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誰是台灣學生負笈大陸的絆腳石?

台灣學生想要到大陸就學,在台灣唯一的正式報名點是夏潮聯合會。自1999年以來,夏潮聯合會接受楊振寧博士倡議、「京港學術交流中心」(1985年在香港立案)委託,免費代收台灣考區的報名文件,義務提供諮詢,既非中介亦非代辦,至今已服務超過8,000位考生。最近,夏潮聯合會(法定負責人陳福裕)卻被台灣檢調單位以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3條起訴。

這個事件讓我想起台灣史上的一些往事。

1946年台灣光復後一年,台灣省教育處為了促進兩岸青年的人才往來,決定選派100名公費生赴大陸求學。據報導,當時超過500餘名的台灣學生報考。首批獲選學生,必須先經三個月密集的受訓,才分發到大陸各所名校就讀。這批學生出發前,聯合在《新生報》發表了一篇《臨別告同胞書》,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我們負著這個重大的使命快離開我們所愛的台灣向內地去求學,為了養成更大的力量來建設新台灣,暫別我們全身愛著的故鄉,當此臨別的時候,禁不住有些說不出來的感想,有濃厚的惜別心。尚且想到在這一個正急需建設的時候,離開本省似乎太無責任,但我們是為求更大的建設力量而求學去的,我們有熱誠,更大的任務等著我們!


1946年台灣首批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聯合在《新生報》發表《臨別告同胞書》

這批為了建設故鄉台灣的本省青年,懷抱著學習的熱忱內渡大陸求學。後來國共內戰爆發,1949年兩岸分裂,導致許多台籍公費生無法回到台灣,從而他們建設故鄉的心願只能落空。但他們將對於故鄉台灣的眷戀,轉化為動力,投入中國的革命事業與科研工作,其中許多人也親歷了新中國的成立。(這段歷史,可以參閱鄭堅、陳弘主編的《見證台灣光復‧中華振興:紀念台灣省公費(派)生升學內地大學65週年》一書。)

此後,兩岸之間的教育交流完全中斷。取而代之的,是上個世紀60、70年代流行至今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西天取經之路的終點站是歐美國家,多少台灣青年前仆後繼只為一圓洋墨水夢。但喝了可樂之後,很少人可以再回頭喝白開水。

1946年台灣省教育處選派公費生升學內地大學之公告

隨著兩岸的長年分斷,兩岸之間教育的往來與交流完全中斷,可以說是進入一個極為不正常的關係。直到1987年,大陸的大學才出現第一個台灣學生。

兩岸關係重新恢復交流之後,台灣青年也把目光望向了海峽彼岸的大學,赴陸台生的人數年年增加,說明了台灣學生有負笈大陸的高度需求。但台灣當局做了什麼?一方面對大陸學歷設下層層的限制,既非全面承認,又規定針對某些專業的大陸學歷,須經台灣再次「甄試」後才得以承認。另一方面,眾所周知,來台求學的陸生在政策上也受盡「三限六不」之苦。

台灣學生欲報考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校,都有彈性、靈活、自由且不受限的報名渠道,唯獨大陸學校的報名招生受到當局的管制。台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3條在2003年已經修正為:「台灣地區、大陸地區及其他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經許可得為大陸地區之教育機構在台灣地區辦理招生事宜或從事居間介紹之行為。其許可辦法由教育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但修法通過以後的10年來,台灣「教育部」仍提不出許可辦法,與「陸委會」之間相互推諉卸責,共演一出「假開放、真阻擋」的戲碼。而被犧牲的,還是台灣為數眾多有意負笈大陸的學子及其家長。

令人費解的是,台灣學生自由報考大陸學校,不過是兩岸關係正常化的一小步,而自願承擔起這個工作的夏潮聯合會,卻在當前這個兩岸和平發展的階段,遭到台灣當局近似白色恐怖式的打壓與箝制。

1946年台灣省教育處選派公費生升學內地大學榜單公告

夏潮聯合會的成立,繼承上個世紀70年代《夏潮》雜誌(1976年創刊)的精神,堅持「社會的」、「鄉土的」、「文化的」路線,往上甚至可追溯到日據時期台灣左翼愛國主義傳統。夏潮聯合會創立之初原名「夏潮聯誼會」,成員以《夏潮》雜誌原來的編輯、作者與讀者為主,英文譯名為「China Tide」。1996年夏潮聯合會改組時,政治受難人林守一先生(1971年被捕,原判15年有期徒刑)曾這樣說:

在國際強權仍千方百計地在干預兩岸變局的今天,夏潮在台灣將重新發出他的聲音和力量,這股聲音和力量,將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觀照當代歷史的、反對帝國主義的、堅持社會正義的,還有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真正屬於台灣人民的,當然,未來夏潮必將面對極其艱難的挑戰,不過在這樣的一個時機上,能夠重新團結再出發,自然有它一定的意義。在我們給予它期盼的同時,也要再一次提醒他們,所謂的真理與正義,當然絕不是光憑搖旗吶喊就能證明的。一定要能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將大家的力量團結起來,這條路才能繼續走下去。

這次台灣夏潮聯合會遭到以司法之名行政治整肅之實的事件,無疑是台灣社會在經歷「反服貿」大規模政治動員後的一次關鍵檢驗:選擇沉默噤聲?還是選擇台灣學生有公平、自由、平等到大陸就學的機會與權利?兩岸之間的教育交流,是要走向更加的正常化?還是把台灣左邊的這扇門關起來,只睜開右邊的眼睛?

(本文另題〈反了服貿,再來反教育交流?〉原載《觀察者網》,201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