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左右看:金、哈辭世的另一面

左看:主體或扈從(官土生/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


2011年尾,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和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先後辭世。從上世紀末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解體迄今的後冷戰時代,他們各別代表了兩個分極的道路:主體或扈從。

金正日堅持民族主體和社會主義體制,反抗與挑戰西方霸權秩序,被美國目為「邪惡國家的」伊拉克、利比亞都先後倒下,他仍成功維護了朝鮮國家利益和人民安全。

異議人士出身的哈維爾,在1989年的東歐革命浪潮中取得捷克斯洛伐克政權後,發起「二次革命」,瓦解社會主義體制,積極加入北約和歐盟,成為西方 的衛星國,因此被西方譽為「反共英雄」。作為作家的哈維爾,一向被譽為主張非暴力、為弱者說話的「人權鬥士」;可是在2003年,美國布希發動侵略伊拉 克,全世界加入反戰的時候,哈維爾卻挺身支持對伊拉克的武裝侵略,說是為了「消除大規模殺傷武器,推翻海珊的獨裁統治」。他忘了他的祖國捷克在1938年 遭希特勒侵略和1968年受蘇聯入侵的慘痛和屈辱的歷史。他甚至忘了,他自己曾說過「真相與愛,定能戰勝謊言與仇恨」的話。

看來,真應該把這些詞彙倒置。

 

右看:超越藍綠的共同意識(曾成/歷史研究者)


22日,聯合國大會開會之前為金正日舉行了默哀儀式,卻遭到美、日、歐、韓等國的集體杯葛。次日,在布拉格為哈維爾舉行的國葬中,美歐各國政要卻從四方雲集追悼,凸顯了兩個世界和兩種意識形態。歐美各國的「弔唁政治」,彰顯了現實世界存在的敵對和友好的關係和價值。

台灣在歷史上雖與朝鮮半島的命運息息相關(1895年的甲午戰爭和1950年的朝鮮戰爭),但現實上與朝鮮國卻距離遙遠,並不像韓、日、美那樣有緊 張的對立關係。可是,對於金正日和哈維爾的辭世,台灣的輿論和文化卻表現出不遜於西方的意識形態。在閉鎖的僵化的「民主、獨裁」、「人權、專制」二元對立 的價值觀中,一面用民粹的語言詛咒和嘲謔,連「死得太晚,早死早好」都出口;另一方面,卻遠離世界知識說,空洞地歌功頌德,說哈維爾的功業像中國漢代的 「文景之治」。

在熱鬧的藍綠政治對決表像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超越藍綠的共同的台灣意識形態,以前叫「反共親美」,現在是「反共和西方普世價值」。而且它青出於藍,也西方得更西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