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野草莓之我見

由於自己對於七○年代保釣後臺大校園內部的學運頗感興趣,我想到了當時人手一冊由孤影所寫的《一個小市民的心聲》,這本書主要的攻擊對象是支持學運的哲學系教授陳鼓應先生。我認為這本書發行量之大,主要是國民黨政府在背後大力支持,但它的影響力遺留至今,其原因莫過於是作者反對學運的思考邏輯。


圖:孤影《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封面

這一次的運動,我有很多同學坐在廣場上,我也很關心批踢踢與批兔上的相關資訊。我非常欽配學運的理想主義,而且主張憲法上人民的集會遊行權利應當被保護,最重要的是,集會遊行法不應成為政府控制人民的工具。我認為這一次運動的風行與延續,主要是來自於人民對政府仗著集遊法而執法過當的反感。

廣場上的訴求很快的獲得了兩黨的回應,雖然這兩黨總互指對方是反修法的劊子手。但對於立法院的修法「誠意」我可不以為然。我大二的時候,繫上必修「比較政府」或「政黨與選舉制度」等課程花了很多時間在討論國會的改革。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國會的改革來得又急又快,而且朝野合作得天衣無縫,不得不感到有些戰慄。某個程度來說,林義雄先生的形象確實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而且成功塑造了給立法院的壓力。改革雖然快速完成,但現在檢討的聲浪卻也不小,畢竟當時的輿論真的「好像大家都支持國會減半」!

我認為這一次學運的訴求,與當時的狀況有些類似。集會遊行法的廢除或修正、修正的程度多大,都涉及了一些價值觀的差異,這樣的差異可能在學運的訴求與影響之下「暫時」被掩飾。為了往後政治發展得更順利,我主張應該以更多元的辯論來取得共識,共識形成的過程也不應該被忽略。簡而言之,我認為這一次的修法,不更該將廣場的訴求做為「唯一」的動力來源。單單因為廣場上的壓力,兩黨就倒向廣場,少了共識形成過程,難保以後又出現後悔或檢討聲浪。


(本文是作者接受《台大社會科學院院訊》之訪問,於2009年2月第八期《院訊》(第22頁)刊出,但刪節太多,有失作者原意,故此處刊出原文完整版)