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內銷轉出口: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新趨勢

民進黨舉辦「自由台灣系列:與在台中國大陸學生交流研習營」,目的在於讓陸生「體會民主精神與自由人權真諦」。(網路圖片)

「台獨」老鞋走不出兩岸關係新路
民進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半年之後,首次會議才「千呼萬喚始出來」。此後,又再歷經半年多的時間,開了9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又稱「華山會議」),蘇貞昌領導下的民進黨終於推出《2014對中檢討紀要》(以下簡稱《紀要》)。相較於民進黨原先打算出台的《對中政策總結報告》,《紀要》無論從名稱或是內容來看,其規格與視野都大為降低,可說是草草了事,充分說明了民進黨內部對大陸的態度與路線仍有很大的爭議,難以取得共識與突破。
外界總拿著放大鏡在檢視民進黨這幾場華山會議,但明眼人都清楚,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召開,只是蘇貞昌想要透過大鳴大放來壓制民進黨內部甚囂塵上的兩岸路線紛爭,藉此重新樹立蔡英文等強敵環視下的黨中央權威。從6千餘字的《紀要》來看,事實證明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不過是政治上的水面漣漪,雷聲大雨點小是其必然結局。《紀要》開宗明義即稱「經歷多年來的民意檢驗,本黨的基本立場已被多數的台灣人民接受」,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沒有改變的必要」──表示民進黨此次「對中政策檢討」其實是舊瓶裝新酒,就如同國台辦新任新聞局長兼發言人馬曉光所批評的:「(民進黨)穿『台獨』的老鞋,走不出兩岸關係的新路」。
從民進黨的內部觀點來看,黨內幾大巨頭本來就對華山會議興趣缺缺,沒打算在這個蘇貞昌的場子突圍,也因此蘇貞昌並未在這個他一手主導的會議中討到任何便宜。最終交出來的《紀要》,只能說是各派人馬角力後的妥協產物。
在1月9日最後一次會議召開之前,去年12月26日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提出:「應考慮正式宣告凍結台獨黨綱,以告別舊時代,為民進黨兩岸政策形塑新時代的世界觀與格局」。此「凍獨」宣示一出震撼台北政壇,但柯即遭到黨內圍剿,不只基本教義派反彈,也有親綠社運青年在媒體刊文質問「凍獨」之後「民進黨還剩什麼」,批評此舉是「鴕鳥式精神勝利法」。此後柯建銘便絕口不提「凍獨」,這個建議就像它的突然出現一樣,驟然消逝在民進黨內的相關討論。
其實華山會議裡的「異議」,並非僅有柯建銘一人,別忘了還有一位曾經號稱要退出政壇的謝長廷,近來不斷在島內宣揚「憲法共識」,而這個主張到了大陸則搖身一變成為「憲法各表」。無論是「共識」還是「各表」,在華山會議裡也起不了作用。除此之外,還有曾任陳水扁執政時期「陸委會」副主委的親綠學者童振源,在華山會議期間投書媒體,鼓吹以「中華民國決議文」取代「台灣前途決議文」。
這些企圖為民進黨既有兩岸政策解套的設想,最終都沒有寫進《紀要》裡。事實上,原來民進黨中央打算以「強調兩岸人民的基本人權、自由權的保障、提倡公民參政權、限制政府的權力等憲政主義的思想,直接面向大陸的人民訴求,也呼應大陸民主人士憲政化的主張」的「憲政共識」做為「與中國大陸互動的基礎」,同樣也未列入《紀要》之中。這個狀況說明了民進黨內部的各股勢力還在相互競逐,沒有人的路線可以輕易成為主流,分離主義還是最高信仰──柯建銘「凍獨」而非「反獨」,童振源的「中華民國決議文」就是以「獨台」取代「台獨」,而「憲政共識」無疑是西方「和平演變」的借殼上市。
新世代佔據民進黨話語主流
最近島內關於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的討論眾說紛紜,但最大的共識都認為民進黨幾位政治領袖是以接下來的三場選舉(今年5月黨主席選舉、今年底七合一選舉、2016年「總統」大選)為最高考量,為了爭奪出線的機會,從而制約了他們對於大陸的態度。以政治菁英的個人觀點來考察民進黨兩岸政策,當然有其道理,但很容易忽略了更為核心的結構,也就是民進黨做為美國在台灣的代理人,主要執行著牽制兩岸和平發展與和解的任務,因此民進黨不可能輕易放棄分裂(或至少要分化)中國兩岸的本質。
從這個角度來看,民進黨內的世代交替,對於該黨兩岸政策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兩岸路線相左的蘇謝,都是屬於「美麗島律師世代」,這個世代隨著陳水扁在2008年下台而逐漸凋零。雖然尚未取得黨內主流路線,但不能忽視的則是正在崛起中的「野百合學運世代」,這個世代的中國論述,基本上已經佔據了台灣社會主流話語的置高點。
野百合學運世代中國論述的「旗手」,當屬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他從2012年開始便不斷鼓吹「中國因素」對台灣的威脅。吳介民如此定義「中國因素」:「中國政府侵蝕台灣民主的作用力。放在兩岸政經關係脈絡中,指涉的是:中國政府以其龐大財政,給予某些台商特殊優惠(或特別照顧),而使其改變政黨傾向,或使之成為『中共代言人』;或運用中資、親中台商、或其他白手套組織,在台灣進行企業購併、『恩寵交易』,並進而影響台灣政府決策、媒體輿論、或政治秩序。」更為精簡的理解,用吳介民的話來說,即:「跨海峽政商集團正掌控這個國家(筆者按:台灣)」。
以吳介民為代表的「中國因素」論,持續在台灣社會內部發揮作用,特別是取得了在兩岸政經地位翻轉過程中無比焦慮的台灣青年所支持,將這套脫胎於冷戰思維的論述當做是情感的寄託,也當成是學生運動的指導綱領。這兩年多來,台灣的街頭並不平靜,其中以2012年的「反旺中/反媒體壟斷運動」最為興盛。這個運動的本質就是以反對媒體壟斷為名,以蔡衍明的旺中集團為稻草人,遂行反中反共的政治目的,也是台灣新興的公民運動以「中國因素」論為實踐的起點。
如何破解吳介民等人所形塑「跨海峽政商集團」對台灣的威脅與侵蝕,吳介民給出了很明確的「解藥」──捍衛台灣的「文明」、「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壯大台灣的公民社會,藉此串連大陸與香港的公民社會,以「跨海峽公共領域」來對抗「跨海峽政商集團」。這個有別於傳統的「中國機會論」與「中國威脅論」的「公民社會論」,被吳介民稱之為「第三種中國想像」,他甚至出版專書、召開學術會議,為其理論做好實踐的學術武裝。
民進黨正向大陸輸出「台灣因素」
為了因應兩岸關係的新局勢,台獨理論也正在推陳出新,吳介民的「中國因素」論就是一例。說穿了,「中國因素」論不就是過往冷戰時期「民主台灣vs.共產中國」對抗論的變種,集反共與反中於一身。但是這個新興台獨變種,仍有其新鮮的賣點,也就是強調將台灣移植於西方的「普世價值」往大陸與香港輸出。與吳介民同為野百合學運世代成員、同為獨派學者的「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曾經露骨地闡述他們的設想:「當『中國因素』正以黑手介入台灣媒體時,自由民主人權的『台灣因素』,正透過這一波的反媒體壟斷運動,影響中國人民」,他興奮地對台灣《自由時報》記者表示:「台灣民主開始輸出了」!
「雙吳」聯手推銷的「中國因素」論正密集地在兩岸三地上演著,其中香港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中介舞台。在香港反對派與反共派媒體、學者與文人的撮合下,台灣新興分離主義的青年、學生、學者與文化界人士,與大陸的自由派、帶路黨、反共反華異議人士在香港大會師,以香港為陣地結為同盟,將原先用來鞏固台灣統治當局執政正當性的「普世價值」與「公民社會」論出口到中國大陸,以此顛覆中國共產黨在大陸的統治合法性。因此,近來香港方興未艾的公民運動或社會運動,背後總能看到台灣的影子,這也就不足為奇了。反共文人龍應台所鼓吹的「南方聯盟」正在成形,這是未來兩岸三地和平互動過程中必須嚴肅警惕的。
民進黨被兩岸新局勢壓得喘不過氣來,而從學界發酵出來的「中國因素」論,被民進黨視為洪流中的救命浮木。例如2013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舉辦了「自由台灣系列:與在台中國大陸學生交流研習營」,由黨主席蘇貞昌親自授課,向在台陸生講授台灣社會、歷史、兩岸關係、民主自由、人權、文化等6大課程,目的在於讓陸生「體會民主精神與自由人權真諦」。「中國因素」論也堂堂寫入《紀要》之中,強調「普世價值」的「台灣共識」打倒了律師世代的「憲政(法)共識」。
《紀要》強調要「發揮台灣對促進中國民主化的『燈塔效應』」,「透過對香港及中國公民社會的關注」,「創造兩岸三地的新格局」──正可說明親綠、親獨新生代學者所提出的「中國因素」論,將會成為民進黨搖擺難定的兩岸政策的明燈。由於無法在兩岸和解局勢中認清自己的定位,也不願正視兩岸逐漸融合的大勢所驅,民進黨與獨派學運世代成員只能不斷號召冷戰幽靈以自保,同時持續稱職扮演美國在台代理人的角色,執行「以台制中」最高任務,做起「普世價值」與「顏色革命」的出口生意。
蔡英文的「小英教育基金會」在1月19日登陸訪問,可以預見未來民進黨與大陸智庫之間的交流將會愈來愈密切。同時,民進黨對於在台陸生與陸配的態度也會有所調整。無論是智庫、陸生或是陸配,都會是民進黨將「台灣因素」內銷轉出口的重要媒介,民進黨打算靠著他們完成自己的「最後一哩路」。
(本文原載香港《紫荊》雜誌總第280期,2014年2月號;小標為該刊編輯所加,刊出時文題有所刪修,以上刊出原題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