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賀《犇報》周歲

猶記去年在夏潮網站看到《犇報》即將出刊時的期待與興奮。台北街頭可以取閱的獨立報紙,不算多也不算少,《犇報》是最有自己風格的新星。在兩岸交流與互動日趨頻繁之際,為此而誕生的《犇報》,深入且不媚俗地介紹大陸現況,確實打開了台灣民眾日漸被物質化交流所蒙蔽的左眼。

《犇報》創刊之初,遭受了一點波瀾,有點「莫名其妙」地被捲入政治糾葛與媒體戰爭,說穿了,不過是某家電視台慣常地抹紅扣帽技倆罷了。《犇報》的低調回應,反而更穩健地茁壯,堅持當初的信念,由一群年輕志工,為兩岸交流、就學、就業而努力,持續著「夏潮」的精神。

《犇報》在去年三月試刊,四月正式出刊第一期。而在八月,一個由財團巨資充滿商業氣息,也號稱增進海峽兩岸認識的《旺報》,大張旗鼓地創刊了。面對《旺報》的來勢洶洶,《犇報》的編輯方針與內容取材,仍然吸引著一群想認識「真實中國大陸」的忠實讀者,每個月固定擺在唐山書店或茉莉二手書店等取閱處前的《犇報》,如果不早點搶閱,可能只有向隅的份。

為何我也成為《犇報》的死忠讀者?我再度翻開試刊號至今的《犇報》,為自己做點檢討反省。《犇報》最大的特色就是每一期封面的油畫,相信編輯朋友們應該花了很多心血在挑選這些油畫吧,幅幅刻畫大陸基層民眾的百態。其次,每一期的「台灣史與台灣人」都令我相當期待,這些被湮沒的故事,不也曾經就在台灣島上發生,憑什麼只有政府認可的歷史才是歷史?人民的歷史是真正的歷史!再者,《犇報》長期關心大陸新移民在台灣的生活處境,為她們應有的權益與福利而發聲。此外,《犇報》轉載的大陸動態也頗吸引我的注目,我印象極為深刻的是第二期對「山寨文化」的介紹,還有第九期對「喜羊羊與灰太狼」現象的評論,讓我們緊跟大陸庶民社會的心跳。至於《犇報》在書目推薦上也不遺餘力,「美牛事件」爆發後,《犇報》即推薦了《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讓讀者明瞭狂牛症的源起,不至隨電視政論名嘴起舞;而第四期介紹的《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配合今年年初大陸爆發的「Google事件」,讓人更加明白美國霸權背後的面目。

夏潮聯合會近年來致力於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無論是夏令營、冬令營,或是台灣學子報考大陸高校、研究所等服務,因此《犇報》在這些方面的故事與消息也頗為精彩。近期《犇報》有計畫地介紹大陸高校現況,脫於坊間書籍的窠臼,無論讀者有無意願前往大陸求學,這個系列報導也拉進了兩岸青年對於高等教育的相互認知。

每個人對於《犇報》都有各自喜歡的版面,以上只是列舉出我個人的感受。兩岸交流的密切,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識,可能來自於《旺報》,也可能來自於「文茜世界周報」,或者是來自於TVBS的「中國進行式」,但《犇報》不隨主流截取消息,同時兼顧了世界與台灣的發展,全面而客觀地展現出兩岸的共同脈動。

當初憂心《犇報》是否能長久經營,或因其非市場主流的色彩,或因其人手與經費不足,如今看來我是杞人憂天了。《犇報》堅定而穩健地滿周歲了,且發行量愈來愈多、發行範圍愈來愈廣,對於慣於民粹、媚俗的台灣人來說,著實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我要向辛苦的編輯志工們致敬!期待《犇報》為兩岸交流開啟更廣闊的大門與視野!

(刊於《兩岸犇報》2010年4月13期,第10版「對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