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蠹魚的旅行日記:辛亥百年的雜感

■邱士杰

在台北101以及各地的煙花中,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紀念活動在新年的首日啟動了。在目前的台灣,辛亥革命、民國、兩岸分斷,以及台灣認同的四重疊合,已經構成了極其古怪的融合體。不過這是一種值得稍加討論的融合狀態。

得到紀念的辛亥百年主要是一個以國民黨革命史為敘述主線的歷史,因此,打著五色旗並推翻清廷的北洋政府、與國民黨政權長期並存並最終推翻之的中共,以及1949年以後的大陸歷史發展,完全不在多數人的思考之內。

之所以辛亥百年在當前的狀態下以這種方式而得到敘述,主要是因為國民黨敗退至台灣、長期執政,並存續至今。這一事實使該種敘述有展開的可能。但更重 要的原因,則是因為台灣主體意識已無法簡單透過「台獨」而展開,在這種條件下,「獨台」化的「中華民國」,成為足以同時掩護「台獨」並保存台灣主體意識的 掩體。當然,這方面的問題已有很多討論,此處不須贅述。

在此情況下,政府當局推出的一系列不標明省籍的革命先烈廣告,顯然是相對具有中國取向的歷史敘述;也恰恰是這種敘述,提供了我們反思中國革命的某種 切入點。這些廣告所宣傳的先烈,幾乎犧牲在或大或小的密謀式革命中。這種革命依賴菁英、密謀、突然的暴動,而不依賴廣大中國民眾。雖然孫文1906年就提 出「國民革命」一語,但直到國共合作,孫文才真正承認「國民」是革命動力。

正因歷次反滿共和革命實非「國民」的「革命」,而群眾參與又常被認為是革命合法性的來源,因此革命中的群眾參與是歷史詮釋中需要經常被突出。娛樂電 影《十月圍城》是近期的一個好例子。該片勾勒出許多群眾因為各自的追求而捲入革命。雖然這些追求可能完全與革命無關,卻構成革命的一部分、匯成總的歷史合 力。

無論電影情節是否存於反滿共和革命,1920年代的「國民革命」以及隨之展開的「土地革命」都無疑是一個以革命價值為主線,並使無數群眾依據各自的 追求而投身其中的人民革命。雖然許多人僅僅為了私人追求(如平分土地)而參與,未必理解革命真義,但正因革命能包容許多人的具體追求,才得以完成,也才是 革命。

光復以來也有許多台灣熱血青年投入運動之中。有些懷抱著深刻認識,有些則非。但不能忘記革命是一個整體,偏重前者或後者的歷史詮釋都不全面,但以後者遮蔽前者最危險。對於這種遮蔽,我們必須警惕!

(作者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台灣立報》2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