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蠹魚的旅行日記:「學徒出陣」

■邱士杰

韓國電影《走進炮火中》近日在台灣頻道上公開播映。這部以朝鮮戰爭以及學生兵為主題的電影,提供了我們一個反省20世紀東亞的「冷戰.內戰」遺留問題的視角。

這部電影以1950年6月朝鮮人民軍的大舉南進為背景。在人民軍幾乎取得勝利的條件下,71名臨時訓練而成的學生兵被留在一所女中牽制人民軍。

那些學生以慘烈的犧牲成功牽制了人民軍,並為美、韓軍隊爭取到有利戰機,因此成為電影所歌頌的題材。這部電影找了韓國的青年偶像紅星扮演學生兵,在宏大的戰爭場面中,安排這些青年偶像以一擋百地屠殺進攻的人民軍,然後瀟灑地犧牲在鏡頭之前。

由於今日的朝鮮已經完全被國際輿論妖魔化,朝鮮建國(1948年)以來的歷史遂能毫不費力地妖魔化,特別是朝鮮戰爭。雖然那場戰爭的來回進退存在許 多複雜內容,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朝鮮之所以能夠迅速地在開戰之後挺進南方多數區域,並不只是因為軍隊本身有優勢,更包括地方民眾的響應──就像半島各地曾 在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迅速成立左翼的「朝鮮人民共和國」「建國準備委員會」一樣。

但這齣戲中的朝鮮戰爭卻僅僅被描繪成北方以軍事力量強取南方。這場戰爭所曾具有的正義性,或南方人民的自發支持情緒,就因朝鮮在1980年代以來的實踐挫折,乃至韓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與「民主化」,而被輕易解消。

關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的學生兵或少年兵問題,歷來已有許多討論;在老一代當事人凋零殆盡之前,這類討論也必將由於各方的需要,而在不可能達致結 論的狀況中討論下去。但若不先考慮這些問題作為實際存在的史實,而先直面這些史實「被發掘」、「被得到記憶」的原因,我們實不可能迴避這些史實背後所隱藏 的、恰恰服務於當下的意識形態。當螢幕上再現出這些穿著日帝時期風格——同時也是遺存到現在的風格——的高中生制服而走上戰場的少年時,如果我們對李明博 政權當前的軍事挑釁政策有著起碼的認識,難道還不能從中感受到那絲令人戰慄的法西斯宣傳味嗎?

曾在學生時代被迫當兵的日本左翼學者田中正俊指出,日本法西斯為了動員學生打仗,用描述武士打仗的「出陣」一語恭維這些「學徒」,遂有「學徒出陣」 的說法。朝鮮戰爭時期的南方政權動員學生打仗,寫下了慘烈的一頁;但那些自發反對南方政權的、為數可能更多的人民,他們的實踐是不是更值得書寫?

(作者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台灣立報》20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