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沒有藍綠,也沒有統獨

1987年的某一場會議上,陳映真當著在座的海內外學者面前,指出當代最大的荒謬,就是不以荒謬為荒謬的荒謬。

從1987年至今已歷時超過二十年,其間台灣內部的變動不可謂之不大。在大多數民眾熱烈慶祝百年的今天,回顧過去包括了解嚴、蔣經國逝世、民進黨成立、兩次政黨輪替、三通、ECFA的簽署……等等的大事,我們以為這二十年的足跡是不斷在進步。但是問題在於,經過了二十年,我們社會的本質有沒有改變?當年陳映真的批評(或說是憂心忡忡)還有沒有道理?


沒有藍綠問題

自九○年代末期以來,尤其是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好像被「藍天綠地」的顏色與天地之爭所吞噬。政論節目一台又一台,名嘴一位又一位,看似立場截然不同的節目與名嘴,彷彿對於台灣政治與社會的矛盾問題,最終都能有志一同地將歸因指向了「藍綠對立」的政治惡鬥。

我們人云亦云、自然而然,不必再加以思索的以為,藍綠對立與分歧,是台灣政治與社會最大的敵人。在大學的殿堂裡,「藍綠對立」當然也是針對台灣政治問題重要的觀察指標之一。


但是,藍綠的對立、分歧、衝突、鬥爭,到底在哪裡?


其中一個政黨,從過去到現在,總是靠著地方的豐富資源者在維持其執政優勢;另外一個政黨,黨主席成天把數萬元的名牌穿在身上,而黨內位高權重者,也漸漸由資源豐富者來充任。當然,這兩種顏色,這兩個大黨,關心的都是這些資源豐富者。不過,他們都說要關懷弱勢。


現在的執政黨,也是九○年代的執政黨,號稱「中國」國民黨。這個黨的領導人,在1993年開始大力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運動,根據政大選研中心長期的追蹤,「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認同在1994年達到黃金交叉。而認同發生黃金交叉的這一年,「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人對著日本作家說:「中國、中國人都是模糊的概念」、「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也對著媒體說:「中國是『土匪』」。1996年該黨黨主席成為台灣第一屆的民選領導人,推動中學「認識台灣」教科書,把聽來震撼人心的「台灣魂」也寫進了公民教材裡。當然,將「中國」國民黨更名為「台灣」國民黨,也曾經由這個黨的中常委所提議。


2011年的今天,「中國」國民黨還是台灣的執政黨。看似無比熱絡的兩岸交流,其實是無比的脆弱。因為今天兩岸政策的實質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無論是「陸生三法」、「中華發展基金」,或是國史館的「民國百人」票選,其結局都是「一罵就收」。


有人說這個黨是「偏安」,而當年胡秋原指責他們是「B型台獨」還是很有道理。試問,二十年來,這個「偏安」與「B型台獨」的「藍」,與「綠」之間有何差異呢?


反觀另一個綠色的政黨,儘管他們的媒體砲聲隆隆,但是當為了台獨理念而創設的「全民電視」,竟也開始與國防部合作拍攝軍教娛樂片,在片中不斷傳出「我們是英勇的革命戰士,齊為反共大業奔忙……」的配樂,他們與「藍」之間的差別在哪裡呢?


藍綠從階級立場,到國家認同都是出奇的一致。真正引起他們對立與鬥爭的,應該只是權力與利益的分配吧。


沒有統獨問題

政治觀察家一向有個論點,就是有什麼樣的民眾,才會有什麼樣的政府與政策。台灣的民眾從「我們中國人……」異口同聲的改說「我們台灣人……」,而稱呼對岸則從「大陸」、「中國大陸」眾口一詞的改說「中國」。從政大選研中心長期追蹤的民意來看,「台灣人」的比例不斷攀升,支持「統一」的比例則不斷下降,尤其是在國民黨馬英九執政以後,這個兩岸往「分」前進的趨勢反而加快速度。

國民黨執政下的陸委會說,不排除「台獨」是未來的選項之一。其實,國民黨不敢說的是,「統一」已經不是選項之一了。


在只有「拒統」與「台獨」的民間聲浪中,民眾竟也終日為了虛假的「統獨」議題在仇恨著。這二十餘年來,每每到了選舉時刻,民眾、名嘴與學者也愛說「統獨」撕裂的台灣社會。其實藍一點也不統,而綠一點也不獨。民眾為了這些不藍不綠、不統不獨的紛擾而爭吵不休,最終不過只是一頭空罷了。這也是台灣政治與社會不以荒謬為荒謬的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