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蠹魚的旅行日記:霜降.秋祭

■邱士杰

朋友,你到過馬場町嗎?

馬場町是1950年代白色恐怖期間的刑場。由於國民黨政權在1949年「4.6事件」 後展開大規模的島內白色恐怖,大批本省外省籍青年或者刑死,或者入獄,或者因為親友繫於「小牢」而被迫在親美反共的社會中坐「大牢」。對於刑死者來說,新 店溪畔的馬場町是他們結束熱血青春的第一站。他們在法西斯的槍下仆倒馬場町,然後在六張犁亂葬崗中消損自己的屍骨。劊子手會用沙土掩蓋馬場町上的血跡,日 積則成土堆;亂葬崗上則只有造墓工用石板草草留下的小墓碑,月累則湮沒於荒草。隨著時序進入1990年代,馬場町與六張犁分別成為倖存的政治受難人憑弔先 烈的地方。本來一年各在六張犁與馬場町舉行春、秋兩祭,但因人事凋零,不得不改為一年一祭。而馬場町的秋祭,就成為倖存者、遺族,及其同志寄託哀思的莊嚴 儀式。

也許是台灣百年來的特殊歷史經驗所致,「悲情」,成為了某種理解或感知台灣近百年歷史的基本前提。而得到此種理解的歷史,則支撐起各 種台灣前途的設想。一種是反共親美的分離主義;這無疑是台灣多年來無處不在的設想。另一種歷史所支撐的設想則在馬場町,每年在此參與秋祭的人們也有他們的 設想。

現在的人們也許很難想像,白色恐怖受難人大多主張兩岸和解與民族團結,甚至懷抱著社會主義理想。他們將白色恐怖下的悲情,轉化為他們求生並設想兩岸共同未來的動力。雖然他們的設想不斷遭到台灣社會的刪刈與踐踏,卻從未中絕。

而近年來,許多人為了台灣「主體性」的建構,試圖把歷史「和解」作為解開族群矛盾或政治矛盾的一把鑰匙。這是一把透過白色恐怖官方公開檔案以及受難人口述歷史的擴大而打造成的鑰匙。以本省籍左翼統派為主體的政治受難人,則是這把鑰匙想要解開的一大關卡。

遺憾的是,這把鑰匙的操作者們,只是想要解消多數白色恐怖受難人的政治設想,而且只是想把受難人自主獻身的鬥爭史,解消成迎合社會大眾親美反共心態的「冤假錯案」。

今 年起,馬場町「秋祭」擴大為室內文藝演出。當下雖是蕭瑟的霜降時節,今年的秋祭卻一掃悲情。會場上朗誦的如下詩句,也許正是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人畢生信 念的深刻讚頌──「您使我看見人世的光明/也看到人類幸福的可能/您使我堅不可摧/因為我與您同在/我雖死而猶生。」(《獻給黨》,聶魯達詩,陳映真譯)

(作者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台灣立報》201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