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是正義,還是歧視?

在藉由某位政論名嘴的三字經催情之後,陸委會下設「中華發展基金」提供大陸研究生補助的事件,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且將不滿的情緒全部投向大陸學生以及馬政府的「親/傾中」。

無關正義的政治操弄

事實上,今年七月,這個事件已經在大學生群聚BBS站台PTT,其中的熱門看板「八卦板」(Gossiping)爆發開來。並透過特定報紙與節目不斷渲染與扭曲,造成了多數台灣民眾都認為政府補助所有大陸學生每月三萬元。政府補助海外學生來台學習本是正常之事,但因為現在對象是「大陸學生」,批評者又將之與台灣有幾十萬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綁在一起,使得整件事情被上綱到「正義」的層次。其實,「正義」外衣底下,是赤裸裸的「逢中必反」。

我曾經針對這件事情,在八月號的《海峽評論》寫了〈譴責惡意的操弄、栽贓與抹黑〉,重點有五:(一)中華發展基金對大陸研究生的補助是開始於李登輝時期(1995年),迄至陳水扁時期,為何沒有人提出反對?(二)中華發展基金提供大陸研究生補助的同時,也提供台灣研究生到大陸研究的補助,兩項總額均各自為四百萬元,並沒有獨厚大陸研究生。(三)中華發展基金提供大陸藝術家、作家補助的同時,也提供台灣學者到大陸講學的補助,上限是每月六萬三千元。(四)中華發展基金給大陸研究生的補助,事實上是類似獎學金的性質,並非所有大陸來台研究生均有補助,必須事先提出申請,並獲得審核通過,每個人最多只補助兩個月。最重要的一點是,(五)在扁政府執政的2004年,教育部通過實行「台灣獎學金」方案,提供外國留學生每月三萬元的生活補助,而外籍學生在台灣各校還能領有各項的補助,甚至有些學校挪出專款為外籍生蓋宿舍。如果整個事件真的是為了「正義」,何以沒有人抗議「台灣獎學金」與外籍生補助,只抗議給大陸研究生的補助?

充滿歧視的社會氣氛

儘管《補助大陸地區研究生來台撰寫學位論文作業要點》在龐大的輿論壓力下,已經從「中華發展基金」的網站移除。但從七月事件爆發以來,再到名嘴以xxx加油添醋,相關的條例與規定,都還能在網路上查得,根本無需與陸委會再就「傳真號碼」一事爭得臉紅脖子粗。針對以上五點,爆料者與批評者都心知肚明,只是不願說明與澄清,這樣才能讓被點燃的台灣民族主義情緒燒得更旺。

我不認為這是單純的選舉操作,也不認為此「爭議」會隨著選舉結束而落幕。因為這涉及到台灣政治人物與台灣民眾長期對「中國」的負面情緒,不管事件真相為何,只要有人煽風點火,這個情緒就一發不可收拾。

無論是陸生補助風波,或是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又或是承認大陸學歷等爭議,說穿了,無關正義。早先,一向關心台生與陸生權益的夏潮聯合會,發起了反對「陸生三法」歧視待遇連署行動(見夏潮網站);上個月,更是針對教育部放寬大陸學歷政策,發表「廢除一切形式的歧視性待遇」的聲明(見上月《犇報》)。在這兩項「連署」與「聲明」中,點出台灣在看待陸生與台生相關事件背後的核心思維─—「歧視」。類似的歧視在號稱多元包容的台灣社會無所不在,歧視外籍移工與新移民─—因為他們看起來髒髒的;歧視大陸的民眾與學生─—因為他們看起來很沒有水準,根本不配拿台灣的補助。

諛強欺弱的精神鴉片

再深入地看,台灣對周遭地區人民的歧視,事實上是來自於台灣人深刻的焦慮。回顧日據以降的台灣歷史,台灣與大陸同時受到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壓迫;光復以後,又受到無形的新殖民主義所宰制。台灣人的認同被割裂、分斷,沒辦法認清自己。而無形的新殖民主義宰制之下,台灣必須受到所謂先進國家的認可才能自我肯定,不斷拚命的追趕所謂的「先進」,當個先進國家所稱許的模範生。因此,「民主是我們的驕傲」、「民主是我們的光榮」類似的句子是台灣人朗朗上口的口號。

為了減少焦慮,除了不斷獲得「先進」的肯定之外,還要把周遭地區(大陸、東南亞等)視為落後、退步、不民主。透過否定鄰人,來肯定自己,突顯自己的現代、進步、民主。台灣人的焦慮,必須透過西方的肯定,以及否定中國,才能獲得撫慰與自滿。

這次的陸生補助事件,也應做如是觀。若是無法突破焦慮,繼續服用「別人肯定」與「否定他人」的精神鴉片,類似扭曲事實,以及名嘴將髒話誤以為是本土化,且竟然獲得部分民眾讚揚的事件,只會層出不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