釣運動的理想與精神,持續喚起民眾對社會改造的熱情。

午餐過後,由夏鑄九教授主持「釣運與台灣社會」論壇。與談人之一的作家蔡詩萍,認為釣運應以文藝的形式呈現,才能傳承下去。另一位與談人 鄭村棋先生,反問在場諸位保釣參與者,反抗之後的認同是什麼?又要如何實踐?第三位與談人楊偉中先生指出,1980年代以後的環保運動、勞工運動等等,仍 有強大的中國民族主義推動,但統治者刻意切斷此歷史,而年輕學者也用西方的後現代理論切斷其實踐。而第四位與談人《破報》總編輯黃孫權先生,則以年輕學運 世代的角度,詮釋了他對釣運的看法。

論壇結束,進入綜合討論時間。在林正杰與林孝信的主持下,會中通過《保釣四十宣言》:(一)讓保釣理想火炬延續,使運動年輕化;(二)釣 運應與社會現實、社會改造運動結合;(三)釣運應連結兩岸四地的華人社會,也要結合中、日、韓、美等國的民間力量;(四)釣運必須往前看,強調民間主體 性;(五)透過釣運,使人民對公共事務進行對話、討論。在現場與會者的要求下,《宣言》再加上(六)譴責日本將釣魚台列入教科書。同時,會中並通過籌組五 人小組,建立緊密的保釣人士聯絡網絡與管道。

此外,目前旅居美國的老保釣曾宗偉先生,也提出了另一個重要觀點,他認為釣運不必化妝來吸引青年,釣魚台本來就是我們的,一定要拿回來!

隨後,與會保釣人士共同驅車前往台北林森公園。由活動召集人代表將魚網掛上岳飛銅像,象徵還我釣魚台主權是世世代代的歷史任務。接著眾人 宣讀誓言:「還我釣魚台,設立釣魚台公園;還我釣魚台,釣魚台列入教材;還我釣魚台,保障漁民捕魚權;還我釣魚台,捍衛我們的領土」在眾人簽署「還我釣魚 台」宣言之後,兩天的保釣40周年大會,莊嚴卻不失熱情地劃下句點。

三、「理想還在召喚」

40年,是海內外中國人保衛釣魚台運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除了要將釣運所代表的走向基層、改造社會理想持續加深、加廣之外,更要讓民眾理解釣運的理想、意義與重要性。因此,4月的大會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

其後,由於釣運曾被譽為「海外的五四運動」,因此籌備委員會與師大通識中心合作,預計在5月7日舉辦「青年與社會改造:保釣、五四、學生 運動」活動,反思五四運動、釣運與青年學生運動,主要是面向年輕朋友。另外,由中華保釣協會、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台聯大文化研 究國際中心共同主辦「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研討會,也預計在9月10-11日於清華大學舉行,屆時將邀請保釣參與者、海內外的進步 學者,共同探討東亞觀點下的釣魚台問題。

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活動,象徵保釣運動在未達目的之前,理想持續召喚與深耕,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