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從「歐習會」看台灣主流價值

(網路圖片)
解嚴後,兩岸恢復不同程度的交流,如何維護「台灣主體性」,成為社會上下極為關心的大事台灣的「主權」不能被「矮化」,這個現象可以從詞語的運用看出端倪。90年代辜振甫與汪道涵兩次會面,相對於大陸稱之為「汪辜會談」,台灣堅稱「辜汪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邁出和解融冰第一步,台灣稱連戰與胡錦濤的會面「連胡會」。

以我為主,一個中國之下,兩岸稱呼,各先其先,各後其後,無妨。但一遇上大陸與美國等他國往來,台灣輿論在名稱細節上的先後就體現台灣社會的世界觀,看見了朝野所謂的「主流價值」。

6月7、8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美國總統歐巴馬之邀,到美國訪問並舉行會談。相對於大陸媒體使用的「習奧(歐)會」,台灣不分藍綠媒體都站在美方立場,將兩國領導人見面理所當然的稱為「歐習會」,慶幸歐巴馬承諾繼續提供防衛型武器給台灣,並稱習近平是「碰軟釘子」。

「歐習會」一詞透露的訊息,就是台灣朝野視長年以來與美國之間的「情誼」為天經地義,也難怪上世紀90年代會有一個要成為美國第51州的「五一俱樂部」成立。無論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如何改善,也無論世界結構如何轉變,都不會影響朝野大多數人對美國這個「第一強國」的印象。

2005年陳水扁赴教廷參加教宗葬禮,強拉柯林頓的手;2006年陳水扁參加哥斯大黎加總統就職典禮,在旁伺機「主動」與布希夫人蘿拉握手合影;今年3月馬總統夫婦出訪教廷,台灣媒體也聚焦於周美青被美國副總統「熱情摟腰」獲得美國憐愛眼光,甚至成為我們歷任總統的「政績」。

「歐習會」一詞反映了台灣眼下的主流價值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對美國則了無顧忌,讓人想到已故旅日政治經濟學家劉進慶教授的這段話:「美日好比是台灣的太陽,地球好似以美日為軸在轉動,歷史好像由美日來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