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蠹魚的旅行日記:抵抗與學問

■邱士杰

2005年10月23日,東京經濟大學名譽教授劉進慶病逝於東京。轉眼,即將在本周滿5周年。

對於關心台灣戰後經濟史與政治經濟學的人們來說,劉進慶是不可迴避的學者,因為他所撰寫的《戰後台灣經濟分析》是第一本從政治經濟學分析1950、 60年代國民黨政權與台灣經濟的著作。但更不可迴避的是,劉進慶及他的著作代表了台灣知識分子將「抵抗」與「學問」相結合的一種突出典型。

由於劉進慶成長於日本殖民統治與國民黨白色恐怖之間,親歷過同代台灣人民的悲慘境遇。因此,劉進慶赴日留學後,試圖結合《日本資本主義分析》(日本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講座派」經典著作)的再生產理論以及產生於中國革命的「社會性質」論,以從理論與經驗研究上揭發蔣介石國民黨對台灣人民的種種壓迫。

他的研究指出:當時的台灣是帝國主義支配下的「新殖民地」,本省、外省、各種資本彼此融合而共同形成支配性的「官商資本」(因此他認為資產階級之間 沒有本省外省的矛盾),而廣大台灣被壓迫人民則遭受國民黨政權的「半封建」剝削。「細細回味此一研究,特別會想起陷於被殖民、支配、壓迫、掠奪苦難中的現 代台灣,以及在此不幸政治經濟過程中遭受痛苦的同胞。在此我謹以此書獻給仍遭掠奪的台灣同胞。」

由於海外社會主義刊物《台灣人民》的譯介(1974~1975年第9~10期),劉進慶的研究首次翻譯成中文。此外,「我的最早讀者是台灣的政治受難者」──這點可以體現劉進慶研究的「抵抗」性格。而劉進慶本人也對他的研究能夠得到政治受難人的歡迎而感到高興。

可是劉進慶也因他的「抵抗」性格而付出慘痛代價。他在日本長年遭到官憲監視,甚至使其教學工作與家庭受到影響。即便如此,劉進慶仍然積極地投入社會運動。在他的晚年,他把許多心力投注於中國經濟研究以及兩岸和平發展運動:「這可以說是作為我這一代台灣人的歷史性課題。」

10月是充滿紀念日的時節,而今年更有許多紀念性研討活動──如蔣渭水、錢穆、霧社事件、乃至2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在10月舉行。雖然我們可以 輕鬆透過這些活動而追懷這些活動所指涉的對象,卻絕不能忘懷淹沒在主流歷史詮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值得繼承的價值。在劉進慶逝世5周年的今天,我們 不能忘懷他結合「抵抗」與「學問」而走完的一生,因為這正是台灣人民曾經走過的一條英雄道路!

(作者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台灣立報》20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