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一段關於我的家族史的記載

台灣歷史上頗為有名的張士箱實際上也是清初從大陸移居台灣並冒籍應試者之一。張士箱,名踵,字汝萬,號省齋,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生於泉州府晉江縣湖中鄉。康熙四十一年,張士箱29歲時即參與張家重修族譜的工作,同年進永春學,因冒籍遭人揭發而被除名,於是,他就轉而東渡到台灣謀求發展。張士箱抵台之初,住在府城鎮北坊,寄籍鳳山。次年入鳳山縣學,後撥入台灣府學成為府學生員。康熙四十八年補增生,五十二年補廩生,雍正十年(一七三二)成為歲貢生。乾隆二年出任漳州司訓。在乾隆二十五年至三十五年的十年間,張士箱的子孫貢薦相繼,中舉的有六人,科名之盛,冠甲全台。張氏家族在台除了從事舉業之外,還積極投身於如火如荼的土地墾殖運動,修建水利工程,在台灣中部和北部擁有大片的田園,在台灣和泉州兩地都創置了龐大的家業,成為清代閩南士族移民台灣最成功的一個例子。【註】

當然,並非每位從大陸來台冒籍應試的士子都能像上述張士箱等人那樣如願以償順利地獲取功名。不過,畢竟清初的台灣發展的機會較內地為多,那些問渡而東又不得志於台地有司者,往往還可以找到其他的發展途徑。

【註】參見: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台灣省文獻會編印,2001年出版;王連茂、葉恩典,《張士箱家族及其家族文件概述》,見王連茂、葉恩典整理:《張士箱家族文件彙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72頁。

Source:李祖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大陸移民渡台的原因與類型分析〉,收錄於氏著,《台灣歷史研究》(2008,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頁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