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蠹魚的旅行日記:釣魚台所折射的問題

■邱士杰

釣魚台爭議已近40年,此間,它始終如三稜鏡般檢驗著各地社會意識形態的內在分岐與轉變。在1970年代,它折射出海外中國人對兩 岸政權的認同分裂;自90年代以降,它則折射出台灣的統獨分歧(因為某些分離主義論者認為「反保釣」可以換取日美保護)。這個爭議在今年折射出更複雜的色 彩,因為連日本左翼進步運動內部的左右分化也得到折射:左翼中的左派反對日本「侵占釣魚台」,左翼中的右派則反對中國「侵略尖閣諸島」。

此次爭議中劇烈迸現的右派典型,是日本共產黨與「革共同革馬派」。日共是日本的老牌左翼政黨,曾因長期抵抗天皇制國家而創造出戰後的群眾基礎。但在 戰後短暫的左傾路線之後,卻又為了參與普選而不斷與主流政治妥協。「革馬派」則是戰後為了反對日共而形成的「新左翼」,但當前力量已大幅萎縮。此次事件 中,前者公開宣稱「日本的領有無論在歷史或國際法上都屬正當」、「日本政府可以堂堂正正主張其大義。」後者則竟然派遣學生前往中國大使館抗議中國意圖「領 有」「尖閣諸島」。

力主「釣魚台」──而不是「尖閣諸島」或「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不屬於日本的左派典型,則是新左翼中的「共產同統一委員會」與「革共同中核 派」(日本最大的激進左翼)。他們認為:日共的「日本固有領土」論乃是「帝國主義強盜邏輯」,完全忽略「釣魚台首先就是日本透過日清戰爭而掠奪之物的明白 事實」。為與中國工人階級實現聯合,必須「清算日本侵略歷史」並承認「釣魚台不是日本領土」。

之所以日本「左翼」之左翼要從國際主義的角度把握釣魚台問題,無疑包含了對付該國民族主義的用意,但對兩岸來說,這種把握方式也有意義。因為釣運本來就不僅僅是為了領土主權或民族主義,而是國際主義性質的「反帝.民族主義」的一次爆發。

在百多年的中國革命中,「反帝國主義」規定了「民族主義」的內容,使後者脫離了種族性排外;然而後者也同時規定了前者,使前者成為團結民族內、外的 底線。「反帝‧民族主義」的存在,使保釣不只是目的,而同時是媒介。因此當年的「釣運」才會自我超越為左翼的中國認同運動。而釣運無法在當前媒介更多進步 價值,多少正是規模不如以往的原因。如果釣運的維繫與擴大仍是當前主題,就必須使釣運蘊含著超越釣運本身的可能性。保釣者當齊心努力之!

(作者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台灣立報》20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