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大一中架構是解套還是套更牢?

(圖片轉載自中評網)

5月27日上午施明德與蘇起等藍綠政學界人士召開記者會,宣告他們為兩岸關係「解套」所獻出的新計:「我們的呼籲──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呼籲以「大一中架構」為基礎,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做為兩岸現階段的過渡方案。

「大一中架構」的新主張,真的能夠跨越藍綠藩籬,突破兩岸論述的僵局嗎?我們不妨複習一下曾經的人與事。
眾所周知,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震撼彈,背後影武者是時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蔡英文。當時蘇起則是擔任陸委會主委,他親上火線為「兩國論」背書,疾呼:「今後將不再使用『一個中國』」、「台灣必須打破北京的『一個中國』迷思」。儘管蘇起2003年出書稱李登輝的「兩國論」把兩岸關係推上「危險邊緣」,但他確也曾與蔡英文分別肩負起「兩國論」宣傳與規劃的重責大任。

陳明通做為「我們的呼籲」發起人之一,曾任扁時代陸委會主委,2007年力推《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這份草案前言將「第二共和憲法」簡稱「台灣憲法」,主張「原憲法相關章節條文及增修條文停止適用」,並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任何形式政治關係,須經對等、和平協商後,交付公民投票」。簡言之,「第二共和」目的在於奠定中華民國「獨台化」的法理基礎,做為台獨建國之前的過渡階段。

陳明通稱「大一中架構」主要是施明德的看法,而施明德的台獨立場更是昭然若揭。施明德在「我們的呼籲」記者會上,不分本質的差別,將台灣光復等同於日本的殖民統治,遂稱「現在台灣人認清這個事實,台灣人每一個絕對都是台獨份子」。29日他在《蘋果日報》寫了一封致台灣青年的信,提到「台灣現在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幾乎所有解嚴後出生的年輕人,每一個人都是自然天生的台獨頑固份子。我對你們未來繼續守住台灣的主權,充滿信心」。也別忘了,在「反服貿」所掀起的「反中」浪潮中,施明德的女兒施蜜娜爬上立院外牆,以黑漆噴上「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

台獨與獨台的舊酒,共同裝進了「大一中架構」的新瓶裡,醞釀出三百餘字的「五原則」。張五岳教授替「五原則」辯護,稱「不是兩國,但有兩府概念」,但施明德在記者會上以「小國」與「大國」來指稱台灣與大陸,而蘇起則將兩岸等同於國際事務,視台灣為夾在美日中三「大國」之間的「小國」,從而提出所謂「愈模糊愈活」、「模糊是美麗」的說法。

九○年代以來,台灣學界熱衷於兩岸關係理論的建構,「大一中架構」也是這股浪潮中的支流。他們共同的問題在於,把台灣當成兩岸關係之中絕對的主體,兩岸關係搖身一變成為國際關係,忽略了台灣與大陸的一體性視角,從而汲汲營營提出各色方案,將現狀合理化,最終淪為台獨與獨台的註腳。

兩岸的困境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不談終結敵對狀態,避談台灣史上的反殖民愛國主義傳統,怯談中國認同的重建,甚至憚於主張民族再統一,而僅僅強調「分治」與「中華民國(台灣)」的「現狀」,不過都是「扛著統一反統一」,為偏安一隅與台獨建國修橋造路,當年李登輝一手主導的《國統綱領》不就是個實例嗎?

大一中架構沒有交代的是,兩岸之間和平共存接下來往哪個方向過渡,是往和平統一,還是和平獨立?有些事模糊並不會美麗,反而是醜陋的遮羞布。這個宣稱「解套」的新方案,把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反而真正窄化、僵化了「一中原則」,自己的脖子則被套得更牢。

(本文原載《中國時報》,2014-06-01;見報文題略有刪修,以上刊出原題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