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白色恐怖的幽靈還在徘徊

(網路圖片)

去(2013)年是台北六張犁白色恐怖犧牲者棄葬區發現20周年。埋藏在荒煙蔓草之中一塊塊的墓碑,見證了當年多少為了追求民族統一的省內外熱血青年,他們的青春與理想被白色恐怖所扼斷在這座島嶼的歷史。

20年來「轉型正義」喊得震天價響,但人們至今仍分不清「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差別,白色恐怖的歷史與它帶給後代台灣人的思想刺激與啟發,似乎還深埋在厚土之下。
白色恐怖的背景其實不難理解,主要就是戰後西方以美國為首的「自由陣營」對「共產陣營」的圍堵,其中1950年韓戰爆發,讓白色恐怖在台灣島內大行其道、風聲鶴唳。凡是與大陸有關的歷史、思想、文化都必須被迫斷絕與壓抑,更何況兩岸親人就此活生生被拆散。今天台灣高漲的「反中」浪潮,基本上可以視為當年白色恐怖「反共」、「恐共」的思想產物。

如今兩岸交流大步走,但還是很難清洗根植在台灣人腦中的反共、反中情結,甚至不自覺地複製白色恐怖的政治動員。最近就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曾經是中學國文教師的宜蘭縣議員賴瑞鼎,大張旗鼓召開記者會,「控訴」康軒版國小六年級上學期「藝術與人文」教科書收錄大陸歌曲《大海啊!故鄉》。賴瑞鼎指稱:「這是中國的百大愛國歌曲,政府竟不以為意,跟著教唱,導致學生思想教育與心防鬆懈,真的很離譜,都是馬政府傾中政策造成的結果」。他還強調:「過去出現這種敏感的情事,可是要殺頭的」,「知道是中國愛國歌曲就該捨棄,教科書不應該出現敏感爭議的內容。」

台灣社會可以允許政商名流慶祝美國國慶、為日本天皇慶生,卻不准台灣人唱大陸歌曲,這就是標準白色恐怖的思維。兩岸之間其實擁有共同且緊密的歷史記憶,例如抗戰期間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鼓舞無數中國人民起身對抗日本侵略,齊邦媛的回憶錄《巨流河》有一段文字印證了這個情況。《義勇軍進行曲》也傳唱到台灣,其歌詞:「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正好反映了殖民地台灣人民的心聲,許多台籍知識菁英透過這首抗日愛國歌曲來學習國語。光復之後,大陸風起雲湧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浪潮,很快就影響到了台灣,從而在台灣也發起包含聲援「沈崇案」在內的幾場學生運動,《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學生在街頭上所高唱的歌曲。而這首鼓舞兩岸中國人民心士氣的《義勇軍進行曲》,在白色恐怖時代淪為禁歌,消逝在台灣人民的記憶裡,至今仍將之視為「匪歌」、「敵歌」。

台灣的人心到現在還被冷戰與白色恐怖所禁錮著,處處自我設限、自我檢查,深怕違反了「反共」與「反中」的最高原則,不斷毀棄屬於兩岸中國人共有的歷史記憶與連結,這就是作家陳映真曾經嚴詞批判當代台灣社會的「不以荒謬為荒謬的荒謬」。這次由宜蘭縣議員發難、各大媒體配合渲染的《大海啊!故鄉》歌曲風波又何嘗不是如此?光復初期的台灣人民可以深刻體會《義勇軍進行曲》的涵義,而生活在四面環海台灣島上的人民,同樣可以細嚼《大海啊!故鄉》「大海啊大海,是我生長的地方,海風吹海浪湧,隨我飄流四方;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走遍天涯海角,總在我的身旁……」的意境。這是兩岸共有的文化資產,也是藝術動人的力量,卻因為歌曲來自於海峽彼端的大陸就要遭到封殺,「這不是白色恐怖,那什麼才是白色恐怖」?

兩岸分裂與白色恐怖是歷史的悲劇,但苦難與仇恨不該永遠籠罩在台海上空,也不該是兩岸中國人的歷史宿命。白色恐怖犧牲者黃賢忠,1952年被槍決之前曾寫下《絕命詩》,其中有一段是:「千萬頭顱作一擲,人民從此享太平」,如此動人的詩句說明了他們的犧牲不是只有悲情,更多的是希望與光明──這或許是六張犁白色恐怖犧牲者棄葬區發現20周年之際,我們應該領會的最大歷史意義。

兩岸花了超過60年才走到今天的和平局面,但有人仍刻意在召喚白色恐怖的幽靈,繼續羈束台灣人心,目的在於鞏固兩岸的分裂,在兩岸的民族傷口上灑鹽。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人民從此享太平」,「要殺頭」的仇恨與對立就留給賴瑞鼎這些人吧!

(本文原載《中國時報》,2014-01-05;見報文題略有刪修,以上刊出原題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