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蠹魚的旅行日記:戰鬥正未有窮期!

■邱士杰

近日,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同時也是下屆特首熱門人選)對日趨激進的香港社會運動提出「車毀人亡」的警告。在撻伐的輿論中,著重批判代議制民主──比方香港社運中的「雙普選」訴求──之資產階級侷限性的〈超越代議民主.重拾階級語言〉聲明,最值得注意。

香港中文大學「左翼學會」撰寫的此篇聲明,實以批判「代議民主」為主。雖未說明如何「重拾階級語言」,也未說清重拾「誰的」階級語言(也許是該文不 斷出現的「普羅大眾/市民」吧?),但這篇聲明向當代兩岸三地的進步運動強烈提示階級話語之必要,以及代議制民主所必然失去的代表性。在「民主」問題成為 當代中國所直面之首道關卡的當下,上述提示無疑非常重要。

階級話語在近代中國的出現,有一個曲折的過程。按瞿秋白的觀察:由於1925年的「五卅」群眾運動刺激了國共兩黨統一戰線內部的階級分化,「階級話語」才伴隨中國「社會」的此種「破裂」而登上舞台。此時誕生的毛澤東階級分析名文,無疑正是「破裂」的體現之一。

雖然階級話語延續在國共分裂後的農村「土地革命」中,但在城市裡,由於30年代的「社會性質」與「社會史」論戰都以「社會」為分析單位,並以歷史的 階段性進化為共同認識,因此「階級話語」便只能等到以生產關係為焦點的「農村社會性質」論戰時期才重新出現,並伴隨著戰後重新展開的大規模土改和內戰而付 諸實踐。

階級話語的出現,使「國民」不再是基本單位;但階級話語的深化,又使得「各革命階級」得以在革命統一戰線之下重新組合成「人民」,並使「民主」在此 條件下成為人民的權力,而非資產階級以代議制所壟斷的囊中物。而此亦使看似沒有第三條路的、以暴力對暴力的國共鬥爭,成為有意義的對立──因為這在當時確 實呈現為「兩種中國之命運」的抉擇,而非惡鬥。

但在當代,各政黨在代議制民主下的趨同(從而失去其階級代表性)已使這種體制失去活力;大陸學者汪暉以「去政治化」形容這種趨向。台灣的藍綠對立往 往同時伴隨著統獨爭議,但各黨之間其實差異很小。雖然台灣內部的政黨趨同還包含著戰後台灣資本主義發展所構成的背景(台灣本土資產階級乃由國民黨波拿巴國 家所豢養),但代議制民主本身的缺陷,也是關鍵。

「戰鬥正未有窮期,老譜將不斷地襲用」,如何使階級話語復興,相信必是兩岸三地進步運動刻不容緩的課題!

(作者為台大史研博士生)

*原作者按:從「國民」到「人民」,大概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革命話語之中最突出的變化之一,這個變化的產生與「階級」概念的引入有關。因此我才說「人民」是一個以 「階級」為單位而構成——雖然僅僅是「各革命階級」所構成——的單位。這個變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在本文中不可能盡述。也許將來可再另文專論。

《台灣立報》2011-02-07

(博主按:本文為作者修訂版,與《立報》刊出文字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