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我在台灣看「抗日神劇」(原題:別拿惡搞來紀念抗日)

最近,大陸廣電總局要對「抗日神劇」開鍘,宣示對抗戰劇嚴格把關、寧缺毋濫,過度娛樂化不得發證。上個月底,我在台灣一份標榜「台灣優先,兩岸第一」、強調「認識中國大陸,掌握世界未來」的報紙《旺報》(《旺報》與《中國時報》都屬於台灣的「旺旺集團」),看到一篇台灣大學學生蕭昱遠先生的大作〈抗日神劇何時休?〉,這個標題立馬吸引了我的眼球。

文章說:「近年大陸『抗日劇』有越來越誇張的態勢,不忍卒睹」,「網上流傳的抗日劇橋段,有些對白荒誕不經,令人發噱,如『我爺爺9歲時被日本人殘忍地殺害了!』、『八年抗戰開始了』等,這些可笑的對白,放在抗日劇中,實在過於離譜」。接著,作者替大陸抗日神劇定調:「由於大陸民族主義氾濫,彷彿只要能同仇敵愾,即無需考慮內容的正確與否」,並在文章結論向大陸喊話:「如此一來,『抗日』的莊嚴意義,將有在民間逐漸淪為笑談之虞,而失去對『抗日』受難同胞的追思與紀念。吾人對此理應正視,別讓胡鬧的劇目毀了歷史真實意涵」。




讀完這篇文章,我想起曾在網上看過類似帖子,當時就覺得有些奇怪,那些宣稱從「抗日神劇」截取出來的電視畫面,感覺對白字幕是被人修改加工上去的。在網上一查,果然已經有人做出考證,騰訊歷史就刊出諶旭彬先生的文章〈抗日神劇「雷人台詞」的真假〉。按照諶先生的查證,被人配上「我爺爺9歲時被日本人殘忍地殺害了」字幕的截圖,出自2010年的電視劇《抗日奇俠》,劇中女主角的身世設定是「父母和姐姐慘遭日軍殺害」,那麼對白怎麼會出現「爺爺」呢?而被人配上「八年抗戰開始了」字幕的截圖,則出自2012年的電視劇《中國騎兵》,但比對之後發現該劇並沒有出現這句「神對白」,有可能是2011年劇組所發佈的高清劇照讓人動了手腳。



眾所周知,「抗日」是大陸電視劇萬年主旋律之一,數量一多質量自然參差不齊,更何況許多雷人的抗日神劇,還出自於港台導演之手,成為大陸觀眾與網友惡搞嘲諷的對象。如同台灣八點檔本土劇,一拍動輒上千集,其中也不乏荒誕不經的劇情,像「老奶奶聞了明星花露水就變身為少女」成為一時熱議的話題。而台灣長期以來拍不出像樣的古裝劇,也非什麼新鮮事,不管劇情設定在什麼朝代,人物穿著都是一樣。台灣再拿大陸的抗日神劇(或是被惡搞的內容)來說嘴,實在沒什麼必要。

近年來,大陸電視劇拍攝質量有目共睹,大陸電視劇與綜藝節目對台灣的「逆襲」,也是近來不斷被討論的現象。早在《後宮甄嬛傳》與《武媚娘傳奇》在台熱播之前,《三國演義》、《康熙王朝》等古裝劇便已風靡寶島。大陸觀眾對自己出產的電視劇,有這樣那樣的非議,當然很正常,就像台灣觀眾永遠不滿意台灣拍出來的電視劇。但在愛國主義傳統被踐踏、抗日歷史被遺忘、還要追索日本殖民「美好年代」的台灣,觀看大陸的電視劇格外意義深遠。例如以國共地下鬥爭為背景的《北平無戰事》,以及改編自莫言原著小說的《紅高粱》,都是內戰、抗戰主旋律下拍出的佳作,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其中《紅高粱》片頭即稱「本劇謹獻給抗戰勝利70週年」,結合了文學改編與抗日民族主義,讓觀眾感受到「家」與「國」是如何融為一體來面對外敵入侵。

我無意替抗日神劇背書,更非否認抗日神劇的存在,但有人拿純屬惡搞的圖片來指責大陸,也太說不過去。一直以來,由於台灣社會的反共情結使然,始終以「獵奇」的心態看待崛起中的大陸,愈不正常的事被當成愈正常,不須查證就可以大做文章。有人拿大陸網友惡搞的「抗日神劇」圖片,義正辭嚴地批評大陸侮辱了抗日的莊嚴意義;還有一位在大陸某所大學任教的台灣學者,一本正經地對「抗日神劇」做文化研究式分析,看似嚴謹的評論,其實目的不外乎推導出調侃、戲謔般的結論:「『中國』的對日情感或許是如此:日本侵略一事自然在歷史帳上大記一筆,但,此事又可化為電視劇的印鈔機。」

除了惡搞的抗日神劇被拿來「教訓」一番之外,關於大陸的各種謠言在台灣不曾斷絕,台灣記者坐在電腦前面抄抄微博的「鄉野奇談」就可以放大為「新聞」,台灣看待大陸的心態還停留在「傳說時代」。早先台灣流傳過一則罔顧事實的帖子,大加嘲笑大陸把《螞蟻雄兵》譯為《無產階級貧下中農螞蟻革命史》(實際譯名與台灣相同)、《海底總動員》譯為《海底都是魚》(實際譯名與台灣相同)、《捍衛戰士》(Top Gun)譯為《好大一把槍》(實際譯為《壯志凌雲》);還有新聞報導指證歷歷,稱大陸民眾把對日本的氣出在一條秋田犬身上,活活把它打死。這些建立在刻意扭曲事實、誤導閱聽大眾的素材,非但無助兩岸交流,更是增加彼此成見的助力。

台灣其實是不斷在把自己邊緣化,因為不敢對日本政府「保釣」,就乾脆提了一個左右討好、詞藻美麗的「東海和平倡議」;因為失卻了民族氣節與共同史觀,就乾脆大罵對岸扭曲歷史。台灣對大陸的誤解與對立心態,遮蔽了原有的歷史紐帶與現實連結,反倒以旁觀者的立場來看待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彷彿這些重大歷史紀念日與己無關,只在意誰才是「正統」。「抗日」是兩岸人民共有的歷史記憶,說明了兩岸的一致性遠高於差異性,繼續區分你我就是在否定自己。好吧,既然要談真正的史實與歷史正義,那麼請先呼籲台灣政府將台灣光復節恢復為法定假日吧。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蔡英文,下一個馬英九?

蔡英文,下一個馬英九?(網路圖片)

台灣又到了下一個轉折點,蔡英文時代──或者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石佳音老師的講法:「民進黨的黃金十年」──即將到來。

4月15日,民進黨中執會通過蔡英文為該黨2016年「總統」候選人,這是蔡英文第二度代表民進黨出征。她上一次宣佈「參選」的那一天,日本發生了3‧11大地震;這一次參選,台灣社會才剛經過阿帕奇貴婦團風波,現在議論的焦點都在柯文哲與柯建銘的「三億門」上。以當前島內的政局氛圍來看,明年1月的「大選」蔡英文幾乎篤定「當選」,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機率甚高,因此15日民進黨的提名記者會不過就是個形式,即民進黨打算走完「最後一里路」的一個程序。

歷史總是以極其熟悉的形式重複上演。15日民進黨提名記者會上,蔡英文的意氣風發,以及她身後一字排開的民進黨縣市首長,這個場景與2008年的馬英九如此相似。2008年大選前夕,國民黨縣市首長合拍了一支「我們準備好了」競選CF,再加上馬英九個人的人氣旋風,開啟了接下來的八年馬英九時代。不能否認的是,馬英九能夠成功登上大位,背後大「功臣」當屬陳水扁的貪污腐敗。如今,蔡英文到手在即的勝利,也得「歸功」於馬英九的執政低迷──台灣民主的惡性循環,是台灣做為美國「新殖民地」的必然宿命。

2008年以來的八年時間,蔡英文本人並沒有什麼顯著的突破與建樹,但時勢卻不斷往她身上靠攏的主因,還是在於馬英九親手替蔡英文的「最後一里路」掃除了途中的幾重障礙。握盡優勢的蔡英文,這一里路上剩下來若干的坑坑洞洞,還是得由她自己來填補。

在接下來的競選路上,伴隨在蔡英文身邊的,不只是即將掌權的喜悅,還有與日俱增的壓力與質疑,容不得她含混以對。蔡英文首先要表態的,就是台灣的「宗主國」美國。美國長期以來用兩面手法對待台灣,一方面向北京言明「反對台獨」,另一方面又要維持兩岸分裂的局面,才符合美國最大的國家利益。蔡英文的「總統」之路必須先通過美國這一關,問題在於,蔡英文雖是帶領民進黨走出谷底的新興之星,卻也是難以撼動的「台獨」信徒。李登輝卸任前拋出來的「兩國論」,幕後操刀手就是蔡英文;2000年民進黨上台後,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更是取巧地將「九二共識」扭曲為「各自表述,一個中國」。

當年台灣的黨外不分統獨,最高目標就是打倒國民黨威權統治,但黨外的成果最後被民進黨完全收割,成立初期便不斷將統派人士排斥出黨,其本質是逐漸走向大福佬沙文主義的政黨。歷經2000年的執政、2008年的挫敗,「台獨」成為民進黨愈來愈難以承受的包袱。近期以來民進黨內部召開了「中國事務委員會」,也出現「凍獨」聲浪,目的在於將「台獨」造成的衝擊降到最低。面對華盛頓、北京與民進黨內的內外壓力,「鐵桿台獨」蔡英文勢必為其兩岸論述尋找解套的方案。投機性格的柯文哲已用「一五新觀點」替蔡英文做了示範,蔡英文在日前表態其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是「維持現狀」。但是兩岸局勢瞬息萬變,任何的「維持現狀」說法不過都是在替「台獨」或「獨台」擦脂抹粉,「空心蔡」依然空心,蔡英文想讓大家買單她的「維持現狀說」,看來還得再花更多的心思。

蔡英文執政之路的另一個大危機,就在她的身後。15日民進黨召開的提名記者會,站在蔡英文身後的民進黨諸應該就是她未來的輔選團隊,包括民進黨前秘書長吳乃仁與邱義仁,以及阿扁時期位居高位的林全、蘇嘉全,還有陳水扁的重要文膽林錦昌等人。這些「扁家軍」成員因為阿扁下台而各自飛,如今藉著輔選蔡英文而重新歸隊,說明沉潛八年的民進黨依舊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去年3‧18太陽花學運「出關」之後,部分的力量將訴求上綱到要求釋放陳水扁,甚至提出阿扁無罪、阿扁是坐馬英九政治冤獄的主張,致使馬政府退讓以「保外就醫」的名義放扁出籠。陳水扁本人雖已褪色,但以扁為中心所放射出來的各色政治社會力量,最終也都會集中到蔡英文的身上。蔡英文若要執政,她必須交代清楚她本人、她的團隊、她的黨與陳水扁之間的關係,以及她的上台有沒有可能使得先前八年的陳水扁夢魘再度復辟?

明年初馬英九下台,但蔡英文也不能高興過早。馬英九這八年(特別是執政末期)的負債,全部都將轉移到蔡英文身上,由她繼續承擔。首先是台灣的「憲政」問題,台灣在解嚴以後藍綠始終將「憲法」視為玩物,為一黨一己之私任意「修憲」,從無「憲政」可言。如今憲政爭議再起,但蔡英文在此問題上態度搖擺,過去在野期間主張「內閣制」,現在即將攀登大位卻又反對「內閣制」,顯然過高的權力慾望讓她根本無意化解長期以來的藍綠政爭,更無意嚴明權責。其次,近來台灣內部高度關注的廢核、桃園航空城、苗栗大埔徵收等議題,以及撕裂社會的服貿、貨貿、亞投行等兩岸問題,未來都將成為蔡英文的嚴峻考驗。這些曾經是蔡英文「助力」的議題,很有可能成為她競選之路的「阻力」,她同時還得面對過去扮演民進黨側翼角色的「第三勢力」的挑戰與牽制。

大陸某些對台學者視民進黨為左翼政黨,這個結論令人費解。民進黨的崛起,倚靠的是台灣本土資產階級的支持,以及將在地的「台灣意識」民粹操弄為脫離中國的「台灣人意識」與「台獨意識」,毫無進步性可言,本質上與偏安一隅的國民黨愈趨一致。與馬英九同樣是親西方的政治精英,蔡英文不可能打破藍綠格局的限制。因此,馬英九號稱要讓台灣「脫胎換骨」,終究只能淪為一句口號;而蔡英文15日記者會上信誓旦旦地說要「點亮台灣」,恐怕也只能點亮她自己而已。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誰決定台灣加入亞投行?美國戰機捎來答案

圖片轉自東森新聞雲 http://ppt.cc/WqVM

這幾天台灣社會普遍在問兩個問題,一個是馬政府為何要在截止前的最後一刻才向亞投行遞交意向書,另一個則是兩架美軍F18戰鬥機為何突然「迫降」台南機場?這兩個看似獨立無關的問題,答案卻呼之慾出,而且環環相扣。

台灣趕在3月31日將參加亞投行的意向書通過陸委會請國台辦轉交,社會上的質疑聲浪立刻被炒作起來。反對者主要分為兩派,一派認為中國大陸主導的亞投行,其實是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另一個翻版。這一派的論調形左實右,並不值得特別反駁,事實上他們真正擔心的是美國主導的全球政治結構霸權被破壞、被顛覆。而且盧荻教授對於類似的疑慮也曾經有深刻的答覆,他指出中國的資本輸出並非立基在剝削外國人民的勞動,反而是中國勞動人民的血汗,同時其目的是為了完成生存所需的發展戰略目標,因此並不具有帝國主義的性質。(參見觀察者網2月4日文章:盧荻,〈希臘左翼能和中國站一條道嗎?〉

另一派的反對聲音,把矛頭指向了中國大陸。他們認為馬英九出賣台灣,在大陸壓力之下加入亞投行,而且通過國台辦轉交參與意向書,根本是「矮化主權」、「矮化國格」之舉,從而有黑島青等獨派青年團體在3月31日晚間夜襲「總統府」。這一派的說法完全是弄錯問題、給錯解答,實實在在暴露了他們「逢中必反」、親美、掩護民進黨蔡英文的政治目的。

到底是誰決定台灣要加入亞投行?4月1日愚人節那天,兩架美軍F18戰鬥機替這個問題捎來了答案。兩架美軍戰機神秘降落台灣,陰謀論四起,有網友猜測是美國決定賣F18的引擎給台灣,這兩架戰機就是飛來交貨的。無論何種說法,總之美國國防部所說的機械故障原因,其實沒什麼人真的相信。

這兩架從天而降的美國軍機,讓台獨派的精神為之振奮,認為美國終於來保護台灣,向北京宣示台灣是美國的人,北京別想染指。而社會上則莫名地充斥著若隱若現的歡欣鼓舞,迎接美軍蒞台,彷彿失寵已久的臣妾終於盼來美國皇上的臨幸。先不說台灣媒體多半以正面的口吻報導此事,台灣「國防部」也表示對兩架美國F18軍機降落台灣感到「意外」──言下之意反映了社會集體的心態,也就是美國送來「意外的驚喜」,光榮之情溢於言表。

弔詭的是,自去年3•18太陽花學運以來,再到近日的M503新航線以及加入亞投行所引發的種種爭議,台灣社會總是以「黑箱」與「國安」兩大理由來加以抗拒。例如大陸新劃設的M503航線,就被認為是傷害台灣「國家安全」,讓大陸軍機得以更加靠近台灣。台聯黨「立法委員」周倪安就公開說M503是「中國帝國主義意圖併吞台灣的司馬昭之心」,「是一種嚴重的軍事挑釁行為」,她甚至要求台灣「國防部」對於「中共軍機來意不明應來一架打一架」。

而愚人節當天的F18突降事件,恰恰說明了破壞台灣「國家安全」、入侵台灣「領空」的不是大陸,而是美國。美國軍機義正詞嚴、堂而皇之的進入台灣「領空」,並且大剌剌的降落在台灣機場,如此嚴重傷害台灣「主權」的大事非但無人抗議,反而張開雙臂熱情歡迎!試想,今天若是大陸軍機因機械故障迫降台灣,民進黨、激進的獨派青年團體,甚至是整個台灣社會將會做何反應?不會群情激昂地衝進「總統府」或是佔領機場嗎?

而對於台灣有意參加亞投行一事氣憤難耐的蔡英文,她說此事應「與人民充分溝通,尋求社會共識,並接受國會完整的監督,絕不能黑箱決策」,「絕不能忽略民主決策程序,更不能傷害主權、國格與國家利益」。如今美軍戰鬥機突降台灣,宛如1950年美國第七艦隊公然駛入台灣海峽,這般「傷害主權、國格與國家利益」的情節,民進黨蔡英文所堅持的「反黑箱」與「國安」怎麼又縮手噤聲了呢?

兩架美軍F18戰機降落台灣,連美國媒體都不相信是「機械故障」。《華盛頓時報》在4月2日刊出分析報導,指出美軍機降落台灣顯然是五角大廈要向北京當局傳遞政治訊息,是在對中國大陸釋出表達美國決心的重要信號,美國智庫「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Center)的費學禮(Rick Fisher)就直白地表態:「有人希望北京不會看不懂象徵意義」。美國的帝國主義心態、扈從其下的台灣新殖民地性質表露無遺,而台灣卻還自傲於這種被美國「準統治」、「準殖民」的狀態,反倒指責起中國大陸對台灣存有「司馬昭之心」。

回過頭來看,與其說這兩架美軍F18的政治意圖是來「臨幸」台灣,不如說它們是來「打臉」的,打了那些口口聲聲指責大陸的人。在背後主導台灣向大陸遞交亞投行意向書的,不是「中國因素」,而是「美國因素」。對台灣的當政者來說,凡事未經美國首肯,他們是不可能貿然行事的。亞投行爭議爆發之後,台灣「財政部長」張盛和4月1日在一個網絡節目表示,遲至3月31日才交意向書最大的原因是「美國不反對」,他說:「這就是我們『國家』的處境及政治現實,必須考慮美國的態度」。馬英九為何在最後一刻才遞交意向書,答案已經昭然若揭了,這段時間就是在與美國熱線溝通,等美國點頭同意。台灣長年以來自甘作為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戰略棋子,就算加入亞投行,也不是為了「兩岸一家親」,而是代表美國利益在亞投行裡的關鍵一票,避談這個地緣政治現實的人,不是太天真,就是城府過深。

F18在4月3日下午拍拍屁股走人了,或許有些人心中為此感到無比失落,但也該想想,真正讓台灣「主權矮化」、「侮辱國格」的其實不是在台灣海峽的另一岸,而是在太平洋的那一端。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穹頂之下的人與政治

(網路圖片)

大陸媒體人柴靜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聚焦中國大陸的霧霾空汙,成為一時的話題,台灣也不例外。其實台灣觀眾對《穹頂之下》的內容應不陌生,早在2006年就有美國副總統高爾參與拍攝的《不願面對的真相》,還有2010年陳文茜製作的《正負2度C》,這三部片無論在主題、手法與宣傳上都有異曲同工之妙。保護家園是人類最素樸的關懷,但當我們轉身去看這三部片背後所透露出的脈絡時,不只是有「環保」的單一論述,還包括了大陸學者呂新雨所指出的:「以名人效用代替體制化新聞所提供的信用保證,這後面資本操控的隱患值得警惕」。

我無意去論爭柴靜其人其片,但我們必須理解環境議題不能只有「加害」與「受害」的二分法,抽離人、資本、政治與歷史之後,環境就成為真空的存在。以台灣的經驗為例,環保運動可以上溯自80年代的黨外時期,當時以左翼力量主導的環保運動正是看到問題背後的核心在於跨國資本的壟斷以及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地區的公害輸出,因此將抗爭的對象上升到設在台灣的跨國企業公司。及至80年代末,新自由主義浪潮席捲台灣,政府不斷「去管制化」,「市場至上」這帖萬靈丹被長年盤據政經高位的親西方官僚菁英引進島內,致使思考與行動不斷的個人化、零碎化。環保運動抗爭的對象與底線只能隨之退縮,單一的個人被環保道德所綁架、囿限,而真正在大規模破壞環境的資本家反而全身而退。

台灣運動的經驗恰可說明,環境問題不可能脫離內外政治的影響,缺乏政治思考的環保運動只能淪為宗教式的自我催眠。對內而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兩難其實是一個圈套,是西方發達國家為了要壓制開發中地區向上爬而設的路障。要破除這個迷思,長年被台灣學界忽略的波蘭尼(Karl Polanyi),他的理論就顯得格外有價值。波蘭尼認為,自我調節的市場不過是想像出來的烏托邦,要確保市場合理的運作必須仰賴國家公權力的介入,國家的干預其實是公平的自由的必要條件。波蘭尼也認為當一個國家往自由市場急速轉型勢必會造成災難與破壞,同時就會激起社會以自我保護為目的的反向運動,並且體現在國家的立法手段,保護人與自然環境不受到傷害。波蘭尼給我們的啟示在於,發展與環保並非相斥的,關鍵在於一個不受資本左右的國家對社會進行保護。

卡爾.波蘭尼(網路圖片)
走不出新自由主義框架的台灣,信仰「小政府」(太陽花之後「無政府」傾向更是甚囂塵上),對於波蘭尼的理論肯定不屑一顧,此時或應理性虛心地看看大陸近年來的對策。大陸2011年出台「十二五」規劃,特別增加了氣候變化指標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並以綠色發展為主題,大幅降低碳排放、控制能源消耗總量,提高森林覆蓋率;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今年1月便實施被譽為史上最嚴格的《環保法》,宣示以最嚴格的法律應對最嚴峻的形勢。不可否認大陸的環境問題還很嚴重,但大陸的環保投資佔GDP比例已經超過OECD國家的平均值。台灣對於大陸霧霾空汙或有非議,但大陸以國家公權力在落實綠色轉型卻是不爭的事實。

對外而言,「碳政治」已是大國爭奪領導權的場域。人類的穹頂只有一個,穹頂遭受破壞絕非一時一地使然。回顧歷史,自1800年至2010年北方國家(美國、歐盟、日本等)的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量都超過全世界總量的一半,但當前矛頭卻指向發展中的南方國家(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這是違背公平正義的指責。大陸中科院院士丁仲禮就曾明白揭露,目前以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碳減排就是陷阱,他們定了一個大蛋糕,並且自己先切走其中最大的一塊,剩下的一小塊再分配給佔世界人口多數的其他國家。

中科院院士丁仲禮(網路圖片)
丁院士提出了發人深省的提醒,他說環境問題是「人類如何拯救人類,不是人類如何拯救地球」。環保最終取決於文化與文明的包容性,其實就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面對自然環境,沒有人應該享有特權,與西方帝國主義並肩而行的口水謾罵,失卻歷史與政治的視野,完全無助於人類的共同利益。

(本文原載《兩岸犇報》94期,2015年4月1日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